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隐性职业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可行性。要明确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 语文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瑾(1972- ),女,天津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蔡文秀(1971- ),女,河北霸州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96-02
一、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二者共同构成个体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提出“冰山理论”后,这一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指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代表表层特征,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是内在的,是难以测量的部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能真正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据此,个人职业素养也可看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部分,这些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是显性职业素养。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隐性职业素养。
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如八分之七支撑着冰山的雄伟壮观一样,隐性职业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决定、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从用人单位角度讲,选拔人才时也不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往往还要从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很难从根本上增强其就业和职场竞争力,只有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加强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显性职业素养的提高。可见隐性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可行性
1.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功能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具有较大一致性。语文课的主要教育教学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培养和发展智力、锻炼思维的功能。语文课要求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如阅读分析文学作品、写作、说话训练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胜任一项工作的基本要素。(2)传承文化、积累知识的功能。语文课涉及的古今中外名家经典,是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和发展民族意识、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此外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文史哲、数理化、农工商、科技、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可包括,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对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很有帮助。(3)德育上的导向功能 。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名言警句中的人生哲理、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教学内容,都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4)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较,语文课对学生审美情趣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学生被传统文化所熏陶、被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感染、被清新优美的文字所打动、被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所吸引,久而久之,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审美训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隐性职业素养中包含的个性、人格、情趣等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很密切。
2.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一致性。从总体上讲,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使学生由对事物的认知向相应能力的迁移、向内心情感的转化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熏陶渐染的过程。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在环境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理结果,同样需要潜移默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如紫砂茶壶的保养,需要品茗者在長期的品茗过程中精心滋养,才能使其蕴香育味,焕发出浑朴的光泽和油润的手感。
上述两点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思路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做是最高智慧。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高职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其《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表明了认知自我是做好职业心理调适的基础,是打开职业成功之门的钥匙。职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面临求职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明确目标、获得成功。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要防止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估计过高会使人傲气十足、自命不凡、眼高手低、浮躁、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就是避免过于低估自己,过于低估自己会使人怯懦自卑、悲观抑郁、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清楚自己的优点能够增加自信,勇敢面对缺点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才能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他人既是个体的心理需要,也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所有职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他人,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又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合作、竞争,个人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和他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他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认识他人不但要认识到他人是自己,也就是认识到他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和自己一样有情绪、情感、意志需求等,一样需要被理解、尊重、关怀、帮助、同情、鼓励、赞美。也要认识到他人是他人,他人有他人在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杜威强调,职业教育的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获得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的机会,并使个人的才能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所以,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使高职生在全面发展中适应社会,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要求高职生必须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科学地认识社会,建立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心理。在选择岗位时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由于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科学性学科、专业性学科的教学,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任务;或认识到了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片面地认为这一任务只有德育课程才能承担,从而使高职语文陷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当务之急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学校长远利益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全面认识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隐性职业素养之于高职生的重要意义,清楚认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要树立这样的观念:高职语文是高职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奠基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持久发展的一种需要,高职语文对培养学生隱性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有一定的课时和教学资源予以保障。
2.加强培训,优化师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优化较重视,而对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课教师队伍的优化存在较大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强对语文课之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学识渊博、教学得法,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在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会被学生逐渐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良好品格。
3.转换模式,整合教材。作为课程的具体化形式,教材应该体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应围绕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做法,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特别是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一特点。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针对性不强,职业特点不突出,所以,开发适宜的校本教材是有必要的。教材的编写要切合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关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专业课教学,融入适当的行业元素和更多的隐性职业素养元素。具体讲,可以打破原有的选取范文编写的模式,构建口语交际、演讲辩论、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文学欣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内容模块。利用这些模块,融入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关内容,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4.积极探索,改革教法。一是高职语文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力求切实有效。避免灌输和说教,多用相机诱导、讨论谈话、创设情景、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味出道理、感悟到真谛。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带领学生参加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堂变成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课堂。三是改变评价方法,力求科学合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只以一张试卷为依据的做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全面发展。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还应是动态的,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将过程性核查与终结性核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这些都符合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 语文课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瑾(1972- ),女,天津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蔡文秀(1971- ),女,河北霸州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96-02
一、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二者共同构成个体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提出“冰山理论”后,这一理论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指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代表表层特征,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是内在的,是难以测量的部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能真正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据此,个人职业素养也可看成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部分,这些可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是显性职业素养。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隐性职业素养。
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正如八分之七支撑着冰山的雄伟壮观一样,隐性职业素养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决定、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从用人单位角度讲,选拔人才时也不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往往还要从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很难从根本上增强其就业和职场竞争力,只有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加强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显性职业素养的提高。可见隐性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可行性
1.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功能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具有较大一致性。语文课的主要教育教学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培养和发展智力、锻炼思维的功能。语文课要求学生从事的主要活动,如阅读分析文学作品、写作、说话训练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胜任一项工作的基本要素。(2)传承文化、积累知识的功能。语文课涉及的古今中外名家经典,是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和发展民族意识、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此外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文史哲、数理化、农工商、科技、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可包括,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对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很有帮助。(3)德育上的导向功能 。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名言警句中的人生哲理、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教学内容,都能在认识上给学生提供参照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4)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较,语文课对学生审美情趣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学生被传统文化所熏陶、被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感染、被清新优美的文字所打动、被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所吸引,久而久之,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培养。审美训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隐性职业素养中包含的个性、人格、情趣等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很密切。
2.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与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具有一致性。从总体上讲,语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使学生由对事物的认知向相应能力的迁移、向内心情感的转化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熏陶渐染的过程。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在环境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理结果,同样需要潜移默化,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正如紫砂茶壶的保养,需要品茗者在長期的品茗过程中精心滋养,才能使其蕴香育味,焕发出浑朴的光泽和油润的手感。
上述两点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思路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雕刻着“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做是最高智慧。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高职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其《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表明了认知自我是做好职业心理调适的基础,是打开职业成功之门的钥匙。职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面临求职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明确目标、获得成功。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要防止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估计过高会使人傲气十足、自命不凡、眼高手低、浮躁、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就是避免过于低估自己,过于低估自己会使人怯懦自卑、悲观抑郁、缩手缩脚、优柔寡断。清楚自己的优点能够增加自信,勇敢面对缺点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才能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他人既是个体的心理需要,也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所有职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他人,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又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合作、竞争,个人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和他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他人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认识他人不但要认识到他人是自己,也就是认识到他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和自己一样有情绪、情感、意志需求等,一样需要被理解、尊重、关怀、帮助、同情、鼓励、赞美。也要认识到他人是他人,他人有他人在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杜威强调,职业教育的目标最终是让学生获得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的机会,并使个人的才能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所以,认识社会的目的是使高职生在全面发展中适应社会,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与时俱进要求高职生必须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科学地认识社会,建立服从社会需要的职业心理。在选择岗位时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利用语文课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由于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科学性学科、专业性学科的教学,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任务;或认识到了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片面地认为这一任务只有德育课程才能承担,从而使高职语文陷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当务之急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学校长远利益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全面认识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隐性职业素养之于高职生的重要意义,清楚认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要树立这样的观念:高职语文是高职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奠基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持久发展的一种需要,高职语文对培养学生隱性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要有一定的课时和教学资源予以保障。
2.加强培训,优化师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优化较重视,而对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公共课教师队伍的优化存在较大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强对语文课之于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学识渊博、教学得法,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在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事业心、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会被学生逐渐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良好品格。
3.转换模式,整合教材。作为课程的具体化形式,教材应该体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应围绕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做法,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特别是培养隐性职业素养这一特点。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针对性不强,职业特点不突出,所以,开发适宜的校本教材是有必要的。教材的编写要切合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关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专业课教学,融入适当的行业元素和更多的隐性职业素养元素。具体讲,可以打破原有的选取范文编写的模式,构建口语交际、演讲辩论、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文学欣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内容模块。利用这些模块,融入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关内容,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4.积极探索,改革教法。一是高职语文课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力求切实有效。避免灌输和说教,多用相机诱导、讨论谈话、创设情景、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味出道理、感悟到真谛。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带领学生参加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堂变成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课堂。三是改变评价方法,力求科学合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只以一张试卷为依据的做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全面发展。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还应是动态的,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将过程性核查与终结性核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这些都符合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明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