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作为五千年文明大国,拥有别国难以企及的悠久历史。文物作为每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过去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象征。文物种类繁多,不只包括客观存在的文物,还包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文物本身储存难度较大,易于损坏且数量较少,因此保护和陈列文物成为保留中国文化的一大任务。
我国文物保存现状
文物储存量较少,保存难度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文物作为一个朝代的印记,为不少名人志士所爱。然而文物种类繁多,客观存在的文物,如陶瓷、方鼎等都体积较大,难以保存。加上不同时期的文物,有着不同的材质,每一个时期的腐蚀程度不同,导致文物的保存难度大大提升。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间里,搬运文物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对文物的大量损坏。同时,文物流失海外也是当代文物储存量减少的一大原因。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大量掠夺中国文物,对无法带走文物进行毁灭,如敦煌莫高窟里精美的壁画缺失,圆明园里的文物建筑的损毁,都是中国文物流失的证据。
文物内容广泛,涉及方面较广
文物不只包括客观存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还包括文明在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都是文物的一部分。相比于客观存在的文物,这一部分文物更难被传承。正是不同的历史事件,推动事件进行的风云人物和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速度大大增快,大部分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独家技艺渐渐失传。相较于客观存在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包括的独特技艺更难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练习。并且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已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这一部分技艺已被时间抛弃,从事相关行业职业前景狭窄,无人继承,导致许多代表中国古人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
文物保护需专业人员
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它所属于的朝代。客观存在的文物的不同材质和外表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和工艺发展情况。文物保护人員需要了解不同时代的文物特征,了解每一件文物的背后故事,了解不同的文物材质,才能使用恰当的方法保护好它。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做到对每一件文物了如指掌。对于历史文物、地域文化这样的文化遗产,更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学习,并且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史书数目众多,每一个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方面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有所不同。保持客观的态度,经过个人对不同的史书文字进行筛选,最终经过对不同各类史书的研读,以及对客观流传文物的考察,保留并浓缩有意义的内容,是每一个文物研究者所需要做到的基础技能。要做到这些,需要专业人士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然而,培训专门的文物研究者所需时间长,内容广,硬性记忆知识冗杂,学习后工作枯燥且繁重,职业发展前景较为狭窄,不是当今人们所首选的主流专业。
做到中华历史的全民传承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史书的记载,而且需要每一个人的熟知。例如诗经汉乐府这样的经典,刚开始也是口口相传,逐渐流传于世,说明个人是文化的最好载体。为此,学校应开展历史课程,增强每一个人的历史功底,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同时,开展历史相关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中国的文物产生研究欲望,可以大大增加有报考文物专业倾向的学生。
媒体进行文物知识宣传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时代信息交互的首要工具。文物保护可以借助媒体宣传,让人们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对文物产生兴趣。电视台可以开展与文物相关的电视节目,在不同的地方开展文物秀,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文物鉴赏,可以在宣传文物知名度和文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呼吁大众共同寻找民间流落的文物。在电视媒体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文物相关知识背景讲解。每一个地区的博物馆可以开展博物馆自己的运营号,介绍馆内文物,重点包括文物的历史年代和相关材质,以及由文物折射出的社会主流审美,工艺发展水平等。还可以开展历史知识问答相关栏目,提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对于将要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应关注并报道这一部分遗产的继承现状和从文物中折射出来的中国精神。让更多不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于世,吸引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人进行传承。
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
文物保护不只需要社会的宣传,更需要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文物管理,也应该制定保护文物的相关法律。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发生,有许多文物在战争中流落民间。这一部分文物的召回需要国家的努力,对主动上交文物的人给予政府嘉奖,对于私藏文物的人进行法律上的制裁。文物作为国家遗产,其重要程度不容小觑。有一部分文物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时流落海外,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向世界发声,尽量收回流失国外的中国文物。
将文物按照一定顺序对外展出
文物的保护不只需要对文物进行单一的储存,还需要对外展出。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只是机械保存会埋没它的历史价值。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将文物按照不同的朝代进行分类,同一时期的文物按照材质外观和种类等再进行细小的分类,按照分类顺序进行陈列和展出。博物馆应严格看守,定期开放,让人们通过文物了解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文物的储存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将中国文物作为中国形象对外交流,将文物在海外进行不定期的海外巡展。
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然而,文物本身十分脆弱,易于损坏。保护和研究文物,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我国文物保存现状
文物储存量较少,保存难度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战争不断。文物作为一个朝代的印记,为不少名人志士所爱。然而文物种类繁多,客观存在的文物,如陶瓷、方鼎等都体积较大,难以保存。加上不同时期的文物,有着不同的材质,每一个时期的腐蚀程度不同,导致文物的保存难度大大提升。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间里,搬运文物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对文物的大量损坏。同时,文物流失海外也是当代文物储存量减少的一大原因。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大量掠夺中国文物,对无法带走文物进行毁灭,如敦煌莫高窟里精美的壁画缺失,圆明园里的文物建筑的损毁,都是中国文物流失的证据。
文物内容广泛,涉及方面较广
文物不只包括客观存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还包括文明在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都是文物的一部分。相比于客观存在的文物,这一部分文物更难被传承。正是不同的历史事件,推动事件进行的风云人物和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速度大大增快,大部分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独家技艺渐渐失传。相较于客观存在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包括的独特技艺更难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练习。并且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已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这一部分技艺已被时间抛弃,从事相关行业职业前景狭窄,无人继承,导致许多代表中国古人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
文物保护需专业人员
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它所属于的朝代。客观存在的文物的不同材质和外表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和工艺发展情况。文物保护人員需要了解不同时代的文物特征,了解每一件文物的背后故事,了解不同的文物材质,才能使用恰当的方法保护好它。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做到对每一件文物了如指掌。对于历史文物、地域文化这样的文化遗产,更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学习,并且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史书数目众多,每一个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方面描述的历史事件都有所不同。保持客观的态度,经过个人对不同的史书文字进行筛选,最终经过对不同各类史书的研读,以及对客观流传文物的考察,保留并浓缩有意义的内容,是每一个文物研究者所需要做到的基础技能。要做到这些,需要专业人士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然而,培训专门的文物研究者所需时间长,内容广,硬性记忆知识冗杂,学习后工作枯燥且繁重,职业发展前景较为狭窄,不是当今人们所首选的主流专业。
做到中华历史的全民传承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史书的记载,而且需要每一个人的熟知。例如诗经汉乐府这样的经典,刚开始也是口口相传,逐渐流传于世,说明个人是文化的最好载体。为此,学校应开展历史课程,增强每一个人的历史功底,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同时,开展历史相关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中国的文物产生研究欲望,可以大大增加有报考文物专业倾向的学生。
媒体进行文物知识宣传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时代信息交互的首要工具。文物保护可以借助媒体宣传,让人们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对文物产生兴趣。电视台可以开展与文物相关的电视节目,在不同的地方开展文物秀,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文物鉴赏,可以在宣传文物知名度和文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呼吁大众共同寻找民间流落的文物。在电视媒体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文物相关知识背景讲解。每一个地区的博物馆可以开展博物馆自己的运营号,介绍馆内文物,重点包括文物的历史年代和相关材质,以及由文物折射出的社会主流审美,工艺发展水平等。还可以开展历史知识问答相关栏目,提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对于将要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应关注并报道这一部分遗产的继承现状和从文物中折射出来的中国精神。让更多不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于世,吸引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人进行传承。
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
文物保护不只需要社会的宣传,更需要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文物管理,也应该制定保护文物的相关法律。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发生,有许多文物在战争中流落民间。这一部分文物的召回需要国家的努力,对主动上交文物的人给予政府嘉奖,对于私藏文物的人进行法律上的制裁。文物作为国家遗产,其重要程度不容小觑。有一部分文物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时流落海外,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向世界发声,尽量收回流失国外的中国文物。
将文物按照一定顺序对外展出
文物的保护不只需要对文物进行单一的储存,还需要对外展出。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只是机械保存会埋没它的历史价值。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将文物按照不同的朝代进行分类,同一时期的文物按照材质外观和种类等再进行细小的分类,按照分类顺序进行陈列和展出。博物馆应严格看守,定期开放,让人们通过文物了解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文物的储存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将中国文物作为中国形象对外交流,将文物在海外进行不定期的海外巡展。
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然而,文物本身十分脆弱,易于损坏。保护和研究文物,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