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
1.个性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及其具体内容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2.个性是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3.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即个体心理相对的差异性,可以分成外部差异(情感、意志、性格、体貌等)和内部差异(兴趣、爱好等)。
个性的主体性又称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个性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什么是“作文个性化”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人的一些下意识是不能都写进文章的。
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三、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
1.是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不说自己的心里话
他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2.是不会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
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真是让人生厌。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却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初一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2.激发写作的情感需要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个性化平台”中的《鹰之魂》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2)引导学生切实地关注生活。其实,老师不必概叹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实际上学生内心有很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被“霸权话语”所禁锢,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
(3)不出陈题,力求多样化。总是一种形式的作文,对于学生而言其写作情感逐渐会变淡。可以让学生不停地换换口味,写写诗,写写小说,编编课本剧,编编相声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可以让学生学生写进作文。切不可认为“写诗填词”是不务正业,而挫伤学生了他们原本灵动的文学感悟。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作文的批改是个老大难问题,同行们常把它喻为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有的批改本身也值得推敲。委实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
1.个性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及其具体内容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2.个性是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它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3.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即个体心理相对的差异性,可以分成外部差异(情感、意志、性格、体貌等)和内部差异(兴趣、爱好等)。
个性的主体性又称独立自主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个性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需要和能力,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二、什么是“作文个性化”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所谓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人的一些下意识是不能都写进文章的。
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三、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
1.是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不说自己的心里话
他们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有雷同的思路、雷同的价值观,唯独不会说自己的话,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
2.是不会思考,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
许多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了真是让人生厌。学生为了追求立意的“正确”,往往放弃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却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初一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2.激发写作的情感需要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个性化平台”中的《鹰之魂》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2)引导学生切实地关注生活。其实,老师不必概叹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实际上学生内心有很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被“霸权话语”所禁锢,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
(3)不出陈题,力求多样化。总是一种形式的作文,对于学生而言其写作情感逐渐会变淡。可以让学生不停地换换口味,写写诗,写写小说,编编课本剧,编编相声等等,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可以让学生学生写进作文。切不可认为“写诗填词”是不务正业,而挫伤学生了他们原本灵动的文学感悟。
3.改变批改模式,放开话语权
作文的批改是个老大难问题,同行们常把它喻为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独霸话语权评点学生的作文,不论是详细批改还是粗略批改,均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老师独霸话语权,有的批改本身也值得推敲。委实是一桩“力大作用小,出力不讨好”的事。改变批改模式实际上就是老师放开话语权,改变那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的自由作文全部由学生自己评价修改。自批时可以自我欣赏,也可以自揭其短,然后根据自批的意见自改。在这种“当家作主”的心态下,学生兴趣盎然,批改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的“指指戳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