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艺术视野促进山东话剧事业新发展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wk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繁荣发展山东艺术研究与创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的举办营造良好氛围,2011年9月17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的《罗生门》剧目研讨活动在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二楼会议室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马也,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刘敏,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谭好哲,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一级作家王延辉,山东省话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柳玉林,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滨,山东省吕剧院一级导演陈贻道,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于学剑等专家学者及剧目主创人员参加了研讨。
  探索戏剧《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并融入现代意识作了大胆的改编。戏剧《罗生门》讲述了在中国古代发生的一起强奸案,为了各自的利益,樵夫、强盗、妻子、武士都在说谎,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说谎呢?该剧全体主创人员精心探索,巧妙运用戏曲、舞蹈、话剧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罗生门》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刻揭示了人性深处的自私自利。
  《罗生门》座谈会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姜慧所长主持。她首先介绍了与会的各位嘉宾,并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紧接着,姜所长介绍了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的情况及近年来山东省话剧的发展。她说,山东省话剧舞台沉寂多年的面貌从四年前第一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开始打破。但目前山东省话剧界仍不活跃,视野闭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罗生门》(以下简称罗)在山东的演出及剧目研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促进山东话剧的进一步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贾志刚首先表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兄弟般的情谊,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情况。他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个优良传统,一是艺术理论研究,二是实践、实验精神。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在张庚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教学实践活动却一度中断。此次《罗》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MFA学生演出,延续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实践、实验的优良传统。
  接着,贾志刚介绍了戏剧《罗生门》的创作理念,该剧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高度,坚持“诗化原则”。主要有两点:一,中国戏曲开创和完善的“用表演手段充分地体现出描景、抒情、写人的浑然一体”的理论被运用于本剧。如今的戏曲创作常背离此原则,戏曲创作不反对创新,但要有原则的创新,有抛弃也要有坚持。《罗》剧的舞台风格就是坚持以上“诗化原则”的风格,这个理论为此剧的呈现奠定了扎实的舞台基础。二,“我们想把这个舞台变成时空更加超脱、更加灵活的舞台。充分肯定戏就是戏,不以实景来制造逼真的幻觉为第一要素,尽最大的努力展现‘表演’的魅力。这一点也是戏剧大师阿甲非常推崇的。在现在的戏剧中这些都已是凤毛麟角很难见到了。”贾志刚称,他看了几百出戏,也仅一两出戏还在坚持以人物的上下场来推动情节的进步,其他的都是靠灯光切换来推动故事发展,而《罗》剧就是要摒弃这些违背戏剧精神的因素。
  刘彦君认为,移植剧目想要本土化是个难题。该剧目在剧本改编方面层次关系梳理顺畅,立意深刻。展现了人对自我的期许和形象设计,触碰了人性深处的层面,这些立意都忠实于原著;在舞台呈现方面,将戏曲本质上的一些规律很好的张扬,如开头人物的亮相各不相同,不显拖沓。将戏曲的一些手段从幕后转到台前,将过程作为一种欣赏手段。演员的跳进跳出,更加自如。时空也无限的自由。
  她也指出《罗》剧没有到位的一些地方:首先,《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触到了当时日本本国的现状,即价值体系坍塌后人们的迷茫与困惑,对以武士道为象征的民族精神的质疑。但该剧在剧本移植方面对故事背景的转换注意不够,编剧的功夫尚不到位,显得内涵单薄了些,不够厚重。其次,由于是小剧场话剧,而且近距离观看,演员的一些造型与动作略显夸张。一些舞台展现可能比较适合大剧场,在小剧场看则收不到预期效果。
  马也首先对《罗》剧第一次有社会影响力的对外研讨在山东举办表示肯定。他认为,立意上《罗》剧对人性揭露的深刻,对人的发现应该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其魅力在于,人在向人发展,克服兽性,趋于人性。在演出方面,演员承载了光影和声音(这正是电影原著中精华之所在),展现了戏曲的精华;叙述方式上简练到位,是最原始、最有生活质感的讲述方式。可以说,《罗》剧给以后的戏剧创作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无尽的资源,无限的理论。
  谭好哲认为,《罗》剧忠实的表现了原著,即上世纪50年代日本文学界对人性探讨及人的自我存在的疑问。说谎话是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僧人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樵夫是当事人、目击者,同时也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流浪者一无所有,看透一切,她不断地提问以此推进了故事的发展。6个人,4个故事,讲了同一件事,以此揭示主题。全剧表现“人性恶”的范畴,又加了个光明的尾巴。在表演方面,演员表现的很到位,一些现代元素的运用贴切,丰富了该剧。这出戏告诉我们,现代的戏也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也可以将中国古典戏拿到现代来演出,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谈到本剧的不足,谭好哲认为,从剧本改编方面来看,较之电影改编不大,没有考虑到中国特有的情况。现在是后现代文学时代,该剧所关注的则是现代文学时代中沉重的人性主题,因此尚未完全调动观众进入戏中。
  王延辉认为,《罗》剧结构很好,打破了时空。演员演出很投入。较好地诠释了角色。特别是女巫那场戏双方的配合及语言很棒。结尾很光明,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剧目强调了故事发生在中国但是中国元素不足,表达的主题也已经不符合中国的现状;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不恰当,削弱了戏剧的深度。
  陈怡道导演认为,这是一出“白领戏”,适合在小剧场演出,不适合大剧场。全剧虽然表现的是“人性恶”,但依然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尤其在结尾。总之《罗》剧给山东话剧带来了新鲜空气。
  王滨认为,《罗》剧完全可以作为教科书,教学生如何通过二度创作将一度创作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长久以来,话剧缺乏戏曲的表现力,而戏曲相对又太形式化、空洞。《罗》剧虽为戏曲表演,但并没有一味程式化,每个人物都有其个性,这是焦菊隐先生“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的成功探索。另外,人物形象的微调使得舞台色彩饱满丰富,僧人的形象较之原著更强烈,村妇的形象也弥补了原作中男性角色过多的不足。全剧对民族化的探索很好,戏曲的表现手法丰富,体验和体现完美结合,演员以戏曲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丰富的人物个性。综合手段的运用简单,音乐、灯光运用简单却恰当。可以说黑泽明电影《罗》是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再创造,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罗》剧则是对电影《罗》的又一度创造。
  《罗》剧尚有一些地方需要探讨。艺术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方面,戏剧语言需打磨,台词也要民族化和本土化;演员表演 形体功夫好,但语言功夫差些,语言层次不清,形式美不够,削弱了舞台的整体呈现;演员表演上张有余,驰不足,表演有些紧;为了抓住更多观众。网络流行词汇的运用表面上看有剧场效果,但同时失去了一部分观众,对戏剧深度有损伤。
  于学剑认为,《罗》剧选材意义大,打破了过去围绕着是非评判作文章的局面,是对戏剧创作模式的一个冲击,对圈内人的震撼更多于对观众;《罗》剧对传统的欣赏习惯是个拨转,观众总习惯于情感投入戏,而《罗》剧则需要你带着理智来观看;该剧对现实也有着启迪意义;表现形式上,该剧具有浓重的戏曲元素。将话剧舞台的开放性、及原属于戏曲本质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致,导演创作思路活跃,用戏曲的形式来做话剧。
  于学剑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该剧的一些建议。剧中妻子的表演到位,而武士如狼、强盗如猪的个性展示不突出,演员的表演距离“诗化”原则还有一定距离;《罗》剧本是哲理戏,可其中的调侃冲淡了哲理意味,伤害了话剧美,也没有体现出导演的机智,调侃手法可用在故事叙事现场部分,而“再现”部分的戏则需要严肃、哲理;剧中“快戏”与“慢戏”力度不够。快戏不够精彩,而慢戏要出彩,难度更甚;结尾樵夫要抚养孩子,是点题之笔,这里应该用大调度,表现上要强调;“长剑”、“短剑”在剧中是重要的道具,所以在打斗过程中,武士死于长剑还是短剑应该用灯光来特写。
  柳玉林院长作了简要发言。他认为,《罗生门》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戏。他非常赞同马也教授与谭教授的见解。该剧一言概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刘敏处长最后做总结发言。他认为,《罗》剧是一出很有震撼力的戏,基本上达到了贾志刚教授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追求。从立意方面来讲,舞台上需要有深刻思想性的东西,伟大思想家都是手拿手术刀来解剖人类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像《罗》剧中的角色,在个人表达时,有意无意的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舞台呈现来讲,单纯讲技术的话,该剧打击乐一般,但是却满足了戏剧情感的需要,营造出了气氛及环境,而且很好地配合了戏曲动作。演员方面,演员不光技术好,外貌也符合角色需要,因为不是话剧演员出身,语言功夫稍显弱势。总之,《罗》剧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好戏,对以后的戏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其中的不足可以再作调整,争取进各高校演出。尽管目前山东戏剧较为艰难,尽管我们的大环境还不够好,但我们无论从设施、创作、还是关注度都改进了很多,希望以此将山东的艺术事业推进一步,以后更多的工作还需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合作!
其他文献
越剧源于浙江嵊州,兴于上海,由最初流行于田头街坊的落地唱书,逐渐演变成戏曲形态,经过百年风云,发展成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第二大地方戏曲剧种。然而,在社会环境和其他文化的挤压下,越剧与其他大多数的地方剧种一样,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2006年。产生刚好百年的越剧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艺术又进入了柳暗花明的妙境。然而,百年寿辰也只是烈火烹油,一时繁华。新时期越剧遭遇发展困境。是不争的事
期刊
萨特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哲学家、小说家、戏剧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萨特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被彼时的中国文化社会语境所刻意“选择”,言必称萨特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时尚,而在萨特庞大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又被选择性剥离了出来。然而,作为标语用途的“自由选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关键词语的“自由选择”则是繁复艰深的,如果哲学层面上的自由选择真是那般易解的
期刊
戏剧是文学四大文体之一,和小说、诗歌、散文具同样的文学质素特征。包括借助纸质和网络载体传播方式在内。但戏剧又具独特的传播方式:在剧场舞台实现其艺术生命力。因为它并非单一文艺形式,而是综合性艺术:如表演(歌剧、戏曲还含音乐、声腔等)艺术、造型艺术(布景、道具、服装等等)、音像艺术(灯光、音响效果、伴奏)等等。长期以来,戏剧所综合的各种艺术质素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甚至某些优秀剧目仍有显得苍白单薄者。原因
期刊
——关于作品  《赵氏孤儿》一经出世,即屡经搬演,有戏曲、话剧、电影、电视、歌剧等多种形式,究其原因,实唯经典,就如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多少年来万千次的被世人搬演。所谓经典,就是科学地创造并制定了艺术密码,创作者只要正确地“破译”这一密码,作品就一定能够通达人性的幽谷,撼人心肺,情动于衷。  今天,我们以歌剧的形式来再次演绎它。我一直觉得,《赵氏孤儿》一剧是最适合以歌剧的形式来演绎的,因为它极其饱满
期刊
自山东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十艺节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前期筹备,奠定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对十艺节筹备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4月成立了十艺节山东省筹备委员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任主任,其他成员包括省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按照有关要求,也积极组建了十艺节领导机构和办事
期刊
时间荏苒。不知不觉,《戏剧丛刊》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戏剧丛刊》是与时俱进的30年,也是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获得丰收的30年。回顾3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历程就是程序。程序对了,也就对了;程序错了,也就错了。《戏剧丛刊》所走过的3Q年历程,有喜也有忧,但是成绩是主要的。自2004年8月,我离开《戏剧丛刊》后,新任社长和主编带领戏剧丛刊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使刊物越办越好,特色也越来越鲜明,这
期刊
2011年9月9日至10月22日,第18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为十艺节喝彩2011第四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精彩绽放。  “两节”期间,来自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为泉城观众奉献了17台34场优秀小剧场话剧,为山东观众带来了一场戏剧盛宴。  中韩日(BeSeTo)戏剧节于1994年7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国际剧协韩国中心和日本利贺铃木剧团(SCOT)共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那么,作为民营剧团,如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百花园增添一缕芳菲?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期盼?记者带着这个命题,驱车三百里。走访了淄博市鲁艺吕剧团。  一、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鲁艺吕剧团组建之初,团长路晓荣和演员们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去那里演?他们通过走访基层群众和演出市
期刊
2011年9月21日-30日,由山东省文化厅主办,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山东省电影学校承办的“2011全省编剧培训班”在山东省电影学校成功举行。这次培训班是省文化厅继举办2010年地方戏音乐创作培训班、2011年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比赛、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后,采取的又一个加强戏剧创作人才培养,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举办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全面提高我省中青年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
期刊
时间:眼下  地点:鲁中农村  人物:袁姣一心奔小康的农村媳妇。  洪沟袁姣丈夫。  洪大娘袁姣的婆婆。  何西礼最基层的农村干部。  第一幕  春天。洪家。  幕启:袁姣拽着丈夫洪沟从屋内走出来。  袁姣怎么样,我说对了吧?  洪沟对了啥?啥对了?  袁姣你娘她——  洪沟我娘她咋啦?  袁姣她不是吃了剩菜就拉肚子吗?  洪沟对呀,好几年的老毛病了,前几天你让她吃了剩菜,拉得差点脱了水,打了好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