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对文艺学课程群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均提出了要求。文藝学课程群教学要实现整合与创新,需要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用结合,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体系,达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文艺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文艺学 创新素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37-02
  在高校中文类课程体系中,文艺学课程群占据重要位置,与语言学类课程和文学史类课程共同组成了文学类教学体系。传统文艺学教学主要由以下三类课程组成:文艺理论类课程,具体包括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西方文论等课程;美学理论类课程,具体包括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东西方美学等课程;文艺评论与赏析类课程,具体包括中西方文学名著赏析和艺术欣赏等课程。总体上 看,文艺学教学由理论、史料和方法论共同构成,体现了文学理论的专业性和学理性。但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课程群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脱节等问题,因此,对文艺学课程群建设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及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文艺学学科
  文艺学课程群改革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还要对自身专业方向人才的社会需求做出宏观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探讨出改革的路径和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英化教育开始日益向大众教育转型,包括文艺学课程在内的整个文科教育也由专业性向素质化、能力实践型过渡。在整个教育模式转换的背景下,主动地把握文艺学课程群发展现状,探讨文艺学课程群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关键。
  在素质化和能力实践型教育中,单方面学院化的课程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为适应社会教育模式的整体发展,文艺学课程便需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即强化实践体系,提倡人文精神的现实关照。这使得实践教学在文艺学课程的整体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本科文艺学课程不再局限于其本身的专业性,还需要结合就业、职业需求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大学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广泛需求性和适应性也对专业的、精英化的文艺学课程群体系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部分文科生在“重理轻文”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文学专业可能实为一种被动的选择,而不是出自于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应试教育的现状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许多中文系学生专业知识缺乏,仅仅掌握“考试点”而非“知识面”,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学和经典理论文本的阅读越来越少,造成了阅读的匮乏性与平庸化。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并不是处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地位,而是仍然拥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在思考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之前,要辩证地思考与处理二者的关系,不能一谈改革课程就都是好的,一谈到传统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传统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它的优点,不能把它看得一无是处。如果把握不好素质教育的内涵,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便会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架空文艺学厚重的文学基础。文艺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的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辩证否定。如若不然,课程改革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谓教学相长,传统教育所彰显之“教”,对于“学”与“用”来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以及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前提之一。
  二、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首先要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这种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教育者本身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削减,其内涵和地位反而应当得到扩充和提升,这是因为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教育者本身素质或者教育者是否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开展,而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内涵[1]。这也是当前文艺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带来了新的教学理论的构建,由此而必然带来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对文艺学教学改革来讲,首要便是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文艺学学科由多种课程共同组成,在大学生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和文艺评论等多门课程结构化整合,在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横向互动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文艺学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文学艺术欣赏与审美实践的机会。“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2]文艺学课程的开设就是去指导学生去欣赏美、创造美的,文艺学教学就应该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中不断反思、探索和总结,结合审美实践学习文艺学,不仅能使文艺学理论化为学生思维的真正成果,而且有利于文艺学理论的深化和实际应用。
  由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带来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的学习阶段,短时间内仍以对高中教学模式的接受态度对待大学文艺学课程,这对大学的教学模式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因此,以思索和实践为主题的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思路。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尤为重要,教师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审美经验与学生一起分享,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目的不在于得出固定不变的文艺学知识以及原理方面的结论,而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引导和交流,也在于规范和评判。在文艺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根基在于教授学生能够获取文艺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仍有可取之处,特别是以外来理论为主的文艺学课程中,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时往往伴有强大的陌生感与艰涩感,教师的本土化以及感性化阐释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外,在避免知识灌输式的教育基础上,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心得交流,能够有效地考虑其典型性以及学生的接受特点,并为学生的参与留下余地。   由此,文艺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从文艺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入手,考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存在的思维惰性因素以及接受阻力,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大胆打破陈规,主张文艺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以多元交流、平等对话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文艺学学科能力训练与操作思路
  在文艺学课程中,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一直是薄弱环节。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了一大堆文艺学理论,但在面对具体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现象时仍然束手无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师生对本学科所谓“能力”的内涵认识不够明晰,另一方面在于缺乏明确的操作思路。针对这种现象,就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体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首先要明确文艺学课程群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文艺学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论理解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理论创造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缺一不可的进程。因此,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地使学生达到理论创新的程度,忽视任何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整个进程的崩溃。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入学科知识领域的一种奠基性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就无法对以审美为本质属性的文学进行研究,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对理论的理解、运用和创新。有学者指出:“人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不仅可以让人们以流行的风尚去研究社会,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养成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抛开利害关系的审美态度,使之免于社会上浮华、虚荣风气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品质。”[3]因此,文艺学各课程之间既要加强联系,又要明确分工、各有侧重。比如文学概论课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文学批评课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运用理论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等课程则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一定理论创新的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置各门课程能力训练环节的比例、内容与形式,以“教”为手段,以“学”为成果,以“用”为目的,将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还要有明确的操作思路。教学中的“训练”并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学科能力的训练,因此要建构科学高效的学科训练体系。在课程开展之初,便要建立科学的学科训练计划,每次训练都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划定有梯度和深度的训练内容,并且可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参与,让学生在掌握文艺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自觉运用知识点来指导训练,巩固并强化学科知识技能。此外,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检测训练有效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兼顾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提高学科理论应用能力,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学用结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正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本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这既需要文艺学各学科的互相合作和优势互补,也需要学科知识理论和学术实践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正是由于师生心理关系的存在,教学才成为一种区别于机械信息传输和人机对话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教学活动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背景下,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鸿雁.文艺学教学中“三创”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2][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3]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78.
  [4] 上海市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9.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文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C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晔(1978-),男,山东嘉祥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面向未来大学生能力发展,提出依托优势学科开设食品类通识实验课的思路,并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平台创新,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实践,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实验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25-02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未来瞬息万变,
期刊
【摘要】践行新课改的今天,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仍旧出现设置繁杂庞大的教学目标、眼花缭乱的教学案例、随意下载的教学课件等情况。如何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简约的课堂,让学生们学的容易,教师教的有效,笔者认为应当做到:简明教学目标,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简约教学素材,忌杂乱无章,眼花缭乱;简洁教学语言,忌词不达意,拖拉冗长。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简约美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研究载体,从多角度阐述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策略,即服务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目标,改进完善高职专用途英语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期培养符合地区经济建设的实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从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 英语教学 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提高。  【关键词】阅读过程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6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
期刊
【摘要】近些年,“互联网+”一直是社会各领域关注点现象,它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商业界发展的需要,而且它更契合大学生对创业的需求,本文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归纳演绎法,从“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入手,围绕“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这条主线,描绘了“互联网+”时代的各方面信息,并进一步研究了在这样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新结合点,提出了一些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科学的关键是探索,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对周围物质环境进行观察、发现、感知、操作。有层次的材料,为每个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条件。《指南》科学领域明确指出,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央教科所刘占兰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一书中提到,教师要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及其所蕴含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获得有关的各种经验。因此,科学活动中如何选择结构化材料以及材料提供的时间、顺
期刊
【摘要】读后续写,如同其字面所述,是在文章阅读结束后,根据原文内容发散思考进行后续创作的过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始终存在的。英语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拓展文章的内容,习惯自主的思考与表达,这会让学生收益很大。  【关键词】高中教育 英语教育 读后续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8
期刊
【摘要】针对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十年有关高职院校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梳理,不仅对文献类型和发表时间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从政策内容、政策过程、政策价值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等职业院
期刊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服务全校师生的场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水平,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构建阅读型社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阅读习惯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让书香校园在中国各地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本文将通过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必要性探析如何加强高校图书的阅
期刊
【摘要】毕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把火”。在大四“空心化”现象的今天,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毕业教育,贯穿于学业教育、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全过程。针对目前高校毕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课程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备的工作队伍和畅通的工作机制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毕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