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唤起其内心的真挚情感,给予他们倾吐的话题,一直以来是我们着力探讨、迫切希望解决的话题。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一直被这样的作文教学画面所感染。
画面一:
“我来!”“我来!”“我!”……每位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这股跃跃欲试的样儿,哪像是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用力过猛,“哧”的一下,那番茄汁竟然喷射出来,差点溅到对面学生的脸上。看的呢,有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有的赶快飞闪,竞撞到了旁边同学的身上;有的张着嘴巴直乐,手挥舞着,恨不得也亲自体验一下……
画面二:
一玻璃缸水,一学生脸朝下,把头浸入水中,其他人屏息凝视。一秒、两秒……“人离不开空气”实验结束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份体验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憋气的同学上去时,他的神态如何?刚扎进水时,水里有什么?从水里出来时,那个同学的神情又是怎么样的?
(2)你在数数时是怎么想的?
总之,教师的提问尽量引导学生从人物表情、动作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去思考,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尽量让他们学用好词、好句,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然后在说的基础上适时练写篇段。
在欣赏情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作文教育之余,我更有感于其将小学科学教育与作文教学的完美整合。我们知道,课程整合的基础在于不同的课程或相关课程之间都具有内隐的共同价值,以及相似的学习活动方式。而课程的共同价值需求,是课程目标整合的基石。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与作文教学正具备了这整合的基石。
首先,《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见,科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则更要提倡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把主体定位于教师,学生的一切言行围绕教师指令,学生哪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哪能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在科学实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实验。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进行的连续『生实验,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者,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触动学生真挚的情感,就能让学生作文真实、言之有物,使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淋漓尽致地飞扬。
我们只要稍微去比较,就不难发现科学实验式作文课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在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探索真知的激情,使其经常有新奇感。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营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
如《我发现》中,有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回去做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学生上台汇报时,有的拿出了几天来的实验成果——“几朵变色的五彩花”;有的迫不及待地要向别人讲述自己实验中的所见所闻……再如,“耐重压的纸桥”中,让学生用一张A4纸架在桥墩上做成桥面,在上面放5本语文书,而纸桥不能塌。大多数学生一听就“哇”的一声尖叫,“有没有搞错?”因为,实际生活中这种事情像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讨论、分组、合作,就这样,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原方法上改进,一步步探究,最终,把纸折成扇形再放书,果然成功了!……诸如此类的科学小实验,我想,实验成功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激起的激情共鸣。
因此,“植物中的水分”“人离不开空气”“植物是怎么喝水”“耐重压的纸桥”……这些科学常识实验,无疑是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扬。试想,这时让我们的学生带着这段轻松、幽默、生动的亲身体验挥笔作文,又怎能不是言之有物,又怎会不是生动鲜活、有个性?
画面一:
“我来!”“我来!”“我!”……每位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这股跃跃欲试的样儿,哪像是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用力过猛,“哧”的一下,那番茄汁竟然喷射出来,差点溅到对面学生的脸上。看的呢,有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有的赶快飞闪,竞撞到了旁边同学的身上;有的张着嘴巴直乐,手挥舞着,恨不得也亲自体验一下……
画面二:
一玻璃缸水,一学生脸朝下,把头浸入水中,其他人屏息凝视。一秒、两秒……“人离不开空气”实验结束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份体验机遇,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憋气的同学上去时,他的神态如何?刚扎进水时,水里有什么?从水里出来时,那个同学的神情又是怎么样的?
(2)你在数数时是怎么想的?
总之,教师的提问尽量引导学生从人物表情、动作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去思考,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尽量让他们学用好词、好句,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然后在说的基础上适时练写篇段。
在欣赏情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景作文教育之余,我更有感于其将小学科学教育与作文教学的完美整合。我们知道,课程整合的基础在于不同的课程或相关课程之间都具有内隐的共同价值,以及相似的学习活动方式。而课程的共同价值需求,是课程目标整合的基石。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与作文教学正具备了这整合的基石。
首先,《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可见,科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则更要提倡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把主体定位于教师,学生的一切言行围绕教师指令,学生哪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哪能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在科学实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实验。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进行的连续『生实验,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者,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触动学生真挚的情感,就能让学生作文真实、言之有物,使他们的真情实感得到淋漓尽致地飞扬。
我们只要稍微去比较,就不难发现科学实验式作文课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在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探索真知的激情,使其经常有新奇感。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营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
如《我发现》中,有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回去做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学生上台汇报时,有的拿出了几天来的实验成果——“几朵变色的五彩花”;有的迫不及待地要向别人讲述自己实验中的所见所闻……再如,“耐重压的纸桥”中,让学生用一张A4纸架在桥墩上做成桥面,在上面放5本语文书,而纸桥不能塌。大多数学生一听就“哇”的一声尖叫,“有没有搞错?”因为,实际生活中这种事情像是不可能发生的。可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讨论、分组、合作,就这样,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原方法上改进,一步步探究,最终,把纸折成扇形再放书,果然成功了!……诸如此类的科学小实验,我想,实验成功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激起的激情共鸣。
因此,“植物中的水分”“人离不开空气”“植物是怎么喝水”“耐重压的纸桥”……这些科学常识实验,无疑是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扬。试想,这时让我们的学生带着这段轻松、幽默、生动的亲身体验挥笔作文,又怎能不是言之有物,又怎会不是生动鲜活、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