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获得的奖项很多,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及部委级成果奖3项;先后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秦皇岛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秦皇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5年获河北省科协“首届河北省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优秀选手奖;同时被秦皇岛市科协授予科普工作特别贡献奖,2012年荣获河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提名奖。
他取得的成果很多,截止2012年3月,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他引289次,其中SCI他引148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8.508,单篇文章目前最高被SCI他引40次;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他引244次,其中SCI他引202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3.603,单篇文章目前最高被SCI他引80次。
他,就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书记、院长、齐西伟教授。朴实的话语中不乏智慧幽默的点缀,他让采访过程显得轻松而愉快。
齐西伟很年轻。他199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专业。10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由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优秀的科技管理工作者。他用自己坚实的脚步、执著的追求,无怨无悔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科技攻关 成果卓著
齐西伟1974年出生在新疆乌苏县九间楼乡。由于家境贫寒,自幼年起,他就辗转在河南、新疆、青海等几个亲戚家,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虽然经常转学,但都因品学兼优而考入当地的重点学校。
1993年齐西伟考入了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在这里他读完了4年的本科之后,又开始读硕士。问及为何选择材料与冶金专业,齐西伟坦率的说,自己当初也只是跟着大形势走,当时材料和冶金都属热门专业。齐西伟凭借着一种“朦胧”的感觉就走入了这个领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总会有回报,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做下去。”或许是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人生理念,齐西伟逐渐热爱上材料专业。
读硕士期间,齐西伟针对辽宁地区拥有大量含硼铁精矿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含硼铁精矿来强化烧结过程,不但提高了烧结矿的强度,还从中发现了含硼铁精矿来强化烧结过程的机理,使很多硼矿企业将这一废弃物得以了有价值的利用,最后将该项研究结果应用于指导钢铁企业的生产中,曾带来过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3月,齐西伟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对于他来说,清华大学是他人生之路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齐西伟跟随导师周济教授,边学习边潜心研究“新一代高性能低温烧结片式电感器材料”。这是国家863计划“九五”重大项目课题,而正是他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其研究成果——“低温烧结高磁导率镍铜锌铁氧体材料”,当时在山东鲁颖清华同方公司实现了规模生产,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这项研究成果,还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成果完成者证书。
在铁电铁磁复合材料的研究中,他采用独特的软化学工艺,分别制备了铁电性和铁磁性纳米的粉料,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可观的生产规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管理 捷报频传
2004年,齐西伟作为具有工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引进。在该校,他不仅是材料学科带头人,也是教授、博导,更是资源与材料学院的书记和院长。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职责,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他还尽心尽力承担起资源与材料学院繁重的管理工作,心怀学院,在改善学院环境和设备的同时,狠抓教学和人才培养,兢兢业业把学院的长远发展作为目标。说到此,他感激有一帮好同事好下属的协助,有全院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资源与材料学院今天的发展,回顾这些年学院的发展道路,他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寄予了深切厚望。
河北省是资源大省,随着钢铁、冶金等企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稀缺与用人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基本上在1:3左右。针对上述现状,秉承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院申报并获批“冶金工程”专业的招生权,2009年开始招生首届本科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该校实际情况,申报了“功能材料”新专业并获批,2011年开始招生,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截止目前,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和功能材料四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一本招生。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针对该校特点和专业特色,自2006年以来,学院成功引进博士20余名,均毕业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学科急需教授2名,其中引进博士中2人晋升为教授,6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教师博士化率100%。
虽然双肩挑的担子很重,但齐西伟认为青年学者同时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利大于弊:大凡杰出的学者都有一段艰难的奋斗史,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中取胜的。因此,一般说他们也是杰出的管理人才。所以,用个人的某些牺牲换来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发展是值得的。
目前,齐西伟除了要抓紧自己担负的课题的进度外,正在积极提出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课题,争取列入国家的重点项目。同时,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19人,其中39人考取研究生;培养硕士毕业生5人。
描绘宏图 再铸辉煌
“学而优则存,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是齐西伟的学习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他的具体实践。多年来,他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实践,并积极带动同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坦白地说,我就是受了齐西伟的感染和感召从清华大学来到河北,来到秦皇岛的。”罗绍华教授如是说。现在,39岁的他已经是功能材料系的主任,8年来像他这样陆续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来到秦皇岛,加盟齐西伟的研发、教学团队的已经有8人。
没有耀眼的光环,却有着一名材料工作者志在教育、志在科研的真挚情怀;没有花哨的言辞,却有着大山一样内秀于心的朴实的秉性;没有惊人的壮举,却有着一名学科带头人为我国自主研发新材料事业的忠心耿耿、建功立业,不平凡的业绩。
齐西伟手中还有很多项目正在筹备,采访只进行了很短时间。作为项目负责人,齐西伟正在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304,2012年1月—201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磁场诱导Bi2FeCrO6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项目编号:50902019,2010年1月—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新型ABO3无铅压电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100123003,2011年1月—2013年12月)。
齐西伟对记者说:“我希望就这样心无旁骛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梦想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他取得的成果很多,截止2012年3月,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他引289次,其中SCI他引148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8.508,单篇文章目前最高被SCI他引40次;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他引244次,其中SCI他引202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3.603,单篇文章目前最高被SCI他引80次。
他,就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书记、院长、齐西伟教授。朴实的话语中不乏智慧幽默的点缀,他让采访过程显得轻松而愉快。
齐西伟很年轻。他199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钢铁冶金专业。10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由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优秀的科技管理工作者。他用自己坚实的脚步、执著的追求,无怨无悔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科技攻关 成果卓著
齐西伟1974年出生在新疆乌苏县九间楼乡。由于家境贫寒,自幼年起,他就辗转在河南、新疆、青海等几个亲戚家,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虽然经常转学,但都因品学兼优而考入当地的重点学校。
1993年齐西伟考入了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在这里他读完了4年的本科之后,又开始读硕士。问及为何选择材料与冶金专业,齐西伟坦率的说,自己当初也只是跟着大形势走,当时材料和冶金都属热门专业。齐西伟凭借着一种“朦胧”的感觉就走入了这个领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总会有回报,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做下去。”或许是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人生理念,齐西伟逐渐热爱上材料专业。
读硕士期间,齐西伟针对辽宁地区拥有大量含硼铁精矿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含硼铁精矿来强化烧结过程,不但提高了烧结矿的强度,还从中发现了含硼铁精矿来强化烧结过程的机理,使很多硼矿企业将这一废弃物得以了有价值的利用,最后将该项研究结果应用于指导钢铁企业的生产中,曾带来过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3月,齐西伟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对于他来说,清华大学是他人生之路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齐西伟跟随导师周济教授,边学习边潜心研究“新一代高性能低温烧结片式电感器材料”。这是国家863计划“九五”重大项目课题,而正是他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其研究成果——“低温烧结高磁导率镍铜锌铁氧体材料”,当时在山东鲁颖清华同方公司实现了规模生产,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这项研究成果,还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成果完成者证书。
在铁电铁磁复合材料的研究中,他采用独特的软化学工艺,分别制备了铁电性和铁磁性纳米的粉料,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可观的生产规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学管理 捷报频传
2004年,齐西伟作为具有工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引进。在该校,他不仅是材料学科带头人,也是教授、博导,更是资源与材料学院的书记和院长。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职责,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他还尽心尽力承担起资源与材料学院繁重的管理工作,心怀学院,在改善学院环境和设备的同时,狠抓教学和人才培养,兢兢业业把学院的长远发展作为目标。说到此,他感激有一帮好同事好下属的协助,有全院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资源与材料学院今天的发展,回顾这些年学院的发展道路,他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寄予了深切厚望。
河北省是资源大省,随着钢铁、冶金等企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稀缺与用人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基本上在1:3左右。针对上述现状,秉承学校优势学科特色,学院申报并获批“冶金工程”专业的招生权,2009年开始招生首届本科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该校实际情况,申报了“功能材料”新专业并获批,2011年开始招生,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截止目前,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和功能材料四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一本招生。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针对该校特点和专业特色,自2006年以来,学院成功引进博士20余名,均毕业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学科急需教授2名,其中引进博士中2人晋升为教授,6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教师博士化率100%。
虽然双肩挑的担子很重,但齐西伟认为青年学者同时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利大于弊:大凡杰出的学者都有一段艰难的奋斗史,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竞争中取胜的。因此,一般说他们也是杰出的管理人才。所以,用个人的某些牺牲换来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发展是值得的。
目前,齐西伟除了要抓紧自己担负的课题的进度外,正在积极提出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课题,争取列入国家的重点项目。同时,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19人,其中39人考取研究生;培养硕士毕业生5人。
描绘宏图 再铸辉煌
“学而优则存,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是齐西伟的学习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他的具体实践。多年来,他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实践,并积极带动同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坦白地说,我就是受了齐西伟的感染和感召从清华大学来到河北,来到秦皇岛的。”罗绍华教授如是说。现在,39岁的他已经是功能材料系的主任,8年来像他这样陆续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来到秦皇岛,加盟齐西伟的研发、教学团队的已经有8人。
没有耀眼的光环,却有着一名材料工作者志在教育、志在科研的真挚情怀;没有花哨的言辞,却有着大山一样内秀于心的朴实的秉性;没有惊人的壮举,却有着一名学科带头人为我国自主研发新材料事业的忠心耿耿、建功立业,不平凡的业绩。
齐西伟手中还有很多项目正在筹备,采访只进行了很短时间。作为项目负责人,齐西伟正在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304,2012年1月—2013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强磁场诱导Bi2FeCrO6多铁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项目编号:50902019,2010年1月—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新型ABO3无铅压电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100123003,2011年1月—2013年12月)。
齐西伟对记者说:“我希望就这样心无旁骛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梦想传递给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