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的教育思想已逐渐运用于现代课堂之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带来创新,还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得到有效落实,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提升的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生知识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文化理解、道德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引导方法,缺乏创新意识,仍然存在“老套路”“旧方法”的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教育成长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德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从生活实际、问题环节、个体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将实际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或不良问题导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生活事例与课堂知识的结合下,进一步掌握其中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或社会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直观的引导和学习中,调动自身的探究心理,实现其有效教学的发展目标。如在“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改革开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的深刻体现,激发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探究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有关改革开放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并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节选片段。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和生活场景的渗透,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内在关系产生探究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课堂质量
课堂问题环节的设立,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强化其思维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掌握授课的整体情况,进而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实施中做好准备工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设置问题环节,灵活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注重其问题质量和内容,避免出现超纲、低效等无效设问现象,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法治的意义、理解如何坚定不移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知识点,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效果,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②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样理解的?③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④你对良法有什么看法?通过对问题环节的合理设置,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基础得到巩固与提升,还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
三、注重个体发展,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等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基础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打牢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考虑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应把握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如在“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变化,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同时,我还结合各组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态,灵活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精神联系”等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系、问题环节的设置、个体发展的注重,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发展得到加强,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增强学生的内在素养,从而实现其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学习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应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317-317.
[2]张虹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16):320-32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引导方法,缺乏创新意识,仍然存在“老套路”“旧方法”的教学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德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教育成长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德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从生活实际、问题环节、个体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将实际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或不良问题导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生活事例与课堂知识的结合下,进一步掌握其中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或社会问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直观的引导和学习中,调动自身的探究心理,实现其有效教学的发展目标。如在“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坚持改革开放的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改革开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的深刻体现,激发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探究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有关改革开放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并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节选片段。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和生活场景的渗透,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内在关系产生探究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课堂质量
课堂问题环节的设立,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强化其思维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掌握授课的整体情况,进而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实施中做好准备工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设置问题环节,灵活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注重其问题质量和内容,避免出现超纲、低效等无效设问现象,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法治的意义、理解如何坚定不移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知识点,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效果,巩固学生的课堂基础,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②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样理解的?③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④你对良法有什么看法?通过对问题环节的合理设置,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基础得到巩固与提升,还能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
三、注重个体发展,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等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基础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打牢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考虑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应把握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如在“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化学情变化,我对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同时,我还结合各组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态,灵活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如“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精神联系”等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系、问题环节的设置、个体发展的注重,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发展得到加强,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增强学生的内在素养,从而实现其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发展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优化学习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应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317-317.
[2]张虹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16):3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