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篇欣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_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安市教研室 江苏 淮安 223000)
  
  英语教学中的文章,特别是优秀英语语篇,不仅是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材料,而且是提升学生精神品味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非常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英语应试教学的倾向极为严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语言教学忽略人文价值及人文底蕴的渗透。英语教师应该通过优秀英语语篇的欣赏教会学生怎样去关心社会,帮助他人,怎样用心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
  优秀英语语篇具有创作模式的多元化、主题的模糊化、情感的朦胧化、形象的立体化等特点。而这些正是提升学生精神品味的隐性因素。优美的英语语篇欣赏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它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在欣赏优秀英语语篇的联想中得到美的激发,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还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所以引人向善、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优秀英语语篇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优秀英语语篇欣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的主要功能有:
  
  (一)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认识功能
  优秀英语语篇之所以能有认识作用,是因为它是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的反映。写作并不单单是一种机械过程。它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它体现整个民族的历史、成就、习俗、文学、价值和信仰,这是因为它反映和适应了长期的社会规范化了的思想(彼得、史特莱文斯,2003:108-109)。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可以了解到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提高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认识人、理解人的能力。这也是优秀英语语篇的认识功能之所在。人们由于生活的时间、空间以及生活经历、职业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对于社会生活的了解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了解生活,而文学在这方面则提供了最好的方式。特别是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它们能帮助人们认识各种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认识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人生历程,领会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阅读狄更斯作品的优秀篇章可使学生对英国十九世纪的社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对于文中主人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总之,它犹如一面生活的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看到世界,看到我们自己。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是狄更斯的优秀作品之一。我们不妨一起欣赏第一章第一段“时代”(The period):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Charles Dickens著/ Ralph Mowat 改写1997:1) 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二)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教化功能
  优秀英语语篇要寄寓作家的理想、愿望和追求,要显示作家的态度和倾向,要表达作家的判断和评价,也就是说,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哲学、道德、宗教、政治等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的内容,而且作家也总是希望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将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的内容传达给读者,用这种价值体系去影响读者,以期读者在价值观念上达到与自己的认同,这就使得文学总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优秀英语语篇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在一次次阅读的短暂时刻里,学生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或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优秀英语语篇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在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教化功能尤其体现在它树立正义感和道德感方面的价值。它是以正义之名义、以道德之名义判断着生活、审判着生活、评价着生活,从而维系着社会中人们正常的生活。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教化功能,具体地说,是一种健康而高尚的人格塑造。优秀英语语篇在陶冶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价值、提高人的尊严、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优秀英语语篇欣赏的教化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是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它的教化功能。美国作家杰克
其他文献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指导学生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此说。   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   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这次,他把琴放在肩上,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
1.2019年4月16日,美国拉斯维加斯,Robert Baldwin Jr.的枪支收藏在家中密室。Robert的父亲送给他一支22口径的步枪当做6岁的生日礼物,那是他的第一支枪。  枪支暴力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30日,2021年美国已发生169起大规模枪击案(不包括作案者,死亡人数超4人即为大规模枪击案)。反复上演的枪击犯罪事件,也屡次引发美国社会对枪支管控的热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注释】  1.迂:曲折,迂回。 2.患:令人忧患的形势。 3.发:奋发。  【译文】  争取战争的主动权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将迂回的路线变成直的,把令人忧患的形势变成有利的形势。同时,使敌人的路迂回难走,再用利益去诱惑他,从而使后出发的我军却比敌人先到达战略要地,这就是懂得运用迂回计策的方法。  【小故事】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父亲,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走路还得靠拐杖支撑着。母亲年轻时被拉煤车撞倒,过重的伤势让她不能长时间站立。现实是冷酷的,身患残疾的父母给她的就是这个既残又贫的家。她的到来,父母的心里也没感受到一丝暖意。因为,扶养她成了父母最大的负担。  出生于贫寒中的她,最渴望得到温暖。然而残疾的父母不能给她许多,相反,还要她来安慰和照顾。  父亲行动不便,一个人呆在家里寂寞,她就充当父亲的耳朵,将在学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我们的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正在越来越多地被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自身因素,更注重考虑学生的因素,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在好多课堂上,当一些非预设性的情景出现时,教师的处理就不那么相同了,结果或尴尬或精彩。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是动态的,是不能完全加以设计的,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它有一根又细又长的茎,看上去非常瘦弱,必须依靠纏绕在其他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如果你能仔细观察的话,看看它缠绕在竹竿上的细茎,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牵牛花都是沿着顺时针方向(右旋)向上攀爬的,而另一种缠绕植物蛇麻藤则恰恰相反,它是以逆时针方向(左旋)朝上生长的。这是为什么?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   虽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已经有科学
徐金才,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扬州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30人,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卓越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  他在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改革创新、
前一阶段,我校各学科组正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组内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大比武主要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即参赛老师采用不同方式上同一内容的课。这种形式有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我听了几节这样的课,与参赛老师进行了一些交流,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究竟该如何确立?同样的教材处理方式的不同,孰是孰非,究竟如何判断?教师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站
老屋门前有一条长长的乡间小路。   晴日里,它沐浴着温暖又亮丽的阳光,斑驳的点点光影投落在它那有点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路边不起眼的小草也舒展在细碎的阳光里,为小路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气息。从远处望去,小路仿佛披着一层轻盈又灿烂的金色轻纱,向着远方无限延伸。   雨天时,它眷恋着那丝丝落落的小雨点儿。一小滴一小滴的雨点轻轻地落在小路上,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用手慢慢拂去它身上的灰尘。雨雾中,一切变得朦朦胧
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进行转化。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教与学的各个契机,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而不能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却没有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