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促进高中生掌握鉴赏方法。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误区 策略
一
现阶段随着高考的改革,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完善其人格,健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课外阅读的忽视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硬伤———无味、无趣和内涵的贫乏。教育如果在人文精神内涵方面有所丧失,就会影响学生的许许多多的方面,包括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祖先,伟大的诗人梁绍壬和杜甫早就形象准确而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一是有效阅读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因而语文课外阅读首先就面临一个效率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大量的无效阅读。有的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然而阅读的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方法上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阅读习惯较差。许多学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时间观念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而收效甚微,阅读的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其次是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高中生怕麻烦,不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对重要的句段不做记号,更不用说对重要内容用旁注、批语作评论。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筋,结果看与不看一个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是阅读品位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目前的文化市场还不够完善。因此,文化制品良莠不齐,有时“开卷未必有益”,甚至有害。许多中学门前的小摊或小店出售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神怪等不健康内容的阅读物,网络的普及也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中学生深陷其中,于身心健康无益。另外,部分打着名著头衔的一些口袋书、纂改名著书充斥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显现了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品位不高。品位不高的课外阅读既浪费时间,又干扰真正有意义的阅读,而且让学生迷幻其中阅读,危害极大。
三是错误理解且滥用个性化阅读。毫无疑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體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都是为了突出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有人错误地把个性化阅读等同于“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对于个性的理解就是“我与别人不一样!”因而就更加错误理解个性的真实含义。其实,强调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尊重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能走向极端。如果打着个性化阅读的旗号,天马行空、率意而为地阅读,这将有损于课外阅读。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会出现学生理解涣散、混乱,甚至完全背离文意,最终使课外阅读变得毫无价值。
二
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素养蕴蓄、能力提升、思想成长的一块主阵地呢?为此,我们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就必须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共同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让学生真正懂得:读书是人生的自我塑造,多读好书能够提高人生的标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人生的质量是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提高的,而读书就是这种超越的阶梯。曾祥芹、韩雪屏合编的《阅读学原理》中写道:“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不断的个人实践与他人正确引导中慢慢形成的。我们高一新生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章还是属于传统阅读部分(他把阅读分为三类:传统阅读、趣味阅读、时尚阅读),他们更需要的是“给”,是“引导”。不“给”,学生就不大愿意看,不“引导”他们就不会全懂。
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我们应抓住学生渴望阅读的心理,选择好的时间、好的地点、好的书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语文教育中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总是条分缕析,这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精湛的课堂施教艺术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做到内牵外联,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阅读的营养来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做到有机结合。如在《失街亭》教学中,教师在分析了诸葛亮失谋失察以致失街亭情节后,就“诸葛亮的北伐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举行阅读比赛,要学生就同一类型课外篇目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还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甜,让每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为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以促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成立班级阅读小组,制定小组阅读规章,读书笔记检查制度等,以便更好地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评价,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这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力保证。
三是帮助学生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可供读物很多,如果不加选择而任意阅读,就会“沉浸”书海而不能自拔。尤其中学生,其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课外读物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教育,提高能力。如语文课本节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读这些原著。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震撼,从而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也可推荐学生阅读介绍学习方法的读物,这些书籍为中学生提供许多成功的学习方法,能引导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金钥匙。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边缘读物,如科普读物、人文读物、历史读物、艺术读物、法制读物等,这些读物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起到加深课文理解、接受思想教育、提高语文能力等功效。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同样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上好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四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往往既费时,又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成效,还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高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根据读物的性质采用阅读方法。课外读物具有材料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面性等特征,学生要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①根据课外读物材料的广博性,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为解决课外读物多、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矛盾,阅读时必须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即有目的地选取自己所需读物阅读。如选取适合年龄特征的《高中生》,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课外读本》,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进行阅读。②根据课外读物内涵的丰富、深刻性采取利用性阅读方法。利用性阅读方法是指充分利用读物的前言、后记、提示、注释、评论文章、参考资料等说明性文字进行阅读,以帮助理解读物的深刻内涵。因为这些文字或介绍写作目的,或介绍文章内容,或探讨生活问题等,为阅读者理解读物指明了方向。③根据读物思想的多面性采用鉴赏性阅读方法。不同读物,其思想观点、主张均不相同。即使同一读物其思想内容也具有多面性特征,其中既有健康向上的进步意义,也不乏庸俗低级趣味的负面效应。如中学生爱看的武打、言情、侦破等小说,既有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活动的进步因子,又有色情、暴力倾向等局限性,阅读时需用审视的目光、鉴赏性地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辨别,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一个懂得了“我们应怎么去读书”理念的学生或班集体会产生很大的语文力量。
当然,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没有探索就没有真理,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或许有人要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求索不尽,课外阅读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误区 策略
一
现阶段随着高考的改革,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完善其人格,健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课外阅读的忽视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硬伤———无味、无趣和内涵的贫乏。教育如果在人文精神内涵方面有所丧失,就会影响学生的许许多多的方面,包括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祖先,伟大的诗人梁绍壬和杜甫早就形象准确而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如下几个误区:
一是有效阅读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因而语文课外阅读首先就面临一个效率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大量的无效阅读。有的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然而阅读的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在阅读方法上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阅读习惯较差。许多学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时间观念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而收效甚微,阅读的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其次是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高中生怕麻烦,不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对重要的句段不做记号,更不用说对重要内容用旁注、批语作评论。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筋,结果看与不看一个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是阅读品位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目前的文化市场还不够完善。因此,文化制品良莠不齐,有时“开卷未必有益”,甚至有害。许多中学门前的小摊或小店出售一些充满暴力、色情、神怪等不健康内容的阅读物,网络的普及也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中学生深陷其中,于身心健康无益。另外,部分打着名著头衔的一些口袋书、纂改名著书充斥中学生课外阅读中,显现了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品位不高。品位不高的课外阅读既浪费时间,又干扰真正有意义的阅读,而且让学生迷幻其中阅读,危害极大。
三是错误理解且滥用个性化阅读。毫无疑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體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都是为了突出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有人错误地把个性化阅读等同于“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对于个性的理解就是“我与别人不一样!”因而就更加错误理解个性的真实含义。其实,强调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尊重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能走向极端。如果打着个性化阅读的旗号,天马行空、率意而为地阅读,这将有损于课外阅读。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会出现学生理解涣散、混乱,甚至完全背离文意,最终使课外阅读变得毫无价值。
二
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素养蕴蓄、能力提升、思想成长的一块主阵地呢?为此,我们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就必须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共同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让学生真正懂得:读书是人生的自我塑造,多读好书能够提高人生的标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人生的质量是在一步步的自我超越中提高的,而读书就是这种超越的阶梯。曾祥芹、韩雪屏合编的《阅读学原理》中写道:“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在不断的个人实践与他人正确引导中慢慢形成的。我们高一新生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正确引导。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章还是属于传统阅读部分(他把阅读分为三类:传统阅读、趣味阅读、时尚阅读),他们更需要的是“给”,是“引导”。不“给”,学生就不大愿意看,不“引导”他们就不会全懂。
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我们应抓住学生渴望阅读的心理,选择好的时间、好的地点、好的书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语文教育中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总是条分缕析,这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精湛的课堂施教艺术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做到内牵外联,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阅读的营养来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做到有机结合。如在《失街亭》教学中,教师在分析了诸葛亮失谋失察以致失街亭情节后,就“诸葛亮的北伐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动力。因而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举行阅读比赛,要学生就同一类型课外篇目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并以答题方式考查。还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两到三周举行一次,请学生观摩、评论,并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若干篇,还让荣誉获得者介绍经验,以便共同提高。再如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还要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智力抢答等,让学生不断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甜,让每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为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竭动力。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督促、评价,以促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成立班级阅读小组,制定小组阅读规章,读书笔记检查制度等,以便更好地检查、督促课外阅读;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评价,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这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力保证。
三是帮助学生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可供读物很多,如果不加选择而任意阅读,就会“沉浸”书海而不能自拔。尤其中学生,其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强,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课外读物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教育,提高能力。如语文课本节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读这些原著。这些课外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震撼,从而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也可推荐学生阅读介绍学习方法的读物,这些书籍为中学生提供许多成功的学习方法,能引导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金钥匙。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边缘读物,如科普读物、人文读物、历史读物、艺术读物、法制读物等,这些读物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起到加深课文理解、接受思想教育、提高语文能力等功效。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同样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上好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四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往往既费时,又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成效,还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高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根据读物的性质采用阅读方法。课外读物具有材料的广博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面性等特征,学生要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①根据课外读物材料的广博性,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为解决课外读物多、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矛盾,阅读时必须采用目的性阅读方法,即有目的地选取自己所需读物阅读。如选取适合年龄特征的《高中生》,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课外读本》,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进行阅读。②根据课外读物内涵的丰富、深刻性采取利用性阅读方法。利用性阅读方法是指充分利用读物的前言、后记、提示、注释、评论文章、参考资料等说明性文字进行阅读,以帮助理解读物的深刻内涵。因为这些文字或介绍写作目的,或介绍文章内容,或探讨生活问题等,为阅读者理解读物指明了方向。③根据读物思想的多面性采用鉴赏性阅读方法。不同读物,其思想观点、主张均不相同。即使同一读物其思想内容也具有多面性特征,其中既有健康向上的进步意义,也不乏庸俗低级趣味的负面效应。如中学生爱看的武打、言情、侦破等小说,既有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活动的进步因子,又有色情、暴力倾向等局限性,阅读时需用审视的目光、鉴赏性地阅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辨别,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一个懂得了“我们应怎么去读书”理念的学生或班集体会产生很大的语文力量。
当然,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没有探索就没有真理,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或许有人要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求索不尽,课外阅读的春天一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