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技能性人才培训的重要任务,推动行业快发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目标与实效之间的各种失衡现象,为此,本文就教师与学生主体关系、课堂环境等方面阐述,为课堂教学范式的转换而不断探索。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范式转换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中职学校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学生实践操作平台普遍比较完善,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随着“互联网+”走进校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则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实效的提升或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各类关系之间的失衡,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效、情绪和学生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与学环境之间的失衡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其中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实践操作乏味等问题与教师的积极备课之间存在着失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普遍受挫,造成了教师技能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掌握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等要求有待更一步加强和转变。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失衡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计算机专业开设,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普遍存在掌握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延迟,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中职就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本专业相衔接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后也存在着部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情况。
同时,学校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着与企业需求不衔接的情况,企业普遍对技术更新比较敏感,随手进行着技术更新和研发,但学校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所授书本内容相对陈旧,实用性不强。中职学校为重视升学率,也普遍存在对理论知识重视有余,而对技能操作重视不足的现象。
(三)学生学情之间的失衡
中等职业生源质量也是专业学习时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基础相对较差,专业学习时特别是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解性记忆所必须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技能操作也依然存在老师手把手教的现象,操作模仿性强,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学校也坚持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无论是升学和就业都需要学校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化理论和技能操作的相融合,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拉动作用,提升校企合作融合度,让学生不仅可以升学,更可以就业,提高对口就业率。
(一)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势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课堂教学也不能无视客观发展现状,在智能化手机全面走进课堂的趋势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即多样化教学模式混合存在课堂日常开展中,如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等等,既能拓展知识的延伸面,同时也满足学生对科技运用的好奇心。
1.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助学功用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会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学资源平台,比如企业研发的专业化教学视频,研发的教学助学软件等,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比如微信+藍墨云班课+网络课堂,特别是钉钉助学软件的推出,更方便师生交流沟通。
2.明确智能手机“双刃剑”的功效,做到扬长避短
智能手机的普遍化是信息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基础,其作为“双刃剑”,即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使得学生学习的面临更多的诱惑。要时刻提醒学生手机所带来的好处和危害,教导学生克服弱点,增强自制能力,学会慎独,有效的把握学习时间,教师要做好督导,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家—校”共育。
(二)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正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则更显得尤为必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前提是教师掌握并能有效传授新知识新技能。
1.学校有效组织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
短时间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有效办法即学校组织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无论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会议,抑或是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视野和专业水平,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延伸面,比如对专业发展现状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学生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个人不断内省是内因
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内省,在于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靠“吃老本”就能得以生存的职业,作为教师也需要的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与时俱进,甚至要有推动专业向前发展的意愿和魄力。积极培养将自我主体、交互主体和社会主体共生共融的成熟健全的主体精神,而非将知识传授流于年级层次和群体层次。
(三)增强校企融合,发挥职教集团育人功效
1.依托集团,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针对职业教育区域性不同的特点,依托集团,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区域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从行业调研开始,抓住企业发展及需求趋势,在政府搭建平台的基础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缩短待业时间。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制方面,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兄弟院校与企业对接,制定教学内容,在区域性职业院校试点,增强了行业的针对性和企业的有效需求。
2.依托集团,教师能力提升更快速,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师实践活动,到企业参与第一线,参加顶岗培训,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为教学的灌输新鲜血液,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需发挥主体作用,是开展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的主场所,只有形成职业教育品牌才能具有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敏.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82-83.
[2]李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20(01):85-86.
[3]张增.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升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340-341.
[4]苏豫全.教学诊断视角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01):86-89.
[5]周雁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9(12):74-76.
[6]杨允.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34.
作者简介:阳登群(1981—),女,重庆市南川区人,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管理。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范式转换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中职学校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学生实践操作平台普遍比较完善,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随着“互联网+”走进校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变,则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实效的提升或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各类关系之间的失衡,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效、情绪和学生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与学环境之间的失衡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其中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实践操作乏味等问题与教师的积极备课之间存在着失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普遍受挫,造成了教师技能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掌握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等要求有待更一步加强和转变。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失衡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计算机专业开设,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普遍存在掌握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延迟,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中职就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本专业相衔接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后也存在着部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情况。
同时,学校课程开设方面也存在着与企业需求不衔接的情况,企业普遍对技术更新比较敏感,随手进行着技术更新和研发,但学校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所授书本内容相对陈旧,实用性不强。中职学校为重视升学率,也普遍存在对理论知识重视有余,而对技能操作重视不足的现象。
(三)学生学情之间的失衡
中等职业生源质量也是专业学习时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基础相对较差,专业学习时特别是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解性记忆所必须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技能操作也依然存在老师手把手教的现象,操作模仿性强,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学校也坚持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无论是升学和就业都需要学校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化理论和技能操作的相融合,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拉动作用,提升校企合作融合度,让学生不仅可以升学,更可以就业,提高对口就业率。
(一)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势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课堂教学也不能无视客观发展现状,在智能化手机全面走进课堂的趋势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即多样化教学模式混合存在课堂日常开展中,如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等等,既能拓展知识的延伸面,同时也满足学生对科技运用的好奇心。
1.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助学功用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会建立校企融合的教学资源平台,比如企业研发的专业化教学视频,研发的教学助学软件等,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比如微信+藍墨云班课+网络课堂,特别是钉钉助学软件的推出,更方便师生交流沟通。
2.明确智能手机“双刃剑”的功效,做到扬长避短
智能手机的普遍化是信息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基础,其作为“双刃剑”,即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使得学生学习的面临更多的诱惑。要时刻提醒学生手机所带来的好处和危害,教导学生克服弱点,增强自制能力,学会慎独,有效的把握学习时间,教师要做好督导,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家—校”共育。
(二)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正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则更显得尤为必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前提是教师掌握并能有效传授新知识新技能。
1.学校有效组织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
短时间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有效办法即学校组织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无论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会议,抑或是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视野和专业水平,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延伸面,比如对专业发展现状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学生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个人不断内省是内因
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内省,在于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靠“吃老本”就能得以生存的职业,作为教师也需要的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与时俱进,甚至要有推动专业向前发展的意愿和魄力。积极培养将自我主体、交互主体和社会主体共生共融的成熟健全的主体精神,而非将知识传授流于年级层次和群体层次。
(三)增强校企融合,发挥职教集团育人功效
1.依托集团,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针对职业教育区域性不同的特点,依托集团,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区域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从行业调研开始,抓住企业发展及需求趋势,在政府搭建平台的基础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缩短待业时间。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制方面,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兄弟院校与企业对接,制定教学内容,在区域性职业院校试点,增强了行业的针对性和企业的有效需求。
2.依托集团,教师能力提升更快速,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师实践活动,到企业参与第一线,参加顶岗培训,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为教学的灌输新鲜血液,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需发挥主体作用,是开展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的主场所,只有形成职业教育品牌才能具有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敏.基于“互联网+”发展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82-83.
[2]李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20(01):85-86.
[3]张增.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升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340-341.
[4]苏豫全.教学诊断视角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01):86-89.
[5]周雁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9(12):74-76.
[6]杨允.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34.
作者简介:阳登群(1981—),女,重庆市南川区人,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