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是记者挖掘、捕捉新闻素材,确发灵感的必要途径,也是新闻记者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而要想拿出价值较高、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除记者自身必须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外,关键还在于采访必须深入。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试图将采访实践中的体会和实践作一番探讨,愿以浅见请教同仁。
新闻是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客观地进行采访,完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深入采访有它独特的特点。
一、 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深入采访方式的多元化。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可根据采访内容和需要,自由选择采访角度和方法,或先听、或先问、或先看,多途径、多方式获得特殊新闻材料。
二、 真实性
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进行深层采访,才有可能获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新闻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实报道。
三、 典型性
深入采访可以使记者广交朋友,扩大新闻信息渠道,达到开阔视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重要新闻。
四、 及时性
直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可以以快取胜,从中及时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克服“绕弯子、兜圈子”的弊端,从而通过快速高效的途径,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媒体受众。
综合上述几点,深入采访确有着一般采访无可比拟的优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呢?
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般讲,采访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指派式;邀请式;由头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记者自行采访对象为主。采访就比如到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寻找宝藏一样,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有名话说得好,新闻采访就象拿筷子挑面条,沉到底,靠边挤,慢慢提。无论广播记者也好,还是电视、报刊记者也好,一个最终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闻,获取好素材,从而让观众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观众。
其次,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正确运用观察是采访中深挖新闻内涵的有效途径。有时我们要采访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单位,或者几件事、几个人、几个单位的基本材料已经具体了,这是不是算是深入呢?我看未必。观众要准确地了解事物真相,观察是记者采访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认识变化要有一个过程,而问题的发生发展却常常带有偶然性。记者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语言、行动及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可以充实记者的采访内容,而且还可以透过某一现象,发现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写出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新闻。如果不深入观察了解,偏听偏信,可能就会出现假新闻,记者要敢于冲破表面现象,学会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免发生失实报道。
第三,要做到宏观采访与微观采访相结合。要达到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就要正确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采访方法。“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外部联系,在比较中探寻事物内部规律,这里是指联想性;“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牲,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有人说,采访在问、听、看、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全面的宏观采访,就算深入了。依笔者之见,这只能算进行了一半的采访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宏观采访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意识、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微观采访,进一步增强采访工作的彻底性和完整性。从而使采访的素材更完善、更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注重全方位进行调查研究,勇于同被采访对象交朋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宏观看微观,从宏观中着手,在微观中探寻,最终使采访活动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辩证统一。
第四,要勤于动脑,注重思考。“新”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深层思考,则是获取好新闻的前提条件。搜集新闻要抓住一个“新”字,着眼一个“深”字,既要广泛收集了解素材,又要勤于动脑,在思考中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琢磨,勤于思考,有分析、有思考,手头采访的素材多了,家底厚实,用时信手拈来,好中选优,优中选最,从而使采访到的新闻掷地有声,呼之欲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想拿出好新闻,好作品,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吃苦的精神,正确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力求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采得准确,谨慎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试图将采访实践中的体会和实践作一番探讨,愿以浅见请教同仁。
新闻是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客观地进行采访,完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深入采访有它独特的特点。
一、 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深入采访方式的多元化。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可根据采访内容和需要,自由选择采访角度和方法,或先听、或先问、或先看,多途径、多方式获得特殊新闻材料。
二、 真实性
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进行深层采访,才有可能获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新闻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实报道。
三、 典型性
深入采访可以使记者广交朋友,扩大新闻信息渠道,达到开阔视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重要新闻。
四、 及时性
直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可以以快取胜,从中及时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克服“绕弯子、兜圈子”的弊端,从而通过快速高效的途径,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媒体受众。
综合上述几点,深入采访确有着一般采访无可比拟的优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入采访呢?
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般讲,采访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指派式;邀请式;由头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记者自行采访对象为主。采访就比如到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寻找宝藏一样,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有名话说得好,新闻采访就象拿筷子挑面条,沉到底,靠边挤,慢慢提。无论广播记者也好,还是电视、报刊记者也好,一个最终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闻,获取好素材,从而让观众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观众。
其次,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正确运用观察是采访中深挖新闻内涵的有效途径。有时我们要采访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单位,或者几件事、几个人、几个单位的基本材料已经具体了,这是不是算是深入呢?我看未必。观众要准确地了解事物真相,观察是记者采访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认识变化要有一个过程,而问题的发生发展却常常带有偶然性。记者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语言、行动及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可以充实记者的采访内容,而且还可以透过某一现象,发现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写出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新闻。如果不深入观察了解,偏听偏信,可能就会出现假新闻,记者要敢于冲破表面现象,学会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免发生失实报道。
第三,要做到宏观采访与微观采访相结合。要达到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就要正确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采访方法。“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外部联系,在比较中探寻事物内部规律,这里是指联想性;“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牲,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有人说,采访在问、听、看、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全面的宏观采访,就算深入了。依笔者之见,这只能算进行了一半的采访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宏观采访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意识、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微观采访,进一步增强采访工作的彻底性和完整性。从而使采访的素材更完善、更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注重全方位进行调查研究,勇于同被采访对象交朋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宏观看微观,从宏观中着手,在微观中探寻,最终使采访活动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辩证统一。
第四,要勤于动脑,注重思考。“新”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深层思考,则是获取好新闻的前提条件。搜集新闻要抓住一个“新”字,着眼一个“深”字,既要广泛收集了解素材,又要勤于动脑,在思考中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琢磨,勤于思考,有分析、有思考,手头采访的素材多了,家底厚实,用时信手拈来,好中选优,优中选最,从而使采访到的新闻掷地有声,呼之欲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想拿出好新闻,好作品,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吃苦的精神,正确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力求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采得准确,谨慎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