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美国农业部公布数据,中国2012年进口精米260万吨,进口量创出历史新高,较2011年的57.5万吨大幅增长。在过去50年里中国仅有4年是大米净进口国,更多的时候中国大米的出口量都远远超出进口量。
对于中国突然大举增加大米进口量,有分析师认为即使中国大米已经连续9年增产,但仍无法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人们会担心全球其他地方的产量能否满足中国的大米需求,并由此推断中国将导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同时推高小麦和玉米等其他粮食价格,进而引发国际粮食市场的恐慌。
内外价差导致进口量暴增
中国为何突然成为大米净进口国?难道真的会引发国际粮食危机吗?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王书童对腾讯财经表示,中国大量进口大米主要是由于国内外价差所致。由于中国政府设定的大米价格远高于全球市场同级别大米,大米加工商增加进口大米主要是为了从国内外价差中获取利润。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湖北籼稻价格在2012年前9个月上涨11%,达到每吨625美元;与此相比,越南出口的最贵大米品种5%碎米率大米的价格仅为每吨451美元,泰国此类品种价格为每吨598美元,均远低于中国国内价格。此外,精米与大米不同,主要是国内消费者对大米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价格优势和市场需求面前,大米商人自然无利不往。
不足以撬动全球粮价变动
更不用担心中国大量进口大米会对国际粮价产生威胁。首先中国的大米库存非常充足,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大米库存量达到937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其次,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2012年大米贸易量仅为3730万吨,占全球供应量的7.7%。而中国所进口的260万吨,又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对全球粮价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对于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将导致国际粮食危机的说法,更多的可以视为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一种炒作而已。
粮价涨幅远超CPI涨幅
2012年以来,由于受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等主要粮食出口大国粮食减产,引发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的暴涨。
美国农业部预测,受持续干旱和高温影响,2012年美国玉米产量预计为2.74亿吨,比2011年下降13%,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主要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总播种面积中受旱面积占5%至6%。受此影响,自今年6月以来,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已升至歷史高点,大豆和小麦价格也上涨约30%。
尽管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对国际粮价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但由于干旱影响全球主要产粮国减产,导致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暴涨。受此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从2012年7月份开始也出现了涨幅超过食品价格的现象,对CPI影响较大。
由于CPI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影响较大,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作用不容忽视。一旦粮食价格涨幅长期超出食品价格涨幅,将刺激通胀再次抬头。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看,我国CPI涨幅在进入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一度在7月份跌至1.8%。但是在2012年7月份开始,粮食价格同比涨幅再次高于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并带动CPI再度向上。在2012年9、10、11月份里,粮食价格同比涨幅都超过了食品价格涨幅,只有8月份和12月份同比涨幅稍稍落后于食品价格涨幅。
特别是在12月份,尽管粮食价格4.1%的同比涨幅略低于食品的4.2%,但还是推动当月CPI同比涨幅达到了2.5%的近7个月高点。在全球粮食减产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粮食安全命悬他手
不单单是大米,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加大了主要粮食的进口量。不过粮食进口量增长并不完全因为国内粮食供求缺口扩大,在全球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而我国保持连续九年粮食产量增长的背景下,粮食进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但大量进口粮食还是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显示,大豆消费的近9成需要进口,玉米从2011年7月以来进口量突增,小麦、稻谷和大米的进口量也大大高于历史水平。
然而粮食进口量增长并不完全缘于国内粮食供求缺口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连续九年粮食产量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9月发布的《关于近期粮食形势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从国内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国内消费量-国内产量)情况看,只有大豆存在明显的缺口,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长期以来并不存在明显的缺口,国内主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国家信息中心认为,之前的粮食进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国内粮食的消费量总体来看是小于国内产量的,表明进口粮食普遍转化为储备和库存,可以在短期内让我国应对国际粮食减产和粮价上涨具备了缓冲能力。
而安邦咨询指出,中国对进口粮食需求的增长是近乎刚性的,因为中国种粮的基础+耕地资源已经不足了。并援引中国官方人士透露,如果中国要实现农产品完全自给,需要有30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但现在只有24亿亩,有大约20%左右的耕地缺口。
根据安邦掌握的信息,中国一直高调坚持的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早已经被突破。既然中国难以保持粮食自给,那么加大粮食进口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由此也引发了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担忧。信达证券认为,当前我国种业基本被外资控制,未来粮食产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土壤及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显现,靠单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时代或许难以为继。房地产业的大繁荣不仅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高房价以及其带来的高物价相比农产品价格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价格过于低估,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如此一来,我国粮食安全将完全与国际粮价捆绑在了一起,一旦出现国际粮食危机,我国将难以幸免。
结语
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尚且无法引发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类的推测和指责更多是在刻意制造恐慌;而旱灾引起的国际粮价飙涨则已经对国内粮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采取粮食进口更是将粮食安全置于受制于人的险境,只有提高本国农业生产水平才能将粮食安全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腾讯财经》 )
对于中国突然大举增加大米进口量,有分析师认为即使中国大米已经连续9年增产,但仍无法满足本国消费者的需求,人们会担心全球其他地方的产量能否满足中国的大米需求,并由此推断中国将导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同时推高小麦和玉米等其他粮食价格,进而引发国际粮食市场的恐慌。
内外价差导致进口量暴增
中国为何突然成为大米净进口国?难道真的会引发国际粮食危机吗?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王书童对腾讯财经表示,中国大量进口大米主要是由于国内外价差所致。由于中国政府设定的大米价格远高于全球市场同级别大米,大米加工商增加进口大米主要是为了从国内外价差中获取利润。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湖北籼稻价格在2012年前9个月上涨11%,达到每吨625美元;与此相比,越南出口的最贵大米品种5%碎米率大米的价格仅为每吨451美元,泰国此类品种价格为每吨598美元,均远低于中国国内价格。此外,精米与大米不同,主要是国内消费者对大米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价格优势和市场需求面前,大米商人自然无利不往。
不足以撬动全球粮价变动
更不用担心中国大量进口大米会对国际粮价产生威胁。首先中国的大米库存非常充足,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大米库存量达到937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其次,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2012年大米贸易量仅为3730万吨,占全球供应量的7.7%。而中国所进口的260万吨,又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对全球粮价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对于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将导致国际粮食危机的说法,更多的可以视为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一种炒作而已。
粮价涨幅远超CPI涨幅
2012年以来,由于受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等主要粮食出口大国粮食减产,引发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的暴涨。
美国农业部预测,受持续干旱和高温影响,2012年美国玉米产量预计为2.74亿吨,比2011年下降13%,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主要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总播种面积中受旱面积占5%至6%。受此影响,自今年6月以来,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已升至歷史高点,大豆和小麦价格也上涨约30%。
尽管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对国际粮价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但由于干旱影响全球主要产粮国减产,导致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暴涨。受此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从2012年7月份开始也出现了涨幅超过食品价格的现象,对CPI影响较大。
由于CPI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影响较大,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作用不容忽视。一旦粮食价格涨幅长期超出食品价格涨幅,将刺激通胀再次抬头。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看,我国CPI涨幅在进入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一度在7月份跌至1.8%。但是在2012年7月份开始,粮食价格同比涨幅再次高于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并带动CPI再度向上。在2012年9、10、11月份里,粮食价格同比涨幅都超过了食品价格涨幅,只有8月份和12月份同比涨幅稍稍落后于食品价格涨幅。
特别是在12月份,尽管粮食价格4.1%的同比涨幅略低于食品的4.2%,但还是推动当月CPI同比涨幅达到了2.5%的近7个月高点。在全球粮食减产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粮食安全命悬他手
不单单是大米,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加大了主要粮食的进口量。不过粮食进口量增长并不完全因为国内粮食供求缺口扩大,在全球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而我国保持连续九年粮食产量增长的背景下,粮食进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但大量进口粮食还是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显示,大豆消费的近9成需要进口,玉米从2011年7月以来进口量突增,小麦、稻谷和大米的进口量也大大高于历史水平。
然而粮食进口量增长并不完全缘于国内粮食供求缺口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连续九年粮食产量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9月发布的《关于近期粮食形势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从国内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国内消费量-国内产量)情况看,只有大豆存在明显的缺口,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长期以来并不存在明显的缺口,国内主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国家信息中心认为,之前的粮食进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国内粮食的消费量总体来看是小于国内产量的,表明进口粮食普遍转化为储备和库存,可以在短期内让我国应对国际粮食减产和粮价上涨具备了缓冲能力。
而安邦咨询指出,中国对进口粮食需求的增长是近乎刚性的,因为中国种粮的基础+耕地资源已经不足了。并援引中国官方人士透露,如果中国要实现农产品完全自给,需要有30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但现在只有24亿亩,有大约20%左右的耕地缺口。
根据安邦掌握的信息,中国一直高调坚持的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早已经被突破。既然中国难以保持粮食自给,那么加大粮食进口就是一个必然结果。
由此也引发了对于中国粮食安全方面的担忧。信达证券认为,当前我国种业基本被外资控制,未来粮食产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土壤及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显现,靠单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时代或许难以为继。房地产业的大繁荣不仅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高房价以及其带来的高物价相比农产品价格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价格过于低估,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如此一来,我国粮食安全将完全与国际粮价捆绑在了一起,一旦出现国际粮食危机,我国将难以幸免。
结语
中国大量进口大米尚且无法引发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类的推测和指责更多是在刻意制造恐慌;而旱灾引起的国际粮价飙涨则已经对国内粮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采取粮食进口更是将粮食安全置于受制于人的险境,只有提高本国农业生产水平才能将粮食安全问题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编自《腾讯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