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在审美体验中焕发光彩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知识的客观性为基础,停留在知识本位,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新课标雷厉风行,一改传统,强调人本主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侧重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注重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展开有效对话,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没有审美体验介入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因此,在审美体验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当下不可或缺的论题。
  一、让教师成为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引领者
  阅读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的互动才能在审美体验中开展,才能让师生的内在体验成为人与世界的弥合点,实现个体的自我发现和确证。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再采取八股文、四书五经那样的教学方式了,死记硬背,满堂灌已夕阳西下,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师生面对审美对象进行交流、分享、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审美场域是教师、文本、学生平等对话的和谐、愉悦场所,也就指向课堂必须是开放的,也就要求课堂抛弃一如既往的机械模式,打造一个师生精神交往的情感交流美感效应场。教师应锻炼自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审美场域的本领,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精神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打破控制与被控制、驾驭与被驾驭、权威与奴隶、主动与被动的不平衡格局,他们必须共同参与、分享与创造审美体验这一历程,这就要求教师:
  第一,深入研读文本。尽量摒弃主观意志,以内在的自我与文本进行对话,从文本中体验理性美、艺术美。进而反复体味,在蕴涵中调动自己的审美体验,将文本中美的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第二,灵活设计课堂美。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初步进入到文本的审美场域,接着应该是跳出这个场域,把自己的才、学、识等融入课堂中,以使得阅读教学课堂在审美体验中达到巅峰状态。
  第三,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均可以体现其审美的素养。体验教材美,发挥自身的智慧,提升内在素质,与教学内容的美相互融合,这都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检验。
  二、让学生成为文本意义审美解读的主体
  文本的意义是多义的,不管是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渗透,还是读者读书过程中的主观理解,都足以让文本的意义丰富起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原旨与解释者本人之间的桥梁可谓绚丽多彩。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的阅读学习,是个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他们与世界建构关联,用心灵完成的过程,实质也是个体与人类总体发生的情感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
  阅读不是读者主观感情对文本的凌驾,而是读者对文本的心灵敞开,是读者对世界的发现、理解、审美。在文本的深刻信息中遨游,与文本的内涵情味触碰,重构文本的世界。缺少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对阅读的审美体验就无从谈起。
  学生内化教师的审美教学内容后,通过自己审美体验的交融,会反馈出新的审美观念,譬如在教授《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可展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审美解读,有学生认为白求恩纯粹是被派来的,也有学生认为白求恩是想无私地救人。其实,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交流中寻求共识,但不能脱离文本的根本意旨漫天大话,而应与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紧密相连。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思维偏差,甚至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不能任凭他们散漫自由,也不能打着“审美互动”的旗帜走向异轨。因为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置阅读教学目标于不顾,那么这样的审美阅读教学就失却了它的本质。
  三、让学生与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多重对话
  新课标推崇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也是强调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注重交流的过程,提供学生相互了解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如在教授《孔乙己》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就“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展开对话,共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视野不一,已得经验不同,立场不一,价值观不同,自然会对孔乙己这一形象作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铸就了阅读教学的多重审美体验,多重对话。
  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直接践行,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认知目标,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使得学生重视自己独特的见解,促使他们对阅读教学保持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良好状态。审如此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又可以促使学生审美能力全面完整地发展。所以,让他们相互分享阅读审美经验既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建构更有意义的世界。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课堂过程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有慢下来,才会用心欣赏。让学生经历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在数学学习的旅程中,感受体验到与数学有关的各种风景——丰富而有趣的数学知识,深邃而精妙的数学思想。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完整的研究,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收集资源,开发教材,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开展的校本特色教学。  一、衍纸特色教材制定原则  1. 适应学生目前需求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技巧的学习,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告知我们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荣辱观。而溪韵特色文化倡导的学生发展理念也正是“立己德”“树人德”,让每个贯溪人经过小学六年时间,历练成才,成为最好的自己,走出一条专属自己,充满韵味的人生路。  
如何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这成为当前一线政治教师迫切关心的话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难让学生产生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相反,如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有质量的、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内化,更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政治认同。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问题导学模式如何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进行探索。 一、问题设置具
自舒尔曼上世纪80年代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以来,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渐转向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研究。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科知识转化不断强化的过程。那么,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本文将由此入手,探讨教师促进学科知识转化的规律。  一、教师学科知识三次转化理论的探索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   除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外,教学经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初中名著导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品格、体验和能力。  在《骆驼祥子》读后分享导读课中,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开展反思性阅读,将祥子与文本内外的人力车夫对比,理解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2.写读书思考,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使阅读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
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復的故事和情境构成的,既有偶然的意外和激情的迸发,也有愚蠢的笑料与错失的遗憾。历史故事是基于史实的一种历史表达方式,把人和事置于合适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理解、诠释和叙述,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更好地理解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意义,亦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故事讲述和情境创设能敲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常常空洞无物,这与中年级“段”的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何把段落教学做扎实、做到位?我们探索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序列教学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序列性,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其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抓重点词句和中心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简洁、完整、通畅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
语文教学引入整本书阅读教学试图解决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慢、差、费”的问题。  一、“三心”批注法让阅读有真感悟  思:侧重内容与主题的感悟。如对章节内容的概括,人物性情的评价,主旨思想的感悟等。  感:侧重于对言语表达技巧的感悟。如字词的锤炼,修辞的应用,前后情节的呼应等。  惑: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跟作者并肩站着,指向内容主旨等不明白读不懂的地方;站在作者的对立面,以审视的眼光,提出批判性问题。
特级教师陈洪义认为:“情思型课堂,又叫情思交融的课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历史感悟中引发与进行历史真象与历史问题的探究的一种课型。”情思历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体会历史,在研读史料基础上全面理解历史,进而形成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所以,情思历史教学是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思维的一种有益尝试。   《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