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引发关注,“大农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可控化、数字信息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热度渐起的农业机械行业既有政策扶持,又有广阔市场空间待掘,眼下需沉淀下来逐步解决部分核心技术难题,提速智能化进程。
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
农机工业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行业经历了从2004年到2014年的发展“黄金十年”,十余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已达数百亿元。这期间呈十倍增长的市场规模让诸多领域艳羡。2018年末,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切实加强农机人才的培养,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持续改善农机作业的基础条件,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机总动力已稳定在十亿千瓦左右;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果菜茶等作物机械化率不到40%,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率为30%-35%,并且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差距巨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指出,“在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保持稳定发展,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瞄准设施农业、丘陵山区和畜牧业三大领域短板,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设施农业延伸,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
业界普遍认为,农机行业需解决全面机械化与全程机械化的问题,但这着实不易;因为一来我国国土的复杂地形注定了要找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优解难度颇大,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大型的农业机械在南方并不适用,更精细化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更为合用;二来核心技术面临的壁垒也至今未完全攻克,就在三年前,农业专家臧云鹏还以复杂的心情描述着自己的调研结果,“在我参观过的食品加工企业中,95%以上的设备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在北大荒有一个占地数万平米的农机交易大厅,琳琅满目地堆满了进口农机:约翰·迪尔、纽荷兰、爱科、道依茨·法尔、久保田……如果从里面还能找到国产货的话,那就只有小个头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了。”对此,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博一直呼吁农机领域需重视研发,“近十五年来,我国农机领域研发了近千种新型装备,但仍然有3000多种装备处于空白。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自主可控的农业装备产业,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安全至关重要。一味地进口农机产品,最终会威胁到国家整个农业体系的安全。”
这些年来农机行业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多有发展亮点,但整个行业仍呈分散态势,头部力量的行业话语权仍较单薄。毕竟,它们最重要的国外对手中,全球五大农机巨头收入规模均超过30亿美元,且都在我国国内布局较早、较深。
以科技之智增农机之能
智能化、信息化的逐渐完备或许正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貢献力量。智慧农业中智能农机的全面普及可减少作业过程中的农资及人工消耗,降低资源与人力成本,提升农业作业和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农机品类在颠覆和改变中培育提升,农业生产者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而是向着“好用、实用、智能、舒适”等方向升级。
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级决策系统,发展智能‘车间农业’,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近日,工信部发文鼓励、支持重点企业、行业专家等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共同推进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并将充分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策引导作用,推动行业加强新能源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新能源农机研发生产水平、测试检验能力;同时,组织行业企业加强新能源农机急需标准的制修订,支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检测机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作用,着力构建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新能源农机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逐步向实用阶段的转移,实现无人农机作业的商业化应用和市场普及。
2019年我国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市场保有量在2万台/套以上,其中85%以上分布在新疆兵团、黑龙江农垦和新疆地区,剩余15%分布在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逐步完善的北斗导航系统为农机自动导航系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国已补贴公示销售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近7000台,预计全年销量达1.5万台,同比增长2.5倍。
此外,一个利好消息是,我国农机行业的不少企业产品性价比较受部分国家青睐,而本是不利要素之一的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特征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种类多样性,让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可以较为轻松地匹配全球众多地区的农作物的机械作业需求,反而对“走出去”具备一定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机市场表现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