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环节,是课堂的组成。它主要包括课堂导入、课堂知识讲解、课后巩固三大环节。如何让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关键在于如何设置教学环节。
一、在“导入环节”中吸引学生
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的。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知道身边到处都是物理知识,尽量降低物理学科知识点的门槛。其实,这也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要找到的教学切入点。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必须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我使用的讲学稿上就能体现这一点,首先我在讲学稿上设计了学前准备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而设计的。一般我们都把学前准备环节的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譬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如果仅仅告知学生,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学生就会机械式地记忆相应规律,仅仅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而我则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这节课当中,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用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导入:“一只熊掉进一个20m深的洞,用了约2s,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的?”一个奇怪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那么再去讲解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应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问题不太科学合理,但却在感知觉层面上首先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在学生学习的感知觉层面上能抓住学生心理,相应的知识点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知识讲解环节”中突出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但要在感知觉层面上吸引学生,还要在知识理解、规律归纳总结层面上突出学生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上课的状态一直很低沉而且消极应付,那是因为学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不想去了解,不需去理解。因此,在推进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我结合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我的课堂中,我都会抽取一两个基础知识点让学生来讲解,让学生成为物理小教师。因为讲学稿上反映出教师的讲授思路,所以在让学生来担当“老师”一角的时候,他们可以将讲学稿作为参考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譬如在讲解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天体质量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来讲解怎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称量地球的质量。结果学生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以及回答与思考讲学稿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备课”之后能够讲得头头是道,在应对其他学生的提问时能对答如流。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但这不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课堂中。在知识讲解环节中突出学生的地位,能够使得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兴趣自然被激发,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融入到物理学习当中。
三、在“课后巩固环节”关注学生
可能在众多学科中,物理学科的作业完成情况是最糟糕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学科的作业要顺利完成实在是太难了,就算顺利完成也要花上很多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花时间在课后的练习巩固上。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物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就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在课后的练习巩固中,注重分层练习巩固。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的巩固练习中,我就给出了以下练习:
如图所示,长度为L=1.0m的绳,系一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的质量为M=5kg,小球半径不计,小球在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20m/s,试求:(1)小球在最高的向心加速度;(2)小球在最高点所受绳的拉力;(3)若将绳子换成轻质杆,则小球在最高点速度的最小值为多大?此时轻质杆对小球作用力为拉力还是支持力?(选做)
题目中第一问与第二问是所有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之后能够当堂解决的知识点,而第三问则需要学生课后进一步琢磨才能解决的,所以在“课后巩固环节”中我将它作为选做题目。这样就能够在“课后巩固环节”中关注到多层次的学生,在满足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能满足相对基础程度较好的学生。因此,在“课后巩固环节”中能够做到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相信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在“导入环节”中吸引学生
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的。教师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知道身边到处都是物理知识,尽量降低物理学科知识点的门槛。其实,这也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要找到的教学切入点。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必须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我使用的讲学稿上就能体现这一点,首先我在讲学稿上设计了学前准备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而设计的。一般我们都把学前准备环节的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同时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譬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如果仅仅告知学生,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那么学生就会机械式地记忆相应规律,仅仅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而我则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这节课当中,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用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导入:“一只熊掉进一个20m深的洞,用了约2s,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的?”一个奇怪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那么再去讲解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应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问题不太科学合理,但却在感知觉层面上首先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吸引住了。在学生学习的感知觉层面上能抓住学生心理,相应的知识点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知识讲解环节”中突出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但要在感知觉层面上吸引学生,还要在知识理解、规律归纳总结层面上突出学生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上课的状态一直很低沉而且消极应付,那是因为学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不想去了解,不需去理解。因此,在推进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我结合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我的课堂中,我都会抽取一两个基础知识点让学生来讲解,让学生成为物理小教师。因为讲学稿上反映出教师的讲授思路,所以在让学生来担当“老师”一角的时候,他们可以将讲学稿作为参考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譬如在讲解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天体质量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来讲解怎样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来称量地球的质量。结果学生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以及回答与思考讲学稿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备课”之后能够讲得头头是道,在应对其他学生的提问时能对答如流。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但这不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主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课堂中。在知识讲解环节中突出学生的地位,能够使得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兴趣自然被激发,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融入到物理学习当中。
三、在“课后巩固环节”关注学生
可能在众多学科中,物理学科的作业完成情况是最糟糕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物理学科的作业要顺利完成实在是太难了,就算顺利完成也要花上很多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花时间在课后的练习巩固上。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物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就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在课后的练习巩固中,注重分层练习巩固。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的巩固练习中,我就给出了以下练习:
如图所示,长度为L=1.0m的绳,系一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的质量为M=5kg,小球半径不计,小球在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20m/s,试求:(1)小球在最高的向心加速度;(2)小球在最高点所受绳的拉力;(3)若将绳子换成轻质杆,则小球在最高点速度的最小值为多大?此时轻质杆对小球作用力为拉力还是支持力?(选做)
题目中第一问与第二问是所有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之后能够当堂解决的知识点,而第三问则需要学生课后进一步琢磨才能解决的,所以在“课后巩固环节”中我将它作为选做题目。这样就能够在“课后巩固环节”中关注到多层次的学生,在满足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能满足相对基础程度较好的学生。因此,在“课后巩固环节”中能够做到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相信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