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一线教育十六年,越来越感觉到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梦想和激情。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和推动力。我觉得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变。.
一、教育观念
第一,在学生观上, 树立学生主体观。
第二,在教师观上,充分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第三,在师生观上,树立教学民主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尊师爱生。
第四,在方法观上,注重知能并重、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
第五,在评价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第六,在价值观上,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由只注重“尖子生”转向发展程度不同的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的重心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重认知领域转向非认知领域。
三、教学方法
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必一讲到底,而应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质疑猜测,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探讨合作来解决各类问题。
四、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构建具有活力、开放的教学内容系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组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今天学生的需要。三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地域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五、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活动的自由,不利于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方式,并增设了综合实践课,强调了教学活动性,显然,单一时空限制学生活动的时空,无法满足教改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原来单一时空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时间的调整應本着从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灵活安排。
六、教学管理
课堂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以师生观的转变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的平等是课堂民主的基础。课堂民主不是一个口号,而应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进行自由研究学习的权利,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合作交流、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活力的地方,课堂应是学生自主生活和放飞心灵的场所。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是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实行教学民主。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 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和美去感化和陶冶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七、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包括录音机、电视、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带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现如今,把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常规中去已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
八、教学空间
只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难以满足学生对科学技术进展的渴求,难以完成新课程实验教材中“实验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标本制作、社会调查和网上查询”等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突破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开拓教学的“领域”。一是开发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教学实验设备的作用;走进图书馆,汲取科普期刊和书籍的“养料”;走进电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走进网络教室,到网上“冲浪”,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等。二是开发社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科技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甚至拜访科学家的家庭。三是开发人类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调查家庭餐桌上的食品。总之,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九、教学反馈
传统的教学信息反馈是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而新课程则提倡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交流。因此教师既要把知识信息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还应随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由此对自己的信息传输进行调节,对学生的信息接受实施调控。同时学生不仅接收教师传输来的信息,而且输出反应信息,再接收来自教师、学生、计算机的反馈信息,一边加工贮存,一边调控自己的后续学习,实现人与人、人与机的互动。
十、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性质进行价值判断。新课程强调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须注意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探索、进步、发展,满足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成功需要和个性张扬。
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将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一、教育观念
第一,在学生观上, 树立学生主体观。
第二,在教师观上,充分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第三,在师生观上,树立教学民主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尊师爱生。
第四,在方法观上,注重知能并重、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
第五,在评价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第六,在价值观上,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由只注重“尖子生”转向发展程度不同的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的重心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重认知领域转向非认知领域。
三、教学方法
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必一讲到底,而应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质疑猜测,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探讨合作来解决各类问题。
四、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构建具有活力、开放的教学内容系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组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今天学生的需要。三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地域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五、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活动的自由,不利于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方式,并增设了综合实践课,强调了教学活动性,显然,单一时空限制学生活动的时空,无法满足教改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原来单一时空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时间的调整應本着从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灵活安排。
六、教学管理
课堂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以师生观的转变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的平等是课堂民主的基础。课堂民主不是一个口号,而应落实到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进行自由研究学习的权利,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合作交流、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活力的地方,课堂应是学生自主生活和放飞心灵的场所。因此在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是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二是实行教学民主。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 行平等对话,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和美去感化和陶冶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七、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包括录音机、电视、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带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现如今,把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常规中去已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
八、教学空间
只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难以满足学生对科学技术进展的渴求,难以完成新课程实验教材中“实验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标本制作、社会调查和网上查询”等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突破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开拓教学的“领域”。一是开发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教学实验设备的作用;走进图书馆,汲取科普期刊和书籍的“养料”;走进电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走进网络教室,到网上“冲浪”,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等。二是开发社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科技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甚至拜访科学家的家庭。三是开发人类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调查家庭餐桌上的食品。总之,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九、教学反馈
传统的教学信息反馈是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而新课程则提倡建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交流。因此教师既要把知识信息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还应随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由此对自己的信息传输进行调节,对学生的信息接受实施调控。同时学生不仅接收教师传输来的信息,而且输出反应信息,再接收来自教师、学生、计算机的反馈信息,一边加工贮存,一边调控自己的后续学习,实现人与人、人与机的互动。
十、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性质进行价值判断。新课程强调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须注意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探索、进步、发展,满足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成功需要和个性张扬。
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将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