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音乐人很奇怪,总是极尽所能寻找最完美的声音,找到最后却又回头追求不完美。
就拿音响来说吧!当CD问世的时候,许多人觉得录音质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录制在CD上的数字信号,能够复制出所有人能听得见的频率,而且不像卡带怕消磁,也不像黑胶会积灰尘。一张CD不管放多少遍,也不会变质。
但是,我认识不少音响玩家投下大把银子,收集了各种高规格的播放机,用光纤连上数字功放机跟顶级喇叭之后,反而纷纷回头搜集黑胶唱片。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说,CD的声音太干净了,听起来有些冰冷。黑胶虽然有杂音,但它的音质比较柔顺,比较悦耳。尤其爱听爵士和古典音乐的行家,纷纷同意还是黑胶比较有“人味儿”。
最近一位乐手“小董”来我的studio录音。小董最懂的是萨克斯,家里有各个年代的收藏。
他说,以前萨克斯的制造过程,都是把铜片放在木槌上用手工敲打成型,没有两把是完全一样的,吹起来声音也各有差异。而且,当时的炼铜厂引用河水,炼出来的铜掺了水里面的矿物杂质。这种不纯的铜做出来的萨克斯,有一种独特的音色。现代的工厂能够炼出高纯度的铜,做出来的乐器就少了那股“味儿”。
“严格来说,以前的乐器有瑕疵,”小董说,“但是不完美的乐器配上有个性的Player,反而是更完美的组合!”
我自己玩键盘,也深有同感。
最早期的电子合成乐器(synthesizer)直接用电流经过电阻回路,把电波转成声音。因为一般的电源多少有些不稳定,再加上当时的科技还不够精准,因此弹出来的声音会有小小的变化,机器热了还会走音。
后来的电子乐器改用芯片,除了百分之百稳定之外,还可以把钢琴、小提琴的声音直接取样并复制在芯片上,弹出来的效果很像真实的乐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所有出售的synthesizer都是这种类型的。
但现在,你猜哪种电子乐器最受资深乐手青睐?
反倒是那些最老旧、最不完美的!
我们玩家都觉得,虽然现代的数字乐器很不错,但以前的乐器声音比较“肥厚”。那电波的不稳定所造成的变化,反而听起来更有个性。
当然,人对音乐的品味,就像对食物一样,“好吃”“好听”是个人的感觉。有很多听惯了CD的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黑胶到底好在哪里。
但是对许多音乐人来说,以前蹲在唱盘旁边,闭着眼睛随着John Coltrane的即兴爵士一起神游,或是第一次到大型演唱会,站在音箱前接受“轰炸”,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回忆。
或许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只是在怀旧?或是在这精准的数字世界里,些微的缺陷反而更能夠让我们体验到人的感觉?
这听起来都很矛盾,但在音乐的世界里,多些矛盾、瑕疵和想象的空间,反而更贴近我们的心。有些不完美,反而更完美!
(司志政摘自《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就拿音响来说吧!当CD问世的时候,许多人觉得录音质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录制在CD上的数字信号,能够复制出所有人能听得见的频率,而且不像卡带怕消磁,也不像黑胶会积灰尘。一张CD不管放多少遍,也不会变质。
但是,我认识不少音响玩家投下大把银子,收集了各种高规格的播放机,用光纤连上数字功放机跟顶级喇叭之后,反而纷纷回头搜集黑胶唱片。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说,CD的声音太干净了,听起来有些冰冷。黑胶虽然有杂音,但它的音质比较柔顺,比较悦耳。尤其爱听爵士和古典音乐的行家,纷纷同意还是黑胶比较有“人味儿”。
最近一位乐手“小董”来我的studio录音。小董最懂的是萨克斯,家里有各个年代的收藏。
他说,以前萨克斯的制造过程,都是把铜片放在木槌上用手工敲打成型,没有两把是完全一样的,吹起来声音也各有差异。而且,当时的炼铜厂引用河水,炼出来的铜掺了水里面的矿物杂质。这种不纯的铜做出来的萨克斯,有一种独特的音色。现代的工厂能够炼出高纯度的铜,做出来的乐器就少了那股“味儿”。
“严格来说,以前的乐器有瑕疵,”小董说,“但是不完美的乐器配上有个性的Player,反而是更完美的组合!”
我自己玩键盘,也深有同感。
最早期的电子合成乐器(synthesizer)直接用电流经过电阻回路,把电波转成声音。因为一般的电源多少有些不稳定,再加上当时的科技还不够精准,因此弹出来的声音会有小小的变化,机器热了还会走音。
后来的电子乐器改用芯片,除了百分之百稳定之外,还可以把钢琴、小提琴的声音直接取样并复制在芯片上,弹出来的效果很像真实的乐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几乎所有出售的synthesizer都是这种类型的。
但现在,你猜哪种电子乐器最受资深乐手青睐?
反倒是那些最老旧、最不完美的!
我们玩家都觉得,虽然现代的数字乐器很不错,但以前的乐器声音比较“肥厚”。那电波的不稳定所造成的变化,反而听起来更有个性。
当然,人对音乐的品味,就像对食物一样,“好吃”“好听”是个人的感觉。有很多听惯了CD的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黑胶到底好在哪里。
但是对许多音乐人来说,以前蹲在唱盘旁边,闭着眼睛随着John Coltrane的即兴爵士一起神游,或是第一次到大型演唱会,站在音箱前接受“轰炸”,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回忆。
或许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只是在怀旧?或是在这精准的数字世界里,些微的缺陷反而更能夠让我们体验到人的感觉?
这听起来都很矛盾,但在音乐的世界里,多些矛盾、瑕疵和想象的空间,反而更贴近我们的心。有些不完美,反而更完美!
(司志政摘自《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