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橙子师姐说,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如同一群精灵,飞扬跳跃着肆意在天地间挥霍着自己的自信,年轻,是他们骄傲的资本。想象着她说这话的样子,一定又是笑眼弯弯的,嘴角好看的弧线分明地透出心底掩饰不了的张扬,夹杂着几分年少轻狂,一丝两丝调皮地显露出来,让人不禁为她鼓掌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为这种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离开附中已经整整一年了,可每每走在复旦的校园里,看着满目的郁郁葱葱,心里仍是会挂念着附中一成不变的白墙蓝瓦。三年的岁月一路走来,从青涩到成熟,附中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少年往事,每一个曾经的附中学子,都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连同着那些欢笑或是伤痛的记忆,留在了这里。只是在偶尔闲暇的时候来挑起一点,两点,细细品味,这时才重又惊觉:我的记忆里,原来,你一直相伴左右。
直到今天我还能分明地记起第一次看见橙子师姐时候的样子。是很安静的秋日午后,看到校文学社招新的启事之后,我兴冲冲地拉着同学直冲高二的教室。16岁的高一小女生,连同着一大群摩拳擦掌准备发挥自己才华的文学少年一起,被两个看上去与我们无甚差别却被冠以社长头衔的高二师姐安排了一项磨人的任务:校对。当我们努力在印得黑白不分的劣质样稿中寻找错别字的时候,前辈的师兄师姐也开始挨个在讲台上自我介绍和讲述文学社的历史。正在我昏昏欲睡地努力分辨着手中那篇看了无数遍仍不知所云的无题新诗的时候,橙子师姐低柔的嗓音传入了我的耳朵:“我这个人啊。只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写得出东西。心情好了,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像今天,数学又不及格了,大概回去可以写文章了。”她的声线轻轻的,略带着几分沙哑和无奈,在空气中婉转地划了一条弧线,不经意间落入了我的耳朵。蓦然抬头,女孩的双肘撑着讲台,手中捂着一杯已经不怎么热的珍珠奶茶,微笑的时候双眼眯成了一条好看的缝,鼻子轻轻地皱了下,随即又调皮地吐出了口气:“所以,没办法啦。”我抬眼向窗外看去,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照耀在附中周围破败的民居上,一只麻雀在人家新晒的棉花胎上笨拙地跳跃着,远处,东宝百货外墙上的玻璃反射出的一片灿烂金光暗暗地提醒着近在咫尺的商业街的喧嚣与繁华,而窗内,在山墙挡住了这所有的一切之后,便只有眼前的这个女孩,和她诉说着的,她和她的文字,付出与收获之间,并不是完全成正比。
后来,我才知道,比我大两岁的她,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只是那一刻,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我是被她身上散发着的那股独特的甘芳所吸引,虽然不是沁人心脾,但是真真切切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味道。
一年的时光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度过,当校对的工作慢慢升格为排版审稿编辑,直至有一天我也像模像样地在讲台上介绍着我自己,下面,坐着一群一如自己当年的懵懂少年的时候,橙子师姐毕业了。
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正值高二的月考,当我在能量守恒,方程式配平的包围中挣扎的时候,毕业了的师姐正神采飞扬地同过去的班主任谈论着她的大学生活。“师姐,请问,你……在哪里啊?”怯怯地提问。“我啊,复旦。”闻声回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成不变的笑容,眉间的抑郁换成了爽朗之后,原本羞涩的神情中平添了几分亲和力。女孩,就是这么长大的。
然而,真正触动我的,是用来记录她整个高三生涯的文字。她把自己的成功用简单的疯狂二字来概括,可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却是她内心深处的不甘与不悔。对着自己的梦想,是可以用一生来押注,即便最后是一败涂地,内心却还能一片澄明,至少,自己,是真的尽了力的了。17岁的我,在一个个被习题试卷占据着的黑夜里,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橙子的文字,妄想着能通过铅字的排列组合,穿越时间和空间去触及到当初的她的内心,想知道,面对着自己的前途,她是否也曾一样地彷徨无助,是否,也想过放弃。
我们的梦想中,永远有一部分是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使之变为现实的,那么,坚持,或者放弃,更多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
高三永远是最黑暗的,当我在成堆成堆的习题中把自己的心束缚起来的时候,我终于在书桌前的墙上重重地写上了两个字:复旦。书桌的角落上,是橙子师姐的文章,薄薄的2页纸伴随了我从2003年的6月到2004年的6月,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像这样用她的文字给了我一个信念和为之付出一切的理由。这一刻,回首来时路,当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能付诸一笑了以后,还可以明明白白地记得的,仍是橙子师姐爽朗的笑容,而我也终于真正读懂了,那笑容背后所有的坚强与隐忍。
师姐总说她是个不按理出牌的人,肆无忌惮地照着自己的心思一泻千里,然后,或许,一败涂地?每次我都是笑笑,让她手舞足蹈地把话题兴奋地继续下去。只是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无论随心,任性,甚至自私,她始终是贯穿我整个少女时代的偶像,用她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我去把自己原以为不可企及的梦想变为手中真实掌控的现实。如同橙子的汁液,在辛辣的甘香中,慷慨地向世人展示自己所有的美好。
(作者现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原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
离开附中已经整整一年了,可每每走在复旦的校园里,看着满目的郁郁葱葱,心里仍是会挂念着附中一成不变的白墙蓝瓦。三年的岁月一路走来,从青涩到成熟,附中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少年往事,每一个曾经的附中学子,都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连同着那些欢笑或是伤痛的记忆,留在了这里。只是在偶尔闲暇的时候来挑起一点,两点,细细品味,这时才重又惊觉:我的记忆里,原来,你一直相伴左右。
直到今天我还能分明地记起第一次看见橙子师姐时候的样子。是很安静的秋日午后,看到校文学社招新的启事之后,我兴冲冲地拉着同学直冲高二的教室。16岁的高一小女生,连同着一大群摩拳擦掌准备发挥自己才华的文学少年一起,被两个看上去与我们无甚差别却被冠以社长头衔的高二师姐安排了一项磨人的任务:校对。当我们努力在印得黑白不分的劣质样稿中寻找错别字的时候,前辈的师兄师姐也开始挨个在讲台上自我介绍和讲述文学社的历史。正在我昏昏欲睡地努力分辨着手中那篇看了无数遍仍不知所云的无题新诗的时候,橙子师姐低柔的嗓音传入了我的耳朵:“我这个人啊。只有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写得出东西。心情好了,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像今天,数学又不及格了,大概回去可以写文章了。”她的声线轻轻的,略带着几分沙哑和无奈,在空气中婉转地划了一条弧线,不经意间落入了我的耳朵。蓦然抬头,女孩的双肘撑着讲台,手中捂着一杯已经不怎么热的珍珠奶茶,微笑的时候双眼眯成了一条好看的缝,鼻子轻轻地皱了下,随即又调皮地吐出了口气:“所以,没办法啦。”我抬眼向窗外看去,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照耀在附中周围破败的民居上,一只麻雀在人家新晒的棉花胎上笨拙地跳跃着,远处,东宝百货外墙上的玻璃反射出的一片灿烂金光暗暗地提醒着近在咫尺的商业街的喧嚣与繁华,而窗内,在山墙挡住了这所有的一切之后,便只有眼前的这个女孩,和她诉说着的,她和她的文字,付出与收获之间,并不是完全成正比。
后来,我才知道,比我大两岁的她,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只是那一刻,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我是被她身上散发着的那股独特的甘芳所吸引,虽然不是沁人心脾,但是真真切切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味道。
一年的时光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度过,当校对的工作慢慢升格为排版审稿编辑,直至有一天我也像模像样地在讲台上介绍着我自己,下面,坐着一群一如自己当年的懵懂少年的时候,橙子师姐毕业了。
再次见到她的时候正值高二的月考,当我在能量守恒,方程式配平的包围中挣扎的时候,毕业了的师姐正神采飞扬地同过去的班主任谈论着她的大学生活。“师姐,请问,你……在哪里啊?”怯怯地提问。“我啊,复旦。”闻声回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成不变的笑容,眉间的抑郁换成了爽朗之后,原本羞涩的神情中平添了几分亲和力。女孩,就是这么长大的。
然而,真正触动我的,是用来记录她整个高三生涯的文字。她把自己的成功用简单的疯狂二字来概括,可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的,却是她内心深处的不甘与不悔。对着自己的梦想,是可以用一生来押注,即便最后是一败涂地,内心却还能一片澄明,至少,自己,是真的尽了力的了。17岁的我,在一个个被习题试卷占据着的黑夜里,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橙子的文字,妄想着能通过铅字的排列组合,穿越时间和空间去触及到当初的她的内心,想知道,面对着自己的前途,她是否也曾一样地彷徨无助,是否,也想过放弃。
我们的梦想中,永远有一部分是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使之变为现实的,那么,坚持,或者放弃,更多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
高三永远是最黑暗的,当我在成堆成堆的习题中把自己的心束缚起来的时候,我终于在书桌前的墙上重重地写上了两个字:复旦。书桌的角落上,是橙子师姐的文章,薄薄的2页纸伴随了我从2003年的6月到2004年的6月,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像这样用她的文字给了我一个信念和为之付出一切的理由。这一刻,回首来时路,当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能付诸一笑了以后,还可以明明白白地记得的,仍是橙子师姐爽朗的笑容,而我也终于真正读懂了,那笑容背后所有的坚强与隐忍。
师姐总说她是个不按理出牌的人,肆无忌惮地照着自己的心思一泻千里,然后,或许,一败涂地?每次我都是笑笑,让她手舞足蹈地把话题兴奋地继续下去。只是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无论随心,任性,甚至自私,她始终是贯穿我整个少女时代的偶像,用她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我去把自己原以为不可企及的梦想变为手中真实掌控的现实。如同橙子的汁液,在辛辣的甘香中,慷慨地向世人展示自己所有的美好。
(作者现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原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