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
一、细致感知,体味意境
不要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朗读就不再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雨巷》,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同时,体验诗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投入情感,品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舒《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三、把握节奏,体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四、做好标记,提高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
一、细致感知,体味意境
不要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朗读就不再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雨巷》,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同时,体验诗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投入情感,品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舒《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三、把握节奏,体验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走了,
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四、做好标记,提高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声音的延续——: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唤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