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理念也不断发展,共生性的特点越来越凸显。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在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模式,在结合了我国的文化,经济,等实际条件之后,利用自身优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理念;共生性原则;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27-02
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步伐,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已经确立起来。各国之间常规性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 变成了重要核心竞争力。而当代世界主流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共同一致地选择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与其说是由最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促成,还不如说是世界潮流所使然更贴切一些,这就是全球化进行中社会理念构建原则“共生性理念”在公共管理中的体现。而我国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又更符合国情的政府管理模式。
一、全球化中的世界性社会理念
共生性理念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此时,社会的高度发展已经使各国的紧密相连。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的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等依托于高科技的手段,更快地掌握世界的变化和潮流,各国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互相了解,减少了分歧与误解,互相学习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优秀经验,这就更使得“共生性理念”能够在全球各个领域得到深刻的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理念上的“共生性原则”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更能促进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历史必然性
(一)西方公共管理前沿发展理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采用的大政府模式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到60—70年代已经表现除了对其新的行政环境的不适应。经济滞涨、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矛盾加剧、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挽救危机,重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普遍掀起了行政改革运动,学术界将其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样一股改革潮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快就被中国公共管理界所关注,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了大范围的介绍和评述。由于此时中国的改革也正经历着由改革初期的外延性调整,如政府职能大小的调整、机构和人员的增减到体制性调整的攻坚阶段。所以,中国学者在对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介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这一理论的肯定,并希冀将新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到中国的行政改革之中。 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更多的是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制度。而在新公共管理的借鉴中,最重要的是竞争理念和服务理念。
(二)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
20世纪的后二三十年里,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进入行政领域,公民不仅在政治议程中要求有发言权,在行政领域也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不仅在行政决策中要求拥有发言权,而且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都要求拥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参与需求作出回应。民主化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要求公共权力逐渐从政治国家返还公民社会,公民要求更多地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而在这个治理过程中,政府最主要的角色将不再是控制者,而是辅助者和服务者。服务型政府意味着公民不仅可以参与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而且在整个公共管理中也不再是政府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公民的意志,在这种政府模式中,政府最重要的角色也将不再是管制者和命令者,而是辅助者和服务者,即为公民意志在公共管理中的体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规则服务、机制服务和秩序服务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出现的全球化、信息化、政府管理危机等对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有需求,而新的世纪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无论从政府类型演进的历史趋势,还是从21世纪新的行政环境的发展来看,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就应该是一个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服务型政府模式。
三、国际上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的主要模式
(一)“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的公共服务模式
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的公共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上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的制度模式。
(二)“全面公平型”的公共服务模式
全面公平型的公共服务制度把“公平”作为首要价值理念。它强调以国家为主体,实行对全民的普遍保障。国家承担着保障全体国民的义务和责任,每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三)”效率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模式效率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就是通过国家立法等强制手段,以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国家负担,对经济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四、中国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进展与成就
(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总体上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公共支持与保障。总体看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国际上通常运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表示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利用出生时预计寿命、成人识字率(占15岁以上人口的 百分比)、综合入学率(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和实际人均的GDP等指标综合成人类发展指数,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的基本能力建设进行监测和动态评估。中国1992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594,在世界上排在第111位发展中国家为0.570,工业化国家为0.916;2001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了0.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0.716,排在世界第87位,处于中等水平。随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各种指标也不断提升,许多重要指标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如婴儿死亡两率由1990年的38.0%降低到了2000年的28.4%;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了2002年的3.3%人均预期寿命2002年达到71.8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成就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的总量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条保障线”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体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指标上,就是转移性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政府科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87.7%上升到2001年的95.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40.9%上升为2001年的52.9%。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的人数由1978年的8.9上升为2001年的56.3人。我国政府的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卫生总费用与政府卫生支出不断增加。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91年的888.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800.6亿元。我国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不断增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理念也伴随着经济繁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考核指标都与国际接轨。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致,共生性也不等于取消对立和冲突。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变迁过程,要求的是个体发展与整体合力的有机统一。而既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实不可能简单地拿来作为共存的前提和依据。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化、多维局面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增强活力。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永清.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5]陈伟.服务型政府: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J].华东经济管理.2008,9.
[6]鲁梦岚.浅析公共管理的全球化及其与行政文明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6,05.
[7]褚松燕.全球化与中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重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8]倪芬.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0.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理念;共生性原则;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27-02
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步伐,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已经确立起来。各国之间常规性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 变成了重要核心竞争力。而当代世界主流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共同一致地选择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与其说是由最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促成,还不如说是世界潮流所使然更贴切一些,这就是全球化进行中社会理念构建原则“共生性理念”在公共管理中的体现。而我国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又更符合国情的政府管理模式。
一、全球化中的世界性社会理念
共生性理念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此时,社会的高度发展已经使各国的紧密相连。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的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等依托于高科技的手段,更快地掌握世界的变化和潮流,各国在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互相了解,减少了分歧与误解,互相学习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优秀经验,这就更使得“共生性理念”能够在全球各个领域得到深刻的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理念上的“共生性原则”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更能促进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历史必然性
(一)西方公共管理前沿发展理论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采用的大政府模式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到60—70年代已经表现除了对其新的行政环境的不适应。经济滞涨、失业率高居不下、社会矛盾加剧、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挽救危机,重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普遍掀起了行政改革运动,学术界将其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样一股改革潮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快就被中国公共管理界所关注,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了大范围的介绍和评述。由于此时中国的改革也正经历着由改革初期的外延性调整,如政府职能大小的调整、机构和人员的增减到体制性调整的攻坚阶段。所以,中国学者在对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介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这一理论的肯定,并希冀将新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到中国的行政改革之中。 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更多的是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制度。而在新公共管理的借鉴中,最重要的是竞争理念和服务理念。
(二)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
20世纪的后二三十年里,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进入行政领域,公民不仅在政治议程中要求有发言权,在行政领域也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不仅在行政决策中要求拥有发言权,而且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都要求拥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参与需求作出回应。民主化的基本意义之一就是要求公共权力逐渐从政治国家返还公民社会,公民要求更多地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而在这个治理过程中,政府最主要的角色将不再是控制者,而是辅助者和服务者。服务型政府意味着公民不仅可以参与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而且在整个公共管理中也不再是政府的意志起决定性作用,而是公民的意志,在这种政府模式中,政府最重要的角色也将不再是管制者和命令者,而是辅助者和服务者,即为公民意志在公共管理中的体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规则服务、机制服务和秩序服务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出现的全球化、信息化、政府管理危机等对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有需求,而新的世纪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无论从政府类型演进的历史趋势,还是从21世纪新的行政环境的发展来看,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就应该是一个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服务型政府模式。
三、国际上政府公共服务制度的主要模式
(一)“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的公共服务模式
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的公共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上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的制度模式。
(二)“全面公平型”的公共服务模式
全面公平型的公共服务制度把“公平”作为首要价值理念。它强调以国家为主体,实行对全民的普遍保障。国家承担着保障全体国民的义务和责任,每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三)”效率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模式效率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就是通过国家立法等强制手段,以个人或家庭的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国家负担,对经济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四、中国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进展与成就
(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总体上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公共支持与保障。总体看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国际上通常运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表示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利用出生时预计寿命、成人识字率(占15岁以上人口的 百分比)、综合入学率(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和实际人均的GDP等指标综合成人类发展指数,对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的基本能力建设进行监测和动态评估。中国1992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594,在世界上排在第111位发展中国家为0.570,工业化国家为0.916;2001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了0.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0.716,排在世界第87位,处于中等水平。随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各种指标也不断提升,许多重要指标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如婴儿死亡两率由1990年的38.0%降低到了2000年的28.4%;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了2002年的3.3%人均预期寿命2002年达到71.8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成就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的总量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条保障线”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体现在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指标上,就是转移性收入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政府科技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87.7%上升到2001年的95.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78年的40.9%上升为2001年的52.9%。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的人数由1978年的8.9上升为2001年的56.3人。我国政府的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卫生总费用与政府卫生支出不断增加。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91年的888.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800.6亿元。我国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不断增加。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理念也伴随着经济繁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考核指标都与国际接轨。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致,共生性也不等于取消对立和冲突。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变迁过程,要求的是个体发展与整体合力的有机统一。而既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实不可能简单地拿来作为共存的前提和依据。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化、多维局面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增强活力。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永清.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5]陈伟.服务型政府: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J].华东经济管理.2008,9.
[6]鲁梦岚.浅析公共管理的全球化及其与行政文明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6,05.
[7]褚松燕.全球化与中国公共管理模式的重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8]倪芬.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