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回家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是在母亲重复几次“你回家吧”之后,才离开老家。此时,天色已经大黑,在路灯的照耀下,门口亮如白昼,宅前依旧是黄昏的光景。母亲说,车子慢慢地开。我说,一直开得很慢。母亲笑笑,顺手递来一只大花袋,里面全是蔬菜,有茄子、黄瓜、豇豆,还有红色的秋葵,以及一小包装在保鲜袋里晒干的蒲公英。
  母亲说,离你上次吃已经一个星期了,现在可以吃了。我诺诺—母亲是算计好日子的。母亲看着我坐上车,看着我开灯,看着我发动车子,看着我倒车,看着我调转车身,向北一路驶去。
  我再也没有侧转过脸看老家。看什么呢?母亲一个人的身影。
  下午三点半,在南桥,把“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唱完,后三字改成“回家转”,再唱一遍,感觉韵脚收得好,气也倒得转,味也真切,想来汤老先生不计较。“噔噔噔”下楼,像个小年轻。开锁,上车,手握方向盘,心念海边村,12公里,25分钟,途经环南路、环城东路、平庄路、金海路、金海支路、奉柘公路、海边村路,七转八弯,很费周章,但总是向南、向南,向南总会到老家。老家在奉贤的南方,莫名的骄傲与欢喜。就在老家,母亲从来没有倚门而待。耄耋之年的母亲没有诗意。
  母亲永远在田里。
  为这件事情,母亲与我最小的妹妹争论过。一个不让去田里,一个非要去田里;一个为身体,一个也为身体。没有对与错,爱的世界里,争论是无效的,我们让步了。去吧,有个意思就可以了,早去早回吧。去了能早回?田地是母亲的世界,去后,一切都由不得你,做儿子的我明白。那日回家,又不见母亲身影,不知道她在田里忙什么。我不去田里,去了后面的叔叔家、西边的阿娘家、东边的婶母家,说道季节和农事。回到宅前,我从井里打水洗车。洗着洗着,母亲回来了。
  后来,母亲每日下午3点过后总待在家,但她依旧没有倚门而待。
  看见菜篮里拣洗过的菜,有鸡毛菜、扁豆,还有削去皮的土豆。母亲问,烧哪个?答,全烧,少烧一点儿。母亲笑笑,她打理过的菜全部派上用场,这才是本愿。荤菜呢,是儿子的任务。母亲知道儿媳会买好,儿子带回家;偶尔没买,儿子看一眼碗橱,便去钱桥镇买。母亲拦不住,便有了谈资—与我的姊妹们买重复了,母亲会说浪费,但语气已没有了我们年少时的较真。上灶烧饭。母亲问,好烧吗?我说,好烧,我烧。母子争执几下,争执里,母亲的脸上充满惬意。
  白天的日子更长了,打理蔬菜得在向晚。我到家,母亲要我换鞋(鞋子已经放好),娘俩就一起去看菜园。傍晚的阳光还亮堂,缓缓地从身上滑过,刚落下的雨水已经钻进了土里,土地上飘着些许白色水汽,水洼里的积水冒着泡泡。母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母亲说,当心水。又关照,此地好下脚,此地要绕过,把我当不会走路的孩子。也是,怎么说我都是她的孩子。母亲虽然年过60,但走路时像一艘小船平穩地驶在河面上,菜园地上的脚印很浅、很匀,一如母亲轻盈的身段。母亲悠悠地给我说着蔬菜的事情。
  今年的秋葵是红色的,母亲说,好看是好看,铁锈红,看久了,像是血水,气息沉稳、浓郁,一煮后泛绿又泛白。这秋葵高挑细长,可产量很低。母亲又讲起,你忘了去年的秋葵,天天吃也吃不完吗?红秋葵只在干上长,枝上不长,明年不种了。说完,母亲用剪刀剪下一根秋葵,第二根让我来剪。我剪秋葵,风吹草动;母亲剪秋葵,却像是人的胳膊被蜜蜂蜇了一下,秋葵一动不动。轻手轻脚,我是在城里开会的会场学到的,母亲是在田野里学到的。
  我惊奇于眼前的一切,变化只在刹那间。
  那日下午,二妹根据母亲的意思,将种西红柿的土地翻了个个儿,把发酵的鸡、鸭、狗粪全部深埋了下去,再晒几个钟头的太阳,而后盖上碎泥,削平。现在的西红柿便一个个挂在枝上,风一吹,窸窣地晃动着。母亲说,连生吃的味道也不一样,你先吃吃。我没有吃,这待遇应该让给母亲,尽管她可能吃不完一个西红柿。蔬菜的丰收,轮作是必需的,但仅轮作是不够的。母亲经常告诉我,人吃的物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做,坐吃山空。我以为这是老套话了,不加评论,母亲则不管我们听不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的想法。
  每天,母亲都去田里手工除草,回到客堂,手里捏的总是一大把青草,像是捏着一把人参一样高兴。菜园里的草永远喜欢与蔬菜长在一起,蔬菜长高它长大,今天拔掉了明天又长出来,永远拔不完。这也是对的,蔬菜在,草就在;草在,蔬菜在,母亲就永远有事情做。但有一种草母亲从来不拔,还好好地护着。
  菜园里的无花果已如麻雀蛋一样大了,又一个夏天如期而至,晚饭已经摆在场地里。刚吃完,来家里陪母亲说话的人都到了,摇头电扇对准了他们,他们说不凉。母亲说,人凉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看绿色。大家觉得对,就一起望向菜园,议论菜园。有人说到一半,就与母亲一起走进菜园,他们站在不知曾经出产过多少蔬菜的地上,开心地比画着。一阵风刮过,蔬菜地里发出了声响,蔬菜顺风偏了偏身体,那些大如蒲扇的蒲公英便露出了身影。它们规规矩矩地趴在地上,无声无息。我知道,蒲公英不是母亲种的,是母亲特意留下的。
  蒲公英将自己白色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又牢牢地掌控着地间的缝隙,枝节朝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这里是真的好。这里有丰腴的粮食,这里还有一位善良的母亲。
其他文献
新衣服上有甲醛残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衣服加工过程中的染色、定型等工序会使用一些含有甲醛的化学制剂。甲醛虽然是1类致癌物,但其致癌性与接触时间长短、接触量和浓度高低呈正相關。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气体,少量接触很难在人体内积聚。因此,穿未洗的新衣服的致癌风险是非常低的。不过,甲醛的刺激性很强,对于敏感人群,容易引起流泪、干咳等症状。  建议:新衣服在穿之前,最好彻底清洗并充分晾晒,尤其是贴身衣物和婴幼儿
期刊
在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之时,疏影横斜、清雅俊逸的梅花却开得热热闹闹、芬芳清冽,历来备受古人的喜爱和敬仰。他们赏梅、玩梅,创意无限,让凡俗的日子充满诗意。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有一种叫“梅花汤饼”的点心,有句说:“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做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雞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亦赋诗对梅花汤饼做了形象描写:“恍如
期刊
在农村办红白事时,理事们会替主事人设立一个管收礼、支出的办事机构—礼房。实际上,礼房的任务,除了接受亲朋好友的礼金并进行登记外,还有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拟写红白事的对联,贺幛贺联、挽幛挽联等。  以我们郭村为例,郭村礼房的设立和存在,大概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据老人们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有有钱人家办红白事时才会送礼收礼,普通人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期刊
坚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坚果较为油腻,吃后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因此,睡前1小时尽量不要吃坚果。  坚果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正常人群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10克,一周食用50~70克为佳。素食主义者可以通过摄入坚果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孕妇、生长发育的孩童可适当增加食用量,其能增强孩子的大脑发育。老年人适当食用可补充蛋白质,但一般建议优先选择豆类食品。
期刊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尘螨,不要妄图彻底消灭它们,除螨是一场持久战。有效避免尘螨过敏源的方法包括物理屏障、控制湿度和减少易滋生尘螨的区域、热处理以及应用杀螨剂。  物理屏障  为控制室内尘螨过敏源暴露,设置的物理屏障主要指对枕头、床垫、弹簧床箱、被子和家具靠垫使用覆盖物。  最简单的覆盖物是塑料,但是塑料接触起来不舒服。人们为找到替代面料做了很多努力,这些替代面料包括有涂层的塑料,能让蒸汽和空气流动的合
期刊
“布谷叫,麦客到,生锅灶,烙香馍……”这是在关中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现黄现割,现黄现割……”随着鸟儿急切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麦浪便一波一波滚成金黄。踩着金黄麦浪的脚步,大道上熙熙攘攘,灰白、土黄、军绿或深蓝的身影杂陈相间,行李极简单,一把弯月镰刀,几张亮闪闪的刀片,一件夹衣,一个褡裢或布袋,多半装着干粮和炒面。我们那一带的人,管他们叫麦客或炒面客。  麦客是一伙特殊的人群,他们像候鸟,夏天飞来,不
期刊
在古代,生活其实是非常艰辛的。俗话说“穷文富武”,习武必须保证营养,吃不起肉的根本没法长期练武。另外,习武之人要吃得饱、吃得好不说,还需要各式武器以及马匹等装备。  所以在明代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以前,民间能习武的大多都是家里有钱的地主或富商,比如李白。《新唐书》是这样介绍李白的:“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好施。”所以李白其实也是习武之人,而且剑术很好。  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里说:李客(李白
期刊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才华横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相傳,有个商号的老板请唐伯虎写一副对联。唐伯虎灵机一动,挥毫写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结构严谨、工整自然、浅显明快,上下联都用比喻,意味深长。但是,这个商人不满意,要求写得通俗明白。唐伯虎没办法,只好挥笔再书一副:“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期刊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习惯,也就是家庭中的风气。我的家庭很普通,没有正式的家训,但父母用言传身教的形式向我们传递做人的道理,形成了淳朴健康的家风。  我家的家风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邻里关系和睦。多年里,父母与邻居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迟迟不愿搬到城里跟我一起生活,就是因为舍不得那些感情深厚的老邻居。自从我在城里住了楼房,发现大家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邻里之间很少交往,最多见面打个招呼。我
期刊
常常听说书法多么旷远、多么高深。旷远,是因为书法的历史悠久,独一无二;高深,则是因为书法与文学诗词、美学绘画紧紧相连,而且仅有书法的技法是不能成为大家的,还须要有文化内涵才行。古人说过,书法在法,但妙处在人。  记得我刚刚练字时,大概是1967年。当时也没有名师的指点,只是父亲规定,在他下班回家后必须看到两张大楷放在桌上,否则我不许吃饭。有时想偷懒,我就把前几天写好的字重新放在桌上,却不能蒙混过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