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将“摇”“遥”“瓣”“辩”“辨”“辫”弄混淆。我发现混淆的同學比较多,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辨析。
上课了,我先将“摇”“遥”书写在黑板上,准备按照以前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提手旁的是“摇晃”的“摇”,走之底的是“遥远”的“遥”。我刚说完,有位聪明的小朋友举起手说:“老师,我想说一下我是怎么区分的。”真是意想不到啊,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区分出来,那不是更好的方法吗?我就让这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她的想法:“‘搖晃’要用手啊。没有手,怎么将我的一件东西‘摇’起来啊,那理所当然的,‘摇晃’的‘摇’就应该是提手旁。‘遥远’的‘遥’,那是看得很远,需要用脚走,才能走到很远的地方,所以是走之底。”我随之给予表扬:“能够用心思考,结合字的偏旁来区分形近字,想法很好,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虽然有的同学对于很远的地方要走提出质疑,认为可以坐车等,但这些都与区分形近字关系不大。
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为什么不把容易混淆的“瓣”“辩”“辨”“辫”也“请”出来,让学生们区分呢?随后,我就在黑板上写下“瓣”“辩”“辨”“辫”这几个字,“刚才的那位同学能将‘摇’和‘遥’区分开了,你们谁有办法能将这四个字也区分开呢?”
片刻宁静之后,有一位学生举起了他的小手说:“老师,我是这样区分‘辩’和‘辫’的。我们开辩论会,要用嘴巴来说话,所以两个辛的中间是个言字旁,‘辫子’是女孩的专利,扎辫子要用到胶圈,胶圈就像丝一样,所以是绞丝旁。”“那‘辨’和‘瓣’呢?”又是片刻的宁静,学生们各个歪着脑袋,冥思苦想。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说:“老师,‘花瓣’是一片一片的,和我们水果中的桔子、柚子一样,是可以分开,分为一瓣一瓣的,所以中间是瓜。”
“看,我们的同学多么的聪明啊!这些字,只要大家都能够灵活记忆,就能够很快地将它记下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多动脑筋,巧记汉字。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乐趣。”
在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相结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所产生的创造性的火花,顺势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字。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发现者”,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热情。
同时,新课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汉字的主要特点、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字理成为设计识字教学体系或采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对于有些特点鲜明又不易记忆或容易混淆的字,适当分析字理,不失为有效高效的方法。例如,识“瓜”字,如果将音、形、义分开字形,让学生单独记字的笔顺,学生在书写中往往会漏写其中提和点,误写为“爪”。但是,如果按照字形内部的结构进行教学,外面是藤蔓,内部是瓜果,所以为竖提,点,不能为竖。
从本质上来讲,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就是尊重认知规律的表现。但我们的识字教学有时候却在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事倍功半。其实,认字的过程和认人是同一个道理。假如在一家三口中,我们只认识妈妈,不认识爸爸和孩子,如果把他们三个人分开,我们仍然只认识妈妈;但如果他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就可以通过妈妈猜出爸爸和孩子,从而进一步认识爸爸和孩子。和他们见面的次数多了,即使一家人再分开,我们也能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了。
上课了,我先将“摇”“遥”书写在黑板上,准备按照以前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提手旁的是“摇晃”的“摇”,走之底的是“遥远”的“遥”。我刚说完,有位聪明的小朋友举起手说:“老师,我想说一下我是怎么区分的。”真是意想不到啊,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区分出来,那不是更好的方法吗?我就让这位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她的想法:“‘搖晃’要用手啊。没有手,怎么将我的一件东西‘摇’起来啊,那理所当然的,‘摇晃’的‘摇’就应该是提手旁。‘遥远’的‘遥’,那是看得很远,需要用脚走,才能走到很远的地方,所以是走之底。”我随之给予表扬:“能够用心思考,结合字的偏旁来区分形近字,想法很好,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虽然有的同学对于很远的地方要走提出质疑,认为可以坐车等,但这些都与区分形近字关系不大。
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为什么不把容易混淆的“瓣”“辩”“辨”“辫”也“请”出来,让学生们区分呢?随后,我就在黑板上写下“瓣”“辩”“辨”“辫”这几个字,“刚才的那位同学能将‘摇’和‘遥’区分开了,你们谁有办法能将这四个字也区分开呢?”
片刻宁静之后,有一位学生举起了他的小手说:“老师,我是这样区分‘辩’和‘辫’的。我们开辩论会,要用嘴巴来说话,所以两个辛的中间是个言字旁,‘辫子’是女孩的专利,扎辫子要用到胶圈,胶圈就像丝一样,所以是绞丝旁。”“那‘辨’和‘瓣’呢?”又是片刻的宁静,学生们各个歪着脑袋,冥思苦想。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说:“老师,‘花瓣’是一片一片的,和我们水果中的桔子、柚子一样,是可以分开,分为一瓣一瓣的,所以中间是瓜。”
“看,我们的同学多么的聪明啊!这些字,只要大家都能够灵活记忆,就能够很快地将它记下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多动脑筋,巧记汉字。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乐趣。”
在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相结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所产生的创造性的火花,顺势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字。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发现者”,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热情。
同时,新课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汉字的主要特点、汉字教学的独特资源,字理成为设计识字教学体系或采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对于有些特点鲜明又不易记忆或容易混淆的字,适当分析字理,不失为有效高效的方法。例如,识“瓜”字,如果将音、形、义分开字形,让学生单独记字的笔顺,学生在书写中往往会漏写其中提和点,误写为“爪”。但是,如果按照字形内部的结构进行教学,外面是藤蔓,内部是瓜果,所以为竖提,点,不能为竖。
从本质上来讲,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就是尊重认知规律的表现。但我们的识字教学有时候却在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事倍功半。其实,认字的过程和认人是同一个道理。假如在一家三口中,我们只认识妈妈,不认识爸爸和孩子,如果把他们三个人分开,我们仍然只认识妈妈;但如果他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就可以通过妈妈猜出爸爸和孩子,从而进一步认识爸爸和孩子。和他们见面的次数多了,即使一家人再分开,我们也能认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