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科学囊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社会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认知行为学、认知考古学,等等。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认知词典学、认知语法、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认知诗学,等等。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假说是,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清单库,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
关键词: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卢植,2006:2)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一一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过程;也包括神经平面上的神经激活的过程。
认知科学有三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
认知工程学: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心智语言赋予我们更大的假设空间,但假设论证难度很大;大脑语言提供我们生理载体的特征,但现代高科技不允许我们直接观察到语言认知结构及其操作;语言工程无法让我们看到自然语言的生理特征,也无法揭示语言的认知生理结构,但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复杂的假设,扩展应用领域。
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语言系统,研究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过程,表述机制和过程的概括性神经抽象,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在机制和操作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思维的连通关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论目标,认知取向是合理的选择。(程琪龙,2004:458-459)
认知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类自身思维的转变。受这一科学大思潮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认知色彩。认知科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类运用许多符号系统来实现沟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符号系统中,最完整、最复杂和最实用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系统。认知科学的一个最主要客体就是解决语言符号的形式化处理问题,实现对于人类自然智能之模拟的人工智能必须以语言作为符号载体。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生成语法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曾经激发了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热情,认为只要把语言系统的句法结构和关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在认知科学家却认识到如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便开始进入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视野。(卢植,2006:6-7)
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是某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单个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系列经历了相对独立发展进程的理论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和认知语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框架语义等)两大部分。(唐树华、田臻,2012:62)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他们主张运用从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其中还包括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演变、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3.关注认知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王寅,2007:29)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主要有四种理论方法:
1.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上。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2.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体,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都是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认知语法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
3.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
第二,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
第三,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一个范畴涉及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隐喻和转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
第五,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
4.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构式语法中,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构式语法认为,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即语法构式。构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语用信息”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从而组成语法构式。
5.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这个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心理空间是无法表征的。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牵涉自身的建构。心理空间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概念整合理论”。它对语言研究(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Langacker(1987:2)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
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
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文旭,2005:651)
Lackoff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的承诺:
其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其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
文旭(2005:651 653)认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则只代表了两家之言,并未包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因此他认为,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发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这一原则表明,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百科语义原则
词即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一属性模型定义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和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义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语言学的理论,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
句法是约定俗成的模式,声音(或符号)通过这种模式传达意义。约定俗成的符号是发话人通过实际话语获得的,而要获得语法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符号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简言之,认知语言学六条主要原则是:
1.概念的语义观,认为语言形式的意义是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
2.百科知识语义观,对词义的充分理解往往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式联想、心理模型和对世界的通俗理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以区分与语言有关的内容和与语言无关的内容。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任何知识,原则上都可能在对某一指称它的词语的语言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
3.范畴是根据原型、家族相似性和范畴成员之间的主观联系所确定的。
4.对是否符合语法的判断是阶梯性(gradient)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5.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6.句法不具有自主性。
认知范式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以上的六条基本原则足以把这些理论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它们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从古典语法理论到目前的认知语言学按照顺序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认知语言学是最新的一个发展阶段(卢植,2006:13):
1.传统语法(古典语法、中世纪语法、学校语法)
2.语文学(历史或比较语法)
3.心灵主义描写语法(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索绪尔)
4.物理主义描写语法(美国和英国结构主义)
5.逻辑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
6.系统功能语言学(英国功能主义、韩礼德)
7.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
8.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
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1.思维不能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
2.思维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
3.思维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不是原子的。
在对语言的根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持有与生成语法针锋相对的工作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
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概念有关,并以它为理据。
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4.语义不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
六、认知语言学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
认知语言学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正是这些共同点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1.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域,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语言反映了心理、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2.语言结构取决于(同时也影响着)概念形成,后者受制于外部世界、我们的身体经验、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语言单位受制于范畴化过程,范畴化通常会产生围绕原型的网络结构,其中隐喻和借代起了关键性作用。
4.语法是由语义考虑推动的。
5.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就是与这个语言单位有着约定俗成关系的概念结构;这一概念结构的一个核心侧面是意象的,也就是说与特定的情景或物体的心智构造相关的;这表明意义是随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的,并非是普遍的。
6.意义可参照相关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比如“概念域”“场景”“民俗模式”或“认知模式”)。从角色背景(figure-ground)的对立来理解,这些知识结构提供了一种概念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上意义获得凸显。
7.既然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互动,而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存在互动,那么各种自主说、对立论都应被摈弃;将句法、词法和词汇绝对分开是站不住脚的,将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截然分开也是不现实的。(蓝纯,2005:86-87)
七、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
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
1.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
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观的描述,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就是说,将自己经历加进描写中。
2.突出观(prominence view)
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突出的程度决定的。
3.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
我们用语言多表达的实际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郭鸿,2005:2)
八、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1.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
2.语法是概念化的过程;
3.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
假设1认为,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而是通用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假设2的基本观点是,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条件与客观世界的对应。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包括语言知识的概念化)。概念结构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识解的作用,如范畴结构、知识的组织结构、多义性、隐喻、词汇语义关系等。
假设3认为,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的范畴与结构是在具体的语言用法中逐渐形成的。句法行为和语义解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考察,句法表征模型必须既能解释常规事实,也能解释特殊的事实。(郑开春,刘正光:2010:12)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假说是,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总汇,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习得需要其他多机制的共同作用。
九、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
“语言学”和“学语言”性质不同。语言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学习语言并不是科学研究。语言学研究要探索的是世界上没有人能解答的问题,至少是研究者认为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填补了人类知识的一处空白。因此,研究的课题必然是存在疑问的现象、事件、状态、用人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能解释怎样产生,属于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所以才需要研究。这实际上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共性,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当然也不例外。
(一)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如词汇和语素的原型性。
2.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象似性、自然性、任意性。
3.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与概念分界,语义的表征和句法的认知组织原则。
4.语用的经验基础和交际背景,语言行为的认知意义。
5.语篇模式的认知表征,文本表征的认知模式。
6.语言演化的认知基础和文化因素。
7.语言普遍性(共性)和特异性(个性)类型学的认知根源。(卢植,2006:23 24)
(二)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的统一解释。(王德春、张辉,2001:10)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话题包括:体验观、概念观、互动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认知模型观、寓比观、概念整合观、像式观、联想观、激活观、整合观。这所谓的“观”彼此包含,难以作出断然切分。
“认知语言学对语法的研究对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不同语言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句式类型上。在一种语言内,不同结构之间的差异已被常规化了,因此我们可根据语言符号化某些常规的事件方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语言。说不同语言的人都可来谈论某人使某事发生,某人经历了某事,某人给予某人某物或某物沿一路径移动等,但谈论以上事件所有句式类型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一些语言中都有同样的句式,但不同语言中旬式本身的类型意义有差异,句式意义与组成句式的词汇意义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中不同的可接受模式。”(王德春、张辉,2001:8)
十、认知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主流的不同
Langaeker(1988,转引自束定芳,2004:23-25)把他所提出的认知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主流的不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言考察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言是逻辑的、可计算的,甚至可以看成是数学的一门分支。
但认知语言学却认为语言可以更准确地表示为生物机体;自然语言不可能绝对预测;语言理论必须建立在坚固的描写主义的基础上面。
(二)对语言系统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法包括几个各不相同的组合模块;它是一种能生成所有的仅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的机制;语言系统是自主的,无需参照其他的认知因素就能描写。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整个心理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触发其他的认知系统;因为语言的各种表达式并非一个造得好的、可以计算的集合,所以语法是非生成的,它只向发话人提供一份符号资源的清单,发话人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去使用这些资源建造合适的表达法。
(三)对语法结构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法(特别是句法)是独立于词汇、语义以外的系统;语法范畴建立在形式的而不是意义的基础之上;发话人可以不管意义,只要根据语法结构就能决定哪些句子是造得好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不能离开语义和语音结构而独立;语法只要用符号单位就能描写,词汇、形态、句法组成了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一些语法范畴(如名词、动词)都可在意义上界定:决定句子造得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需要考虑到语义和语境的相互作用。
(四)对意义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意义和概念、观念是不同的,对语言的科学研究不能把它们考虑在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可用真值条件来描写;自然语言可用形式逻辑来分析。
认知语言学却认为意义应和概念化等同起来;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和发话人的认知角度有关,故Langaeker用“意象”(imagery)这个词来表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情景作出心理解释的能力。
十一、认知语言学的优势
认知语言学的优势在于:
1.认知语言学是以涉身体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认知通过范畴、隐喻、转喻、意象等认知过程,生动地描述人类的心理现实。
2.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使用和其他认知手段的使用联系在一起,符号既是认知手段,又是思维和交际手段,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3.认知语言学从心理的角度解释语法和意义现象,说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对语法和语义结合起来表达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这样就解决了语用问题。(郭鸿,2005:4) 很多语言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只是客体,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它对语言的形式和理解进行经验性解释是一种可取的方案,对概念的形成、词汇化的产生、词义的衍生乃至推理都更有解释力。(赵彦春,2009:36)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就在于它展示了解释和编码语言表征过程的许多方法,并且这些方法的理解必须参照概念形成过程的经验基础。其特殊贡献是:它提出的概念内容比以前主流语言学所假设的更丰富、更与人类的观点相联系。
十二、认知语言学的“过”
认知语言学也有其局限性。认知语言学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特别是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合理的地方。根据石毓智教授的研究(2006:48-57),认知语言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略语法的系统性
Langacker虽然也承认结构之间不完全是各自为政的,但是他过分强调结构之间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在认知语言学的论著中,绝少看到谈多个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然而揭示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把握一种语言语法的关键所在。
(二)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能“转换”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注重不同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认知语言学则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不同结构之间的可能变换关系。语言的层次观是乔姆斯基理论的灵魂,他的理论的各种发展,都是由这一观点派生出来的。认知语言学在这一点上也是与形式学派针锋相对的,认为语言是“单层”的。认知语言学不承认结构之间的变换,也就否认了句子成分的“位移”或者“提升”。
(三)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
在语言创立时期和新结构的产生过程中,认知主要作用于语言:语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比如不同的民族由于认知视点的不一样,语法范畴的设立也不一样。这就会影响到使用者观察世界的方面或者角度的差别。
(四)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的一个缺陷是,过分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而忽略它的相对独立性。他认为,新的语法格式的产生,就像新词汇的出现一样,大家都这样用了,形成一种格式,固定下来就是语法构式。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新语法结构和新词汇的产生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伴随着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可以不断创造新词汇。然而语法是一个系统,具有极大的稳固性,新结构的产生受制于语言的发展方向和当时的语言状况。
(五)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
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语法语义关系就像一个万花筒,无边无际,似乎什么样的语义都是语法问题,什么样的语义都能在语法上得到表征。但是,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的角度来看,用语法手段表示的语义范畴是非常有限的。Langacker认为,语法和语义构成一个连续体,没办法把两者分开。这也是他反对形式学派而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形式学派主张句法系统和语义相分离,认知语言学则干脆把语法和语义看成浑然一体的东西。语义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东西,任何可以作为我们认知对象的东西,都是语义问题。然而语法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包括结构类型的有限性和语法标记的有限性。尽管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但语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系统,语法给我们提供了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意义,绝大部分的语义问题跟语法没有关系。
(六)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
认知语言学在解决语法和语义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但是几乎见不到它探讨语音和语法相互关系的问题的研究。而实际上,语言的三个部分——语音、语义和语法——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法和语音也是密切相关的。语法和语音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基本上不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之内。
(七)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
形式学派的论著都少不了树形图,认知学派则有很多类似建筑图形的东西。树形图本身的画法要简单得多,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建筑图”要复杂得多,关键是没有一定的程式规矩。繁复而笨拙的图解法是认知语言学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缺陷,而且它具有很高的随意性,即使搞懂了这个句子的图解,仍然无法知道其他句子的画法。
十三、认知语言学尚待完善之处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认知’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单一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苏晓军,2009:47)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可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维度的研究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是最薄弱的。认知语言学必须把语言的社会维度纳入具体的研究项目,探索社会认知和社会变异现象,更多地关注语言内部的变化。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分析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诸多知识域,揭示文化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重要性,探索文化模型的本质以及在思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卢植,2006:2)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一一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过程;也包括神经平面上的神经激活的过程。
认知科学有三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
认知工程学: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心智语言赋予我们更大的假设空间,但假设论证难度很大;大脑语言提供我们生理载体的特征,但现代高科技不允许我们直接观察到语言认知结构及其操作;语言工程无法让我们看到自然语言的生理特征,也无法揭示语言的认知生理结构,但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复杂的假设,扩展应用领域。
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语言系统,研究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过程,表述机制和过程的概括性神经抽象,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在机制和操作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思维的连通关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论目标,认知取向是合理的选择。(程琪龙,2004:458-459)
认知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类自身思维的转变。受这一科学大思潮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认知色彩。认知科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类运用许多符号系统来实现沟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符号系统中,最完整、最复杂和最实用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系统。认知科学的一个最主要客体就是解决语言符号的形式化处理问题,实现对于人类自然智能之模拟的人工智能必须以语言作为符号载体。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生成语法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曾经激发了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热情,认为只要把语言系统的句法结构和关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在认知科学家却认识到如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便开始进入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视野。(卢植,2006:6-7)
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是某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单个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系列经历了相对独立发展进程的理论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和认知语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框架语义等)两大部分。(唐树华、田臻,2012:62)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他们主张运用从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其中还包括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研究语义演变、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3.关注认知研究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王寅,2007:29)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主要有四种理论方法:
1.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经验空间或认知结构,表达个人或言语社团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集中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式上。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语义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2.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体,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都是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认知语法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
3.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
第二,心智在语义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
第三,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一个范畴涉及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范畴延伸的关系就是一个范畴中典型成员与边缘(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四,隐喻和转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当代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必然产物。
第五,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
4.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构式语法中,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两方而起作用。构式语法认为,语法是由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对应组成的,即语法构式。构式语法的这种非模块特征实际上是把形式和意义看成是一个语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法中彼此独立的成分。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语用信息”可能与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规约的联系,从而组成语法构式。
5.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这个理论认为,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这些域就是心理空间,它们不是语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语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间虽不是语言表征的隐藏层次,但语言离开了心理空间是无法表征的。心理空间不同于语言结构,它们是根据语言表达式所提供的线索在话语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构造物(constructs)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的解释不仅仅要参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语境等,还牵涉自身的建构。心理空间理论目前已发展成为“概念整合理论”。它对语言研究(指称歧义、隐喻、预设、非真实条件句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学探索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认知语言学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Langacker(1987:2)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础之上,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
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相反,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
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文旭,2005:651)
Lackoff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的承诺:
其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其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
文旭(2005:651 653)认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则只代表了两家之言,并未包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因此他认为,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发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它具有主观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这一原则表明,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百科语义原则
词即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通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一属性模型定义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和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义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语言学的理论,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
句法是约定俗成的模式,声音(或符号)通过这种模式传达意义。约定俗成的符号是发话人通过实际话语获得的,而要获得语法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符号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简言之,认知语言学六条主要原则是:
1.概念的语义观,认为语言形式的意义是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
2.百科知识语义观,对词义的充分理解往往需要考虑意象、隐喻式联想、心理模型和对世界的通俗理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可以区分与语言有关的内容和与语言无关的内容。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任何知识,原则上都可能在对某一指称它的词语的语言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
3.范畴是根据原型、家族相似性和范畴成员之间的主观联系所确定的。
4.对是否符合语法的判断是阶梯性(gradient)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5.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6.句法不具有自主性。
认知范式中虽然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但以上的六条基本原则足以把这些理论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它们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从古典语法理论到目前的认知语言学按照顺序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认知语言学是最新的一个发展阶段(卢植,2006:13):
1.传统语法(古典语法、中世纪语法、学校语法)
2.语文学(历史或比较语法)
3.心灵主义描写语法(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索绪尔)
4.物理主义描写语法(美国和英国结构主义)
5.逻辑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
6.系统功能语言学(英国功能主义、韩礼德)
7.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
8.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
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1.思维不能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
2.思维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
3.思维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不是原子的。
在对语言的根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持有与生成语法针锋相对的工作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
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概念有关,并以它为理据。
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4.语义不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
六、认知语言学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
认知语言学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正是这些共同点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范围):
1.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域,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语言反映了心理、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2.语言结构取决于(同时也影响着)概念形成,后者受制于外部世界、我们的身体经验、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语言单位受制于范畴化过程,范畴化通常会产生围绕原型的网络结构,其中隐喻和借代起了关键性作用。
4.语法是由语义考虑推动的。
5.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就是与这个语言单位有着约定俗成关系的概念结构;这一概念结构的一个核心侧面是意象的,也就是说与特定的情景或物体的心智构造相关的;这表明意义是随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的,并非是普遍的。
6.意义可参照相关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比如“概念域”“场景”“民俗模式”或“认知模式”)。从角色背景(figure-ground)的对立来理解,这些知识结构提供了一种概念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上意义获得凸显。
7.既然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互动,而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存在互动,那么各种自主说、对立论都应被摈弃;将句法、词法和词汇绝对分开是站不住脚的,将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截然分开也是不现实的。(蓝纯,2005:86-87)
七、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
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
1.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
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局限于客观的描述,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就是说,将自己经历加进描写中。
2.突出观(prominence view)
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突出的程度决定的。
3.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
我们用语言多表达的实际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郭鸿,2005:2)
八、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1.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器官;
2.语法是概念化的过程;
3.语言知识产生于语言运用。
假设1认为,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没有什么差别,语言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在本质上与其他知识运用的认知能力没有两样。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而是通用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假设2的基本观点是,概念结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真值条件与客观世界的对应。人类认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将经验概念化后表达出来(包括语言知识的概念化)。概念结构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识解的作用,如范畴结构、知识的组织结构、多义性、隐喻、词汇语义关系等。
假设3认为,语义、句法、形态、音系的范畴与结构是在具体的语言用法中逐渐形成的。句法行为和语义解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考察,句法表征模型必须既能解释常规事实,也能解释特殊的事实。(郑开春,刘正光:2010:12)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假说是,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结构有序的由有意义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总汇,与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习得需要其他多机制的共同作用。
九、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
“语言学”和“学语言”性质不同。语言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学习语言并不是科学研究。语言学研究要探索的是世界上没有人能解答的问题,至少是研究者认为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填补了人类知识的一处空白。因此,研究的课题必然是存在疑问的现象、事件、状态、用人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能解释怎样产生,属于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所以才需要研究。这实际上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共性,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当然也不例外。
(一)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如词汇和语素的原型性。
2.语言组织的功能原则,象似性、自然性、任意性。
3.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与概念分界,语义的表征和句法的认知组织原则。
4.语用的经验基础和交际背景,语言行为的认知意义。
5.语篇模式的认知表征,文本表征的认知模式。
6.语言演化的认知基础和文化因素。
7.语言普遍性(共性)和特异性(个性)类型学的认知根源。(卢植,2006:23 24)
(二)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的统一解释。(王德春、张辉,2001:10)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话题包括:体验观、概念观、互动观、百科观、原型观、意象图式观、认知模型观、寓比观、概念整合观、像式观、联想观、激活观、整合观。这所谓的“观”彼此包含,难以作出断然切分。
“认知语言学对语法的研究对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不同语言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句式类型上。在一种语言内,不同结构之间的差异已被常规化了,因此我们可根据语言符号化某些常规的事件方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语言。说不同语言的人都可来谈论某人使某事发生,某人经历了某事,某人给予某人某物或某物沿一路径移动等,但谈论以上事件所有句式类型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一些语言中都有同样的句式,但不同语言中旬式本身的类型意义有差异,句式意义与组成句式的词汇意义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中不同的可接受模式。”(王德春、张辉,2001:8)
十、认知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主流的不同
Langaeker(1988,转引自束定芳,2004:23-25)把他所提出的认知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主流的不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言考察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言是逻辑的、可计算的,甚至可以看成是数学的一门分支。
但认知语言学却认为语言可以更准确地表示为生物机体;自然语言不可能绝对预测;语言理论必须建立在坚固的描写主义的基础上面。
(二)对语言系统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法包括几个各不相同的组合模块;它是一种能生成所有的仅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的机制;语言系统是自主的,无需参照其他的认知因素就能描写。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整个心理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触发其他的认知系统;因为语言的各种表达式并非一个造得好的、可以计算的集合,所以语法是非生成的,它只向发话人提供一份符号资源的清单,发话人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去使用这些资源建造合适的表达法。
(三)对语法结构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语法(特别是句法)是独立于词汇、语义以外的系统;语法范畴建立在形式的而不是意义的基础之上;发话人可以不管意义,只要根据语法结构就能决定哪些句子是造得好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不能离开语义和语音结构而独立;语法只要用符号单位就能描写,词汇、形态、句法组成了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体;一些语法范畴(如名词、动词)都可在意义上界定:决定句子造得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需要考虑到语义和语境的相互作用。
(四)对意义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正统的观点认为意义和概念、观念是不同的,对语言的科学研究不能把它们考虑在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可用真值条件来描写;自然语言可用形式逻辑来分析。
认知语言学却认为意义应和概念化等同起来;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和发话人的认知角度有关,故Langaeker用“意象”(imagery)这个词来表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情景作出心理解释的能力。
十一、认知语言学的优势
认知语言学的优势在于:
1.认知语言学是以涉身体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认知通过范畴、隐喻、转喻、意象等认知过程,生动地描述人类的心理现实。
2.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使用和其他认知手段的使用联系在一起,符号既是认知手段,又是思维和交际手段,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3.认知语言学从心理的角度解释语法和意义现象,说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对语法和语义结合起来表达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这样就解决了语用问题。(郭鸿,2005:4) 很多语言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只是客体,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研究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它对语言的形式和理解进行经验性解释是一种可取的方案,对概念的形成、词汇化的产生、词义的衍生乃至推理都更有解释力。(赵彦春,2009:36)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就在于它展示了解释和编码语言表征过程的许多方法,并且这些方法的理解必须参照概念形成过程的经验基础。其特殊贡献是:它提出的概念内容比以前主流语言学所假设的更丰富、更与人类的观点相联系。
十二、认知语言学的“过”
认知语言学也有其局限性。认知语言学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特别是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动,它弥补了这些学派的一些缺点,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了其他学派合理的地方。根据石毓智教授的研究(2006:48-57),认知语言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略语法的系统性
Langacker虽然也承认结构之间不完全是各自为政的,但是他过分强调结构之间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在认知语言学的论著中,绝少看到谈多个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然而揭示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把握一种语言语法的关键所在。
(二)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能“转换”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注重不同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认知语言学则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不同结构之间的可能变换关系。语言的层次观是乔姆斯基理论的灵魂,他的理论的各种发展,都是由这一观点派生出来的。认知语言学在这一点上也是与形式学派针锋相对的,认为语言是“单层”的。认知语言学不承认结构之间的变换,也就否认了句子成分的“位移”或者“提升”。
(三)忽略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作用
在语言创立时期和新结构的产生过程中,认知主要作用于语言:语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会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比如不同的民族由于认知视点的不一样,语法范畴的设立也不一样。这就会影响到使用者观察世界的方面或者角度的差别。
(四)过于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的一个缺陷是,过分强调语法系统的开放性,而忽略它的相对独立性。他认为,新的语法格式的产生,就像新词汇的出现一样,大家都这样用了,形成一种格式,固定下来就是语法构式。研究经验告诉我们,新语法结构和新词汇的产生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伴随着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可以不断创造新词汇。然而语法是一个系统,具有极大的稳固性,新结构的产生受制于语言的发展方向和当时的语言状况。
(五)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
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语法语义关系就像一个万花筒,无边无际,似乎什么样的语义都是语法问题,什么样的语义都能在语法上得到表征。但是,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的角度来看,用语法手段表示的语义范畴是非常有限的。Langacker认为,语法和语义构成一个连续体,没办法把两者分开。这也是他反对形式学派而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形式学派主张句法系统和语义相分离,认知语言学则干脆把语法和语义看成浑然一体的东西。语义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东西,任何可以作为我们认知对象的东西,都是语义问题。然而语法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包括结构类型的有限性和语法标记的有限性。尽管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但语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系统,语法给我们提供了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意义,绝大部分的语义问题跟语法没有关系。
(六)在语音研究上无能为力
认知语言学在解决语法和语义问题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但是几乎见不到它探讨语音和语法相互关系的问题的研究。而实际上,语言的三个部分——语音、语义和语法——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法和语音也是密切相关的。语法和语音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基本上不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之内。
(七)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
形式学派的论著都少不了树形图,认知学派则有很多类似建筑图形的东西。树形图本身的画法要简单得多,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建筑图”要复杂得多,关键是没有一定的程式规矩。繁复而笨拙的图解法是认知语言学表现手段上的一个缺陷,而且它具有很高的随意性,即使搞懂了这个句子的图解,仍然无法知道其他句子的画法。
十三、认知语言学尚待完善之处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认知’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单一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苏晓军,2009:47)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可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维度的研究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是最薄弱的。认知语言学必须把语言的社会维度纳入具体的研究项目,探索社会认知和社会变异现象,更多地关注语言内部的变化。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分析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诸多知识域,揭示文化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重要性,探索文化模型的本质以及在思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