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与意象创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尤金·奥尼尔早期作品中海的意象——“母亲”、“上帝”、“命运”,透示了他对母亲的深情挚爱、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法摆脱的宿命论,以及努力寻找自我与归宿的悲剧意识。独特的创伤记忆赋予了奥尼尔早期作品中海的意象的丰富性,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性的思考,从而在思想和主题方面为他中后期剧中大海主题或大海意象的展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意象 创伤记忆 海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美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他曾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和4次普利策奖,他也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家。
   然而,奥尼尔却是一个历经坎坷、毕其一生寻求精神家园的人。正如戏剧评论家约翰·梅森·布朗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奥尼尔写的是悲剧,那他自身经历的更是一幕悲剧。正是奥尼尔坎坷的人生、创伤的记忆才使得他的创作有别于一般的戏剧家,使得他以独特的悲剧观、经典的审美意象和表现主义手法开创了美国的现代心理悲剧。
   二 奥尼尔的创伤记忆
   创伤记忆(traumatic memory)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对于尤金·奥尼尔来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庭生活就与创伤记忆不可分割。他的创伤体验注定了其悲剧性的生命意识和悲剧心态,并在其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
   1 变革时代的创伤记忆
   奥尼尔的创伤记忆,是和他的时代分不开的。奥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奥尼尔痛苦地看到,在这个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类的真正感情,人的本性被压抑了。在他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的信仰即对于宗教的信仰,在一部分人身上逐渐失去力量,而科学和物质生产又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来弥补人们精神上的空虚。
   奥尼尔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个问题。如《天边外》中的罗伯特、《毛猿》中的扬克、《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蒂隆一家……,所有这些人都在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当位置,在寻找归属。
   正是奥尼尔所处的时代赋予了他独特的创伤记忆,谱写了一部部扣人心弦的悲剧。
   2 家庭悲剧的创伤记忆
   奥尼尔出生在一个演员家庭,他从小就和母亲、哥哥一起跟随父亲的剧团走南闯北,到处巡回演出,过着颠沛不定的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他母亲来说,更是不堪忍受。奥尼尔的母亲出身于殷实家庭,由于对詹姆斯·奥尼尔的爱慕而和他结合了。然而,成年累月地跟着剧团到处奔波,一年到头住旅馆,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安定的生活,这一切使她十分苦恼。长期的孤独和压抑,使她产生了变态心理,甚至多次想自杀。尤其是由于注射过量吗啡而染上毒瘾以后,她常常处在自责和悔恨之中,精神上感到极度的痛苦。
   同样,奥尼尔的父亲詹姆斯也是一个被生活所误的人。他十岁就开始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尽管他通过自已的刻苦努力,演《基督山伯爵》出了名,成为当时颇有声誉的浪漫派演员,但他的贫穷出身和坎坷经历,他的吝啬爱财,他对事业更大的追求未果,成为导致家庭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1912年,奥尼尔又经历了自杀未遂和患肺结核——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次是主动放弃生命,一次是被动地险些丧失生命,对死亡的恐惧在他心里深深烙下了印记,这无疑激起了他生的冲动,却又紧紧地缠绕着关于死的旋律。此后为了生活,奥尼尔又从事过各种职业,他淘过金,在南美和南非当过水手,也当过演员、导演、新闻记者,这些生活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看到了人间的不平,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无着、悲观绝望,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的命运的不可知等有着深切的感受。
   此外,奥尼尔有过三次婚姻,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与第三任妻子结婚后,他很少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与子女的交流出现了障碍。事实上,奥尼尔自身的悲剧又在下一代身上延续,三个孩子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反过来又带给奥尼尔极大的悲伤和难以摆脱的负疚感,这与他母亲的自责如出一辙。奥尼尔的创作中一直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而这正是与他家庭生活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
   三 奥尼尔创伤记忆的意象创造
   奥尼尔在其大量的剧本创作中,一直以意象创造的丰富性作为自己的艺术特点之一。诺曼德·柏林评论道,奥尼尔戏剧中“最重要和最具有自然象征性的是大海本身”。事实上,奥尼尔剧作中的大海意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形象,早期奥尼尔航海剧中的大海意象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理想的向往,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属、逃离现实世界之所在;同时它还是抚慰心灵的“慈母”。不过,这样的大海也是神秘的,正是它的神秘吸引着奥尼尔去航行,去表现它。
   1 大海的“母亲”意象——精神家园的写照
   “大海母亲的儿子”是奥尼尔最贴切的精神写照。在奥尼尔看来,大海已不再是一道风景,也不再仅仅是浪漫主义诗歌中一种象征性的审美形象。大海在《天边外》等剧中成为人物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大海的广阔纯净反衬着陆地的狭小肮脏;陆地与大海的双重意象交替出现,成为贯穿奥尼尔戏剧的一个永恒对立的主题。
   《天边外》是奥尼尔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剧作,剧中的大海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世界。富有诗人气质的主人公罗伯特无限向往海上的生活,可他却因为错误的爱情抉择,而成为陆地生活的失败者。但是在农庄日益衰退、生活窘迫之际,在身患重病之时,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生所苦苦追求的梦想——去大海遨游。他始终认为自己本应是大海的儿子,只是为了一时冲动的爱情而最终没能投身到大海的怀抱中,命运因而给予他最严厉的惩罚——梦想缠绕了他一生,也毁了他的一生。最终,死亡成为他唯一获得解脱的方式,使他真正地“获得了自由”。虽然他未实现梦想,但精神在大海的感召下得到升华,漂泊的心灵也在大海的怀抱中找到归宿。
   2 大海的“上帝”意象——神秘力量的敬畏
   1916年,奥尼尔出版航海系列剧《〈渴〉与其他独幕剧》,第一次表明把大海视为“神秘大写”和上帝替身的艺术构思。《渴》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为背景。海难后,黑人水手、中年绅士和金发舞蹈演员在救生艇中等待救援。尽管三人同为患难者,但社会心理障碍的差异却把水手和后两者划为对立等级。绅士和舞蹈演员几乎被大海的寂静逼疯,却丝毫不掩饰赤裸裸的对荣誉和金钱的贪欲。两人执意认为水手藏有淡水,三人发生冲突,最终都葬身大海。在创作《渴》时,奥尼尔曾在剧本第一页顶端写有“《饥》或《渴》”,暗示了他考虑把贪婪作为促使剧中人物毁灭的因素,而作为愤怒的上帝的大海就执行了对剧中人的审判。
   奥尼尔创作的《回归海区的平静》表现了水手欲同大海上帝的较量。当“西方之梦号”船长和大副相继死于非命后,二副伊森占有快船,藉以实现征服大海的理想。正当水手们为即将创下的新纪录欢欣鼓舞时,大海却陷入可怕的无风状态。《警报》中,无线电发报员纳普双耳濒临失聪,迫于生计和妻子的怨言,他抱着侥幸心理“欺骗大海”,继续为“女皇”号工作。客轮遭遇海难,纳普失去听力,无法接收信号,酿成悲剧。纳普自认有罪于大海上帝,自杀身亡。即使是在以背景为陆地的《绞索》中,大海上帝仍显示出巨大的惩罚力量,将亚伯拉罕一家你争我夺的一袋金币吞噬。
   奥尼尔曾说:“大多数现代戏剧都是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我对此毫无兴趣,我只对人与上帝的关系感兴趣”。出身于天主教家庭的奥尼尔一生与宗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时期来自家庭和教会的宗教熏陶使得皈依上帝的虔诚一直是他思想中的主导因素。然而,不久后奥尼尔母亲吸食吗啡上瘾后的身心巨痛就被视为上帝拯救无能的结果,而尼采“上帝死了”的惊叹又加深了奥尼尔对天主教的怀疑,从而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由此,奥尼尔开始对人类的何去何从感到迷惘,对那所谓的一种在冥冥之中控制人类命运的模糊的“某种神秘力量”产生了敬畏,并希望能够最终寻求到这种驾驭世界的神秘力量。剧中大海就是他心中的上帝——神秘的力量的象征,奥尼尔剧作中对大海的“神秘大写”透示了他的创伤记忆。
   3 大海的“命运”意象——无能为力的悲愤
   1914年,奥尼尔创作了《东航卡迪夫》。剧中的主人公水手扬克在摇摇欲坠的桅杆上高空作业中摔成重伤,躺在甲板上奄奄一息的他憎恨着大海,他最大的愿望是积攒一笔钱,到陆地去买一家农庄,再也不要闻到海腥和看到海船。然而,即使是这样渺小可怜的愿望也注定无法实现。剧终,扬克在一个黑衣女郎向他走来的幻觉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他死后,尸体被水手抛入大海,正像扬克自嘲的那样,大海榨干了他的血汗,最终还索取了他的性命。
   其后的《归途迢迢》延续了《东航卡迪夫》的主题:大海命运的神秘莫测、水手对航海生活的厌倦和对陆地生活的向往:水手奥尔森在海上呆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回过一次家,他热切地渴望回到农场,由于在港口被酒吧侍从和一名混血女郎诱惑,不仅身上的血汗钱被抢劫一空,还被绑架到一条即将开往好望角的破船上,奥尔森的农夫生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
   在这些海洋剧中,大海是人们无法摆脱的命运,主人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即便这些追求最终都是以失败或者是死亡作为终结。正是通过对剧中奥尔森式的归家之旅的展望和破灭,奥尼尔很好地表达了他对大海作为命运意象的独特思考。在奥尼尔的心中,正是主人公那勇往直前的信念,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能在抗争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恢复人类的尊严。
   在美国的剧作家中,奥尼尔最早在自己的剧作中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他竭力向人们揭示非理性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在无形中控制着现代人的命运。正是这种强大的控制力量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虚无感、恐惧感和孤独感。大海——人类背后无法摆脱的命运,人类精神的虚无缥缈,人与大自然抗争时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剧中展现的正是奥尼尔对时代忧伤的记忆。
   四 结语
   从奥尼尔的早期剧作来看,他不自觉地、主动选择了戏剧创作作为他疗救创伤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早年的创伤记忆萦绕心头,加之广读博览和丰富的经历,奥尼尔总有许多思想要表达,总有许多感情要一吐为快。他对于大海的感情是热烈而复杂的,剧中的大海深刻体现了意象的多元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奥尼尔对海的“母亲”、“上帝”、“命运”经典意象的创造正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寻找表达创伤记忆的一种方式。奥尼尔对剧中大海的迷恋和诅咒,剧中人对大海的逃遁和追寻,他对大海细致入微而又饱含深情的描绘,使人感到美不胜收、情韵相宜,为剧作设定了一个生动广阔的情景,取得了很好的审美效果,从而在思想和主题方面为其中后期剧(如《悲悼》《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大海主题或大海意象的展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 John H.Houchin.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Eugene O’Neill [M].London:Greenwood Press Westport,1993.
   [3] 廖可兑:《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4] 倍倍尔:《我的一生》,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版。
   [5] 克罗斯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坎坷的一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 汪义群:《奥尼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 荒芜:《奥尼尔剧作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 Eugene O’Neill.On Man and God [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0:115.
   [9] 约瑟夫·康拉德:《康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个混迹在社会底层的可怜小人物。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关于苏比的描写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苏比在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顽强和有尊严的公民。  关键词:苏比 正直 评价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它已被从不
期刊
摘要 “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尤其是黑人女性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和《日用家当》的比较研究,本文探讨了姐妹情谊这一特殊女性力量,虽其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可为女性认识自我和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姐妹情谊 艾丽丝·沃克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凯特·肖邦的《觉醒》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作。主人公埃德娜情感、性欲、哲理的“觉醒”自始至终贯穿全文,而这种觉醒是通过大海这一意象表现出来。本文从心灵悸动、海中游泳、幸福之旅和命丧大海四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意象“大海”,从而深层次解读小说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大海 《觉醒》 父权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因探讨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潮女郎常常被解读为感情冷漠自私、金钱至上、具有毁灭性的蛇蝎女性,而作家本人也被认定对新潮女性持批判的态度。本文在女性主义立场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分析,揭示了菲茨杰拉德矛盾到发展完善的女性观。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新潮女郎 父权文化 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用看似粗犷豪放实则细腻柔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首暴风骤雨般疯狂复仇题材的爱情悲歌。众多评论者从阅读者感受出发,通过阅读过程中读者所产生的心灵体验来解析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源泉。本文则围绕现实生活、作品、创作主体三者关系来剖析创作主体自身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看似荒诞的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与反映创作主体方面体现出的现实性性征。进而发现,此部作
期刊
摘要 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 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解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判决》作为卡夫卡早期的艺术作品,有其独特深刻的内涵。其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是卡夫卡生活中的父亲原型和犹太信仰中的上帝原型的两者形象的艺术重合,这种重合既是卡夫卡心灵结构中无法摆脱的“父亲情结”的再现,也是他关于现代人在生存压力的迫使下自我异化、自我消解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学表述。  关键词:卡夫卡 《判决》 父亲 形象 上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擅长描写优雅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场景,她用美丽而忧郁的眼神注视着这个阶层,努力地将生活里普通的事件富含厚重的哲思,而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情节中,曼斯菲尔德又经常使用幻灭笔法制造出别出心裁的小说结局,使其与人物的期待产生巨大的落差,使主人公内心的幸福感在突变中幻灭,她的《阳阳和亮亮》《幸福》《莳萝泡菜》《园会》等短篇小说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
期刊
摘要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着力于挖掘造成小人物生活悲剧的人性和社会根源,《骑马》便是这类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群竭力追求虚荣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形象,讽刺了这个没落贵族家庭因贪慕虚荣而导致生活落魄的可悲结局。莫泊桑通过形象而幽默的语言,准确地塑造了主人公埃克托尔蹩脚的骑马姿势,并进一步虚构出他被讹诈的故事结局,使读者在嘲笑主人公丑陋骑马姿势的同时,不时地感悟着这个小职员家
期刊
摘要 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危机,而60年代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安部公房的小说《樱花方舟》正是以核战为背景,对日本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小说描写了人在战争的阴影下是如何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又是如何被这种生存的欲望所异化扭曲,最终失去生存的悲剧。  关键词:存在主义 安部公房 《樱花方舟》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