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劳务派遣;体制分割;劳动权益
  摘要: 使用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问卷调查的数据,检验了劳务派遣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农民工群体内部,劳务派遣工和非劳务派遣工在月平均工资没有差别;劳务派遣工比非劳务派遣工劳动合同签订率高;劳务派遣工比非劳务派遣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高,医疗保险没有差别;劳务派遣工比非劳务派遣工在劳动保护某些方面上差。农民工身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务派遣对其劳动权益保护有正向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中图分类号: C976.1;C9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产业转移;政治晋升博弈;区域合作障碍  摘 要: 由于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质,使得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官员对有利于区域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励不足,对无益于区际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励过度,区域合作空间很小。加强皖江城市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合作,需要改变现行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干部离任责任追查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渐淡化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
期刊
第40卷第2期  Vol.40 №.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2012年3月  Mar. 2012  【法学研究】        关键词: 见危不助;可罚性;法益;制度性期待  摘 要: 法益说无法解释德国刑法第323条c“见危不助罪”的可罚性。在当前风险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并存的状态下
期刊
蒋殊(以下简称蒋):记得第一次见到您,是在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现场,那次您是获奖者。今天接受访谈,是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评委的身份。这是您第一次担任鲁奖评委吗?  刘亮程(以下简称刘):是。  蒋:鲁奖是我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在文学界引起热议又是意料之中的事,那就先说说这个奖吧。作为评委,您觉得这一次的获奖作品与往届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这一次评选更强调与注重作品的哪些方面?  刘:
期刊
关键词: 视角的情态语法;不确定性;语言机制;《游泳者》  摘 要: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I0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白发的含义  年轻的理发师惊讶于半年后的我  白发频添  又有多少人真的懂得白的含义  他于是悬手择而轻松拔除  我用我的经验告诉他——  我的头顶也曾简单  只有纯粹的黑,云朵悠悠地飘过时  并没有作为人生的白霜  落下  每个人都是穿山甲  穿越坚硬的生活。留下苦捱的标志  每个人都有一颗草莓的心  现实的银针一次次刺穿了它  流出的殷红在光阴里渐渐发白  白成刺伤它的银针。刺穿长夜  让黑暗
期刊
关键词: 荒唐人;神人;现代性;自由  摘要: 荒唐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一个荒唐人的梦》的主人公。作家借助这一形象艺术地呈现出他对个体人及整个人类的自由精神发展阶段的沉思,精炼地概括了他所体验到的真理与自由的真谛,具有深刻的启示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  “The Ridiculous Man”’s Road to Freedom—
期刊
关键词: 信息;传播;耗散;模式;新闻真实性  摘要: 信息传播需要经历信源、信使、信道和信宿四个环节,其间均存在信息发生耗散的可能性,而信息耗散的结果必然最终带来信息的不完整和新闻报道失实。信息耗散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模式。用它来解析新闻的真实性要比传统的新闻学观点更全面、更系统,它丰富和完善甚至纠偏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期刊
我经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见意想不到的人,这既令我深感人生际遇的惊奇,也让我尴尬和羞愧。  那年冬天,在银川步行街上,擦肩而过的一个穿着黑色长风衣的高个子男人,差点让我喊出了口。他是我的同事,按辈分讲,我应该叫他一声姨夫的。事实上,在我遇见他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他属于“离奇失踪”的一员。单位上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以为学校放了寒假,他回了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地静等着过年呢;而他的老婆却拖儿带女来到
期刊
收稿日期: 20110306;修回日期:20111025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2011sk378)  作者简介: 刘艳琳(1972),女,安徽宿州人,讲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届硕士;朱家存(1963),男,安徽舒城人,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分析,本文根据第一作者硕士论文修改而成。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演变;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期刊
一九八四年,闰十月二十三,大雪倾城。  皖中一个叫黄金拐的小村,被飞雪慢慢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外衣,原本就被绵延的群山包围,被绿树与翠竹掩映的她,此时如同一个将喧嚣的世界隔绝在外,隐入凡尘安详沉睡的天使。若不是在树林中星散的民舍上方升起散而不断的炊烟,若不是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鸣,若不是某位母亲担心孩子玩雪太久冻着了而嗔怪呼唤,你又怎么能在白雪的伪装下寻到她的身影呢?  小村确实很小,一共只有几十户人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