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个性化”漫谈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
  1.个性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及其具体内容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2.个性是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3.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即个体心理相对的差异性,可以分成外部差异(情感、意志、性格、体貌等)和内部差异(兴趣、爱好等)。
  个性的主体性又称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个性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什么是“作文个性化”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人的一些下意识是不能都写进文章的。
  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三、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
  1.是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不说自己的心里话
  他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2.是不会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
  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真是让人生厌。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却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初一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2.激发写作的情感需要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个性化平台”中的《鹰之魂》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2)引导学生切实地关注生活。其实,老师不必概叹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实际上学生内心有很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被“霸权话语”所禁锢,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
  (3)不出陈题,力求多样化。总是一种形式的作文,对于学生而言其写作情感逐渐会变淡。可以让学生不停地换换口味,写写诗,写写小说,编编课本剧,编编相声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可以让学生学生写进作文。切不可认为“写诗填词”是不务正业,而挫伤学生了他们原本灵动的文学感悟。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作文的批改是个老大难问题,同行们常把它喻为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有的批改本身也值得推敲。委实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
  
其他文献
置身人海,一张张鲜活灵动的面孔在我们眼前闪现,如何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涂抹,摄影师可以举起相机去拍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去用心描绘。外貌描写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描写技法亦是精彩纷呈,下面我以名家作品为例,谈谈其笔下的外貌描写技法。  一、工笔描绘法  工笔描绘指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它犹如电影中的人物特
期刊
写好开头,则预示着作文成功。如何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留给他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呢?下面介绍六种“惊艳”的议论文开头方法:  一、取物设喻,切入正题   取物设喻的开头方法,形象生动,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自然地引出要论证的观点。我们来看个例子:  睡眠有深浅,阅读亦如是。  浅睡眠,或伴之以梦魇,或失之以深潜,一觉醒来如未睡一般,慵懒疲乏,浅阅读其实与浅睡眠相仿佛。
期刊
首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常常会犯错,做教师的应及时给予纠正,不能因为是一些小错误就视之为正常,正因为这一次的小错,你放过了他,说不定今后会累加成大错,孟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警训我们不能不牢记。你看到过别人打呵欠,自己也想打吗?课堂上一个学生在睡觉,老师觉得他成绩差听不听课没关系,于是就置之不理,可是这个祸根就埋下了,其他学生看到有人睡觉自已也想睡,慢
期刊
许多学生或用心或随意写出的作文未能吸引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低分,心底极度郁闷,当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老师,我写得多么有趣,您为何总是斜眼侧视?其实,这是文学欣赏中经常存在的现象:难以共鸣。  什么是共鸣?共鸣的根源是什么呢?  共鸣是在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毫无障碍的流入读者的心间,读者无意识的与作品表达的思想取得共识,并自动融入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或喜或悲,苦乐与共的现象。共鸣是
期刊
一、爱学生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  爱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正因为我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因此,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同学,真正做到了爱生如爱子。我经常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和思想交流,给强者以鼓励,给弱者以帮助,给不幸者以关怀。本学期期中考试,在考政治这门学科时,我发现我班一名男生考试时在睡觉,我当时很生气,考前一再强调不允许做与考试无关的事,走过去就敲了一下他的头
期刊
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能针对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弱智儿童的自控能力,树立自信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在重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活用教具,变抽象为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智障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情经验,注意力也比正常孩子差,且不持久,如果教师讲课平
期刊
诗词的教学  诗歌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共性何在呢?这是指导学生按体裁阅读首要解决问题。诗歌的首要特点就是抒情性,当然这不是否认其他文学作品的抒情性特质,只不过诗歌的抒情比较特别也比较典型。诗歌善于借助于“意象”通过各种“意象”来达到间接地抒情的目的。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期刊
传统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的方式是独白式的,而现代课堂则不尽然。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因此要经营好一堂语文课,让一堂课有实效,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经营好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教师应加强
期刊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  一、细致感知,体味意境   不要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朗读就不再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
期刊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年,总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在课余我思考总结,我发现我们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写前重教材轻实践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总是依照教材要求布置作文,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自以为紧扣课标,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其实甚异。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为例,在“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中,参考题目是:河边散步、写于深夜里、望星空。这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