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金庸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金庸本名查良镛,他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金庸不光是浙江人,跟杭州更有不解之缘。
  工作结缘:重友情的金庸
  1994年4月,浙江省政府领导在黄龙饭店宴请金庸先生,我因工作关系与金庸结缘。机缘巧合,两年后,我调任海宁市市长,成了金庸先生的父母官,也增加了我们的接触、交往机会。金庸先生几度回海宁省亲观潮,我都参与了接待。1998年4月下旬,我赴香港公干,其中一件事就是携带金庸旧居修复草图,拜访查先生。我们在他的办公室认真讨论了方案。回来后,我们对草图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很快动工。次年9月,主体工程落成。
  2000年夏秋之际,我从海宁调回杭州工作。为此,金庸先生在世贸饭店专门设宴请我吃饭,还为我题写斋名“和静轩”。
  我最后一次见他,已是8年前的2011年。元旦过后,我赴香港办事,金庸先生和夫人于香格里拉宴请我们一行,席间,他为我即将出版的散文集《人间有味》题写书名,为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题写了院名。
  去年10月金庸先生逝世,深感悲痛与不舍。回首过往,往事历历在目,先生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金庸家世:曾经一门七进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新伟村的赫山房,这是一座一共五进、有着九十多间房屋的大宅院。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丹阳县令。父亲查懋忠,又号枢卿,与茅盾是中学同学。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1938年底,日寇南侵,查家举家渡江南逃,落脚庵东镇,一住几年。贫病之中,弟弟良栋和母亲徐禄先后亡故。此时,14岁的金庸正在嘉兴中学,流亡读书。徐禄亡故三年之后,查懋忠续弦,小其17岁的顾秀英成了金庸的继母。金庸姑母查品珍,系蒋百里的原配。蒋英、钱学森系金庸的表姐和表姐夫。中央图书馆创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蒋复璁是蒋百里侄子,也是金庸的表哥。
  求学时光:金庸在杭州的青春岁月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诗书传家是查家的传统,金庸从小养成了喜好读书的习惯。
  6岁,金庸进入袁花龙山小学堂读书,品学兼优。1936年,考入省立嘉兴初级中学(今嘉兴一中)读书。
  1938年8月,浙江省立联合中学成立,9月,金庸进入初中部继续学业。初三那年,他与同学合编《献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公开出版发行,成了一本畅销书。1939年下半年,金庸进入联高读书。高一时因撰文嘲讽训育主任,濒遭开除,幸得原校长张印通的帮助,改为退学并于次年7月转入衢州中学继续学业。彼时,他一边学习知识,一边以查理笔名在《东南日报》副刊上频频发表文章,崭露才华,鹤立鸡群。
  1942年5月24日,日军侵占金华,衢州沦陷在即,金庸等毕业班学生提前毕业,中学生涯就此结束。
  次年,金庸去重庆、湘西求学、谋生,同时考取了中央政治学校、西南联大和四川大学的外文系。那时,他的堂哥查良钊在西南联大当教授兼任训导长,所以他报考的第一志愿便是西南联大,但因缺钱,昆明路途遥远,没有去成。便在位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读书一年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和许多机构、学校迁返东南。金庸结束流亡生活,回返故里。
  步入社会:金庸曾在杭州当记者
  其时回到海宁家中闲待的金庸,“欲在杭州谋一职糊口”,经人举荐,是年的8月,金庸从海宁来到杭州,进入《东南日报》当上了记者,那一年金庸22岁。作为记者,金庸的主要职责是收录英语国际新闻广播,翻译、编写国际新闻稿。他英语好,文笔不错,记忆力强,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深得同事与上司的好评。
  工作之余,金庸经常与友人到天香楼喝陈年花雕,也时常流连湖上,周边不少景点包括吴山上的月下老人祠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年老了他还能记诵那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深感自己知识不够的金庸,在《东南日报》一边工作,一边考取向往已久的浙江大学研究生,并与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有过一席之谈。最后终因经济上的原因与求是园失之交臂。
  1947年10月,在《东南日报》做了约一年时间记者的他,突然向总编提交了一份报告:“窃职至社工作将近一年,深感本身学识能力至为不足,故工作殊乏成绩。现拟至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研究两年,恳请准予赐请长假,俾得求学之機会,而将来回社服务或可稍能胜任也”。
  说是请长假,实是辞职。事实是金庸有位大其19岁的堂兄查良鉴,时任上海地方法院院长,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做兼职教授。几天前,金庸收到查良鉴的来信。“一切业已调置妥当,可速来上海”。
  就职《东南日报》是青年金庸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正是在这里,他踏进了报业大门,并几乎穷尽一生与这一职业相守。
  1948年初,金庸考取了《大公报》的职位,再后来派往香港并留居。才华横溢、工作勤奋的金庸,于五十年代末创办《明报》,撰写时事社论,创作武侠小说,名声日隆,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情系杭州:从“浙大院长”到“荣誉市民”
  多年之后,金庸把杭州的许多景致与对杭州的感情均融入到了他的一部部作品之中,很多书中故事的发生地就安排在了杭州。改革开放后,金庸更是多次来杭州探亲访友、讲学、工作、休闲。他记挂杭州,杭州也记挂他。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杭州建有他捐献的云松书舍,还有金庸茶馆。同样杭州也有他的忘年之交马云以及众多热情的读者。
  再一次结缘浙江大学,已是数十年后的1995年,浙江大学发文聘任时已名满天下的金庸为名誉教授。1997年4月,浙大金庸人文基金研究会成立。1999年,金庸受邀出任浙江大学的人文学院院长一职。2007年,杭州市专门授予金庸先生“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其他文献
會。2010年,在茅山遗址发现一艘全长7.35米、最宽处0.45米的独木舟,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也是国内考古发掘出土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想象一下,良渚先民驾舟而行,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别有一番风情。
期刊
由于良渚先民主要居住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环太湖流域,因为其房屋大多建在土墩、高地或天然河道附近,便于舟船出行。  良渚文化晚期出现了高床类住居,建筑学家称之为“干栏式建筑”,就是整座房屋以桩(柱)为基础,在桩上铺横木或板,形成居住面,然后再在横木上立柱盖顶,像是悬空的“空中楼阁”。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防止蛇虫猛兽的侵襲,又可以防潮、防水患,适合气候测湿、温暖多雨的地区。
期刊
遥远的蛮荒时代,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究竟如何加工而成呢?从钟家港两岸台地的分布以及沿岸倾倒的废弃堆积中出土了大量与制作玉器、漆木器、石器、骨角器等有关的工具、半成品、废料等,推测钟家港两岸应为手工业作坊的主要分布区。  考古推断良渚玉器制作過程:  1、寻找玉料产地,获取玉料。  2、原石开料、制坯,可采用线切割与片切割两种方式。  3、钻孔。主要是管钻,也有效率更高的双向先后管钻。  4、雕刻、打
期刊
整个良渚古城遗址有100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的上城区和拱墅区加起来的面积。  古城的发展是动态的,早期,良渚人多生活在城圈以内、河道两侧。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居住用地不斷扩大。到了晚期,生活空间向城外蔓延,城墙功能开始消失,城外也堆筑起居住的台地,最终形成了“三重城”。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外有6000米长的城墙,围绕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最外侧为扁担山—里山—卞家山等台地围起的外城。  如果
期刊
从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这一系列墓地来看,墓主人随葬玉礼器的多寡以及墓葬的营建方式,可以体现身份、等级、地位的差别。  玉琮是良渚先民祭祀用的礼器,玉钺则是集王权、军权、战争指挥权于一身的礼器。1986年,反山遗址中出土的被称为“琮王”“钺王”的两件超大型玉器,堪称国宝级精品。在这些高等级玉礼器上,常常刻有被称为“神徽”的神人獸面纹,是整个良渚社会的精神信仰。
期刊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大约4100多年前,夏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一场末日般的洪水淹没了良渚人的故园。无休止的暴雨,加之钱塘潮的肆虐,把杭州盆地变成无际汪洋。从良渚到临平,逾千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厚厚的洪泛层埋葬了昨日的辉煌。从堆积相看,洪水泛滥持续多年,不适合人类耕种,便使得这灾后的土地逾两千年之久荒无人烟,到战国以后才又逐漸恢复生机,却恰好将洪水前的历史保
期刊
目前公認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但在它出现之前,很可能出现一个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发现,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除了著名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先民还创造除了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被刻画于器物之上,有可能就是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工具,可能就是良渚人的“文字”。
期刊
嵌玉漆杯  此件嵌玉漆器整体为一瘦长形的带把宽流杯,口沿外壁弦纹带上镶嵌有小玉粒,鼓腹,从野外背面的杯底涂朱痕迹判断,其可能有圈足。其图案以大者玉粒为中心,主要结构有重圈、螺旋纹等,类似陶器上的鸟蛇样刻划或玉器地纹的螺旋线,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的“高精尖”產品。  黑陶刻符陶罐  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
期刊
年代:良渚文化中期  規模:3.11.651.1米  出土器物数量:总计658件:玉器647件、嵌玉漆器2件(套)、石器5件、陶器4件(套)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以及大数据的日益成熟,O2O商业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它在改变消费者观念的同时,其服务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引入互联网思维,以移动网络技术拓展信息传输渠道,创新阅读载体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服务模式,更好地提升阅读推广效果。以杭州图书馆为例,该馆近年来相继推出多项打破传统模式的新型文献服务。2016年推出在书店直接借阅的“悦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