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基本元素去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ran20039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月中旬,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自去年8月召开第一次经验交流会以来,这一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经验交流会业已成为幼教界的盛会。在今年的经验交流会上,许多非实验区、实验园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情况,我们特编发本期“特别报道”一组文章。让我们“唱响主流旋律,坚守核心价值,体现先进理念,展示科学实践”“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教师”。
  
  去年8月,我们在这里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宣传了《纲要》的核心理念,再次强调了教育价值追求,那次会议对《纲要》在全国的推广具有促进作用,推动了幼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大家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年,专家团队把去年大会经验整理成《回到基本元素去》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我们收到800多份来自全国各地贯彻《纲要》的经验交流材料,专家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这些材料并深受感动。因为在当前幼教环境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我们仍坚守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进取,锐意改革,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精神。从分会场专题的交流材料来看,我们的研究、经验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正在逐步向纵深发展,触及了一些本质的问题,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今天我想谈一些关于进一步贯彻《纲要》的个人看法。我想从《回到基本元素去》的书名开始,我认为对基本元素的考虑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元素有很多,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宏观背景。
  首先,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个问题现在仍在说似乎有点过时了,但诸多忽视幼儿教育的社会现实表明并没有过时,我们必须反复强调幼儿教育是“教育”,不能把它当企业来办,不能把它不负责任地推向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执政宗旨。如果要说幼儿教育最宏观的基本元素,首先应该是它的性质、任务和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幼儿教育不是单纯的福利事业,更不是企业;不是经营性的事业,而是培养我们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神圣的教育事业。所以,强调“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定位并不过时。
  其次,要保障儿童的权利。中国是《儿童权利宣言》的签字国之一,对保障儿童权利有过庄严的承诺。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等一系列权利是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这些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一些非常微观的基本元素。
  第三,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成长的,因此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直至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果我们忽略了以上基本元素,就谈不上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些还不能囊括幼儿教育宏观层面的所有基本元素,因为在不同地区,幼儿教育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元素。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为幼儿未来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做好语言方面的准备,是很有地域特点的特殊需求,应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幼教质量、深化幼教改革亟需关注的基本元素。城市和农村的幼儿教育都应根据地域特点、幼儿的基本需求来确定基本元素。但不管各地具体情况如何,幼儿教育都有共同的上位的基本元素。要讨论基本元素的价值,还是应该回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加以剖析,这是我们贯彻《纲要》的一个上位的指导思想,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涉及人的自身发展,二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
  关于人的自身发展,我们认为人有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的物质需要就是营养、居住环境等,精神需要就是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功的需要、创造和探索的需要,等等。幼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应该科学而全面地给予考虑。
  谈到人的自身发展,就必然会关注人的基本素质,当前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小平同志讲,我们一定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而实现这种转化要靠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我们对提高人的素质束手无策,或者说我们通过教育不能有效提高人的素质,那就谈不上促进社会高质、高速地发展。那么,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应培养幼儿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那些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最基本的元素、最核心的素质,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办好幼儿园,努力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让幼儿认字,背经文,做算术。那些超越幼儿的年龄特点,超越幼儿的能力水平的做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
  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在幼儿教育阶段还应重视如何发展和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即如何关注每个人的不同起点,关注每个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条件和潜能。如果我们不关注差异,不给予每个幼儿相应的教育,就谈不上发展和发挥他们的潜能。按照生产工业产品的想法,一刀切、一个模子、一个标准、一种方式,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所以《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体差异,要有个别化的设计方案。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潜能,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个体与生俱来的特点。
  关于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条件,首先,它涉及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幼儿园遵循什么样的办园方向,各级政府怎样发展事业,我们怎样评估教育质量,怎样防止事故的发生,怎么搞好日常保教工作,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在宏观层面为幼儿发展提供的保障。
  其次,是幼儿园如何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条件。比如在幼儿阶段,科学的保育是至关重要的,是幼儿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保障幼儿的营养、生活及体能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元素。以前我们有个很好的传统,幼儿园每周都会根据幼儿的营养需求计算幼儿的营养量,统计幼儿的进食量,但据我们了解,现在有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竟然克扣幼儿伙食。是不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利益第一的做法冲击了对教育规律和优良传统的尊重,从而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好的教育设计也是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保障和支持,如教育环境创设,师幼互动策略,科学的教育评价以及良好的家园合作,等等,这些都是教育机构内部为幼儿发展提供的支持性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我们首先要考虑可持续性,另外要考虑全面性和协调性。所以,我们在贯彻《纲要》的时候,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因地制宜地创造更有特色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强调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社会在高速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的财富与日俱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具有共享性。人人共享就涉及均衡问题、机会问题,也涉及如何解决差异的问题。如果一个成果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对多数人来说可望不可及,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所以,联系幼儿教育来看,幼教事业应该健康蓬勃地发展。一方面让更多的幼儿获得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办园质量要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使更多的幼儿能够享受优质的幼儿教育。怎样全面、均衡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幼儿园根据《纲要》,根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规范办学,坚守幼儿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是需要全社会努力的一件事情。现在幼儿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有从办园条件到内在教育质量都非常好的幼儿园,也有一些问题很多的幼儿园,甚至还存在非法的、未经注册的幼儿教育机构。所以,政府在坚持举办一定数量的优质幼儿园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办的幼儿园应该始终代表国家的意志,代表教育的方向,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成为研究、交流、培训的基地,这是政府的责任。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其他文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法治教育内容包括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等。因此,规则意识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内容。而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育重点自当是在正确儿童观观照下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就此,笔者以“校园里的号令”(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校园里的号令”是第二单元第6课,承接第一单元
当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追求幸福的时代。幸福,成了各行各业都力求实现的愿景。教育自不例外。为了实现幸福,学校德育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才能在道德教育中体现幸福,在幸福中提升道德呢?这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着力探索的方向。2007年,罗村实验小学办学伊始,就努力践行“幸福教育”理念,开展了“拓展德育幸福之维——愉快德育的行动研究”。学校通过探索愉快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寓德育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让
【第一次班会】  任四(4)班班主任不久,我便在一次班会课上,表扬了课堂积极发言的学生和进步较快的学生。被表扬的同学都很兴奋,爱发言的曼如和后进学生国团更是喜形于色,陶醉其中。按事先设计,接下来要给他们颁发奖品。  于是,我从袋子里取出一叠本子,说:“先请学习进步快的同学上台领取小奖品……”我满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开心而热烈的场面。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我十分意外。只见国团慢悠悠地走上讲台,低着头,
伴随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转型,课程改革的最新转向是着眼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与适应新异情境的能力与品格。其中,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几种通用核心素养。[1]而审视当下,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课上教师讲授新知、课后学生作业的模式。此类教学,往往片面强调
陈金香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3期《我国价值观教育的错位与改进策略》一文中指出,价值观具有主体性、超知识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当前价值观教育存在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要求价值观整齐划一、学校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相冲突等问题,造成价值观的知识性教育与价值观养成、教育价值取向与人的自在生命、社会价值取向与人的自为生命、人的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等之间的张力,这是当前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寒窗苦读十二年的莘莘学子即将步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而在此之前,他们将拥有一个将近三个月的假期。高考后的这三个月可谓是孩子们的狂欢季:没有老师的叮咛,没有暑假作业,没有学习压力……他们可以放肆地玩耍。我们往往或是默许甚至放纵孩子们的这种放肆,或是盲目诱导孩子们学习新技能,考取各种证书,期望让孩子“全身盔甲”迎战新的人生。  然而,我们是不是缺少了这样一种思考:怎样让孩子在高考后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课题组联手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出炉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因学习成绩产生的焦虑情绪在家长中明显下降,焦点集中在亲子沟通、互动、相处方面,约50%的中学生不再或极少与父母沟通,父母打骂孩子的数量明显提高。45%的孩子表示,当自己问一些问题时,家长不会乐于回答;48%的孩子表示,不觉得和父母在一起相处是快乐时光;73%的孩子认为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最接
一天,晨间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洗手、入厕,把脏兮兮的厕所留给了教师去打扫,但今天我特意不去收拾。第一个集体活动结束后,有的孩子刚走到厕所门口就惊叫起来:“好脏啊!老师,厕所里好难闻!怎么没冲啊?老师忘了吧!”更有孩子走到我面前略带责怪地说:“老师,卫生间还没收拾呢!”我假装才发现这一情况,皱着眉头说:“是啊,这么脏,怎么搞的?刚才还很干净啊!”我边说边走到水箱边轻轻地一拉绳子:“不是很简单
1.恰到好处地设计主题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规划者和执行者。对于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教师应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活动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从而逐步形成一个意识: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注。    2.恰到好处地安排时间  有的活动如果确实需要家长配合,可定期安排,如每周或两周一次,以便家长灵活安排。    3.给家长布置恰到好处的任务  教师应掌握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资
摘 要:道德底线是近年来使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汇,其逻辑前提是道德层次论和道德行为化。然而,道德层次论不符合道德的基本定义,是对道德动机、道德结果和道德人格多样性的误读,是对道德教育阶段性的误解;道德行为化的思路破坏了道德内容规定的完整性,违背了道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技术上隐含着根本的缺陷。此外,道德底线的过度使用将导致道德标准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这必须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