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要阅读足有46亿年的地球巨著,各类别的地质遗迹是最为直观的天然图页,由地质遗迹设置而来的大小地质公园则作为人类以敬畏之心圈定、保护的地球演变之实物档案,备受呵护。随着保护、开发理念的不断更新,“一座地质公园,数章地球历史”不再局限于展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那些被充分利用的地质遗迹正以“活化”后的生动之姿与足够多元的功能属性翻开地球故事的新篇章。
观地貌印记,品地球故事
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后,以“创建具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址全球网络,将重要地质环境作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予以保护”为准则,各国皆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禀赋开始设立地质公园,尽管面积、风貌以及管理模式各有不同,但每一座地质公园都有自己的独特意义与存在理由,每一座秘境都潜藏着意想不到的壮美或隽秀。而且,涵盖地层学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矿产地质遗迹、火山地质遗迹、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地质灾害遗迹等类别的地质公园也被归属为此前已于全球遍布的国家公园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地质公园经历了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所经历的所有步骤,逐一完善着建设构想,“什么做法能够允许、什么做法必须反对、什么做法值得借鉴”,条缕分明,渐进而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以地质风貌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创设时,著名的“黄石法案”为之保驾护航,“为了人民的利益被批准成为公众的公园及娱乐场所……为了使她所有的树木,矿石的沉积物,自然奇观和风景,以及其他景物都保持现有的自然状态而免于破坏。”该法案在相当长时间内设定了国家公园以及后续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初衷,可供“观赏”“科研”但更强调“保护”。
此后,随着对地理环境与物种保护认知的变化,人们日趋理性与科学地践行对自然的热爱、珍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解决了完善法律保护体系与明确对待自然的方式这两大基本问题后,各国政府逐步调整與自然相处的方式,以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由此,各国的地质公园在人力资源、资金来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与监督机制上均有亮点,根据公园生态承受能力控制参观人次是基本条款,避免建筑无度与物种入侵是必选项,常设的协调性机构可促进各地质公园的交流与互通,最终目标是让其科学价值与旅游审美的功能被深入挖掘并融汇。
云南石林、安徽黄山、广东丹霞地貌……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广袤国土受益生态发展理念,从1999年地质公园一词被提出、2000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家地质公园方案”,20年来于维护天然人文景象的路途上行进,2019年时我国即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17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3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涵盖各种地质遗迹类型,遍及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体系已然成型,既呈现了一个亟待研究挖掘的丰富自然宝库,也因集多元旅游文化为一体而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极。早在3年前,仅国家地质公园就达到年接待游人4.99亿次,拥有近50万直接从业人员。
把脉地球亦需通俗与有趣
对于年代久远之物,“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是不变的铁律,见证地球白云苍狗的地质公园亦是如此。在精心描擘的绿色生态产业蓝图里,作为多元旅游文化的载体、时新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具有多重内涵的地质公园被寄予厚望。
被定义为自然遗存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区域后,现行的地质公园正确打开方式,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打造资源禀赋发挥好、旅游体验佳、保护与发展关系和谐的地理空间。按照业界人士的说法,想要让各层级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抹去“高冷”“小众”痕迹,让更多人接受科普与旅游的欣然融汇,就得把“通俗”“有趣”当成关键词,“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万千景色,过去我们总说‘这个东西像什么’,现在我们要告诉大家‘这个东西是什么’,并且还要说出为什么。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将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给人们说清楚,通过讲解地学故事,增加地学旅游的吸引力。”
自然风貌与人文色彩共绘生态画卷,“活”起来的地质遗迹多是因地制宜,以在地文化融合为加持进一步凸显独特魅力,以让人们达成回归自然、感触自然、享受自然的目的。比如,在拥有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九华山地质公园,既可观花岗岩复式岩体等遗迹,一探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发生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后的印痕,又可拜望众多名寺古刹、万余尊佛像,体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风姿;在沂蒙山地质公园,既可探寻“岱崮地貌”的端倪,又可瞻仰孟良崮战役的历史痕迹;拥有雅丹地貌,以及“鸣沙山、月牙泉”这对神奇地貌组合的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堪称多元体验旅游的最佳范例,从早期的观景赏美拓展为各种主题游叠加,设计出互动性极强的体验式地学研学旅游产品链条。
业态衍生之下,本是新名词、新模式的地学旅游就此被细分多类更适应目标群体的“消费升级”,以科考地学旅游召唤地学工作者和环境保护者,以探险地学旅游、体育地学旅游吸引极限运动拥趸与探险爱好者,以探奇地学旅游汇聚对山水地理兴趣浓厚者,健身疗养地学旅游则让家庭康养、银发旅游有了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