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从小在茶区长大的周重林来说,茶是生活随手可及之物,从不陌生,2002年,茶第一次成为他描述之物,在他看来,茶,首先是品饮对象,接着是描述对象,如今是研究对象。“开始,茶出现在我旅行文字特产部分之中,最近八年,茶变成了我主要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我想,这就是茶特有的渗透性。以前是从世界去了解茶,现在是从茶里发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周重林用“记者的直觉,学者的探索,作家的文笔”来约束自己对茶文化研究的热爱,这个说法很有趣,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中国文化里茶更微观更加生活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茶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
周重林:说实话,传统的各种研究,并没有太重视茶的存在。除了少数几篇拿得出手的文献来,很少有人专门把茶与中国文化来结合。宋明之际,才有许多人把茶广泛地嫁接到物质生活中,把茶从厨房带进书房,即从柴米油盐带入琴棋书画中。但茶缺少像书与画那样蔚然大观的宏论。茶更微观,更加生活化。
记者:茶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儒、佛、道思想的哪些影响?它们是怎样融合的?有什么体现?
周重林:茶文化脱胎于酒文化,酒文化是中国最核心的文化之一,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文字,儒家与道家都很重视。在唐代,茶脱离酒,独立成为一大文化体系,释家更是把茶塑造成与酒抗衡的日常品饮以及文化形态,在高僧大德以及士大夫的努力下,茶文化开始彰显出奇特的魅力。
茶的远征性渗透性及精神性
记者:众多茶中,您最钟爱哪一种?茶给您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周重林:其实,我爱的东西很多。茶首先置身于酒、咖啡、可乐这样的饮品竞争中,然后才是茶品自身的竞争。我饮用绿茶的时间最长,接着是普洱茶、岩茶、红茶,最近几年,黑茶与白茶也喝得多。我觉得我是小白鼠,不断试茶,选茶。
记者:从茶的发展及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变化中,能否想见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怎样解读茶与水、与茶器的关系?
周重林:在唐代,就形成了好山好水好器好人的传统,我称之为“绝妙好词”体系,就是说,围绕茶的词汇都是美好的,你找不到“坏词”来形容茶,当你反驳茶的时候,坏词词汇不支持这一行为。喝茶就雅是非常微妙的,一个人需要用茶来凸显自己的品位。水,器以及人都是为了匹配诞生的,现在也是,为了一泡茶,我们找来器皿,找来水,邀约人,以期进入那个良辰美景的语境中。
记者:很多人说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您如何理解“茶马古道精神”,它与茶的精神有何关联?
周重林:我总结了茶的三大特性,远征性,渗透性以及精神性。茶马古道就是茶的远征带来的,茶独特的生长环境,导致茶只有中国南方才可以获得,茶的远征就是茶树的扩散,茶贸易的往来,茶生活的传播等等。茶首先在中国境内完成超级传播,境内56个民族,没有不饮茶的。明清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次超级传播,导致英国、美国这两大帝国崛起,如果加上中国,那么全球三大帝国的崛起都与茶有关,这点我在《茶叶战争》里已经论说过。
记者:您在采茶或品茶的旅程中,不同的地域,是否也会带给您对茶的不同领悟和解读?
周重林:一地一景一茶,早成为独道方物,那些不经意到来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唤作记忆的东西,也成为我们嘴边时常流露出的文化,喝茶也变得复杂起来,但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龙井、碧螺春已经成为江南文化不可隔离的部分,安化黑茶,君山银针对应着湖湘文化,普洱茶有茶马古道,武夷山则一度是中国茶的代名词。
一间茶馆里的茶叶梦
记者:您发起了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在对茶文化的回归与传播中,您的茶叶梦是什么?能谈谈您的收获吗?茶文化目前传承的现状如何?
周重林:百年前,英国、日本加入世界茶业版图后,华茶格局便捉襟见肘、四面楚歌,跌入百年的衰退之中。1935年,吴觉农先生与胡皓川先生出版《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在满目苍夷的中国,茶业是文化与实业救国的一大通途。
百年后,国家主义被超级托拉斯公司所取代,华茶要直面立顿、星巴克、雀巢、可口可乐等巨头的竞争与挤压,在自身支离破碎的格局里寻找出路。华茶举国之力不敌立顿一家公司的实力构成我们茶业新复兴的全部语境,更不要说星巴克已经开始的全球茶业布局。当下中国,茶业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华茶如果持续退步,我们将无颜面对这个存活了上千年的产业。
知耻而后勇,就像咀嚼茶叶,我们不希望它一直是苦涩的,我们还要回味其甘甜。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既是向先贤致敬,更重在勾稽历史、检典得失,唤醒当下茶人与国人之责,倡导华茶自强不息、众志成城。
记者:您的文字很有诗性智慧,这与茶对您的陶冶有直接关系吗,写作与品茶在您生活中占是怎样完美相容的?
周重林:我大学主要是靠稿费存活,后来做记者,又创办了《普洱》杂志,接着进入云南大学做专业研究,现在投身新媒体,没有变化一直是写作,换了不同的传播媒介,更聚焦在茶的书写。写作,首先要看别人写了什么,自己有无突破的可能,这需要大量研究与阅读,我想每个书写领域都存在这个情况,只是我比较幸运一些。
记者:如果茶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未来的一把锁,您最希望开启的是什么?
周重林:传统文化断层,用茶生活来修复很有希望。以前我说,开100家孔子学院不如开一家茶馆,要解决人坐下来,接着才是谈什么。一个传统茶馆,我们从建筑以及家具去了解古代的建筑工艺,了解树木生长环境以及生态。我们在瓷器上了解冶炼术,在挂画中了解国画以及书法,在琴棋中陶冶性情,通过诵读,阅读以及讲座来谈国学,一个空间,可以把中国大部分文化囊括其中,中国实际上的文化复兴,是由大大小小的茶馆来承担的,至少我是这么开。我希望未来我们借由茶来打造一个真正的茶香书香社会。
中国文化里茶更微观更加生活化
记者:您如何看待茶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
周重林:说实话,传统的各种研究,并没有太重视茶的存在。除了少数几篇拿得出手的文献来,很少有人专门把茶与中国文化来结合。宋明之际,才有许多人把茶广泛地嫁接到物质生活中,把茶从厨房带进书房,即从柴米油盐带入琴棋书画中。但茶缺少像书与画那样蔚然大观的宏论。茶更微观,更加生活化。
记者:茶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儒、佛、道思想的哪些影响?它们是怎样融合的?有什么体现?
周重林:茶文化脱胎于酒文化,酒文化是中国最核心的文化之一,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文字,儒家与道家都很重视。在唐代,茶脱离酒,独立成为一大文化体系,释家更是把茶塑造成与酒抗衡的日常品饮以及文化形态,在高僧大德以及士大夫的努力下,茶文化开始彰显出奇特的魅力。
茶的远征性渗透性及精神性
记者:众多茶中,您最钟爱哪一种?茶给您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周重林:其实,我爱的东西很多。茶首先置身于酒、咖啡、可乐这样的饮品竞争中,然后才是茶品自身的竞争。我饮用绿茶的时间最长,接着是普洱茶、岩茶、红茶,最近几年,黑茶与白茶也喝得多。我觉得我是小白鼠,不断试茶,选茶。
记者:从茶的发展及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变化中,能否想见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怎样解读茶与水、与茶器的关系?
周重林:在唐代,就形成了好山好水好器好人的传统,我称之为“绝妙好词”体系,就是说,围绕茶的词汇都是美好的,你找不到“坏词”来形容茶,当你反驳茶的时候,坏词词汇不支持这一行为。喝茶就雅是非常微妙的,一个人需要用茶来凸显自己的品位。水,器以及人都是为了匹配诞生的,现在也是,为了一泡茶,我们找来器皿,找来水,邀约人,以期进入那个良辰美景的语境中。
记者:很多人说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您如何理解“茶马古道精神”,它与茶的精神有何关联?
周重林:我总结了茶的三大特性,远征性,渗透性以及精神性。茶马古道就是茶的远征带来的,茶独特的生长环境,导致茶只有中国南方才可以获得,茶的远征就是茶树的扩散,茶贸易的往来,茶生活的传播等等。茶首先在中国境内完成超级传播,境内56个民族,没有不饮茶的。明清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次超级传播,导致英国、美国这两大帝国崛起,如果加上中国,那么全球三大帝国的崛起都与茶有关,这点我在《茶叶战争》里已经论说过。
记者:您在采茶或品茶的旅程中,不同的地域,是否也会带给您对茶的不同领悟和解读?
周重林:一地一景一茶,早成为独道方物,那些不经意到来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唤作记忆的东西,也成为我们嘴边时常流露出的文化,喝茶也变得复杂起来,但品茗的想象力也因此而生,想象力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龙井、碧螺春已经成为江南文化不可隔离的部分,安化黑茶,君山银针对应着湖湘文化,普洱茶有茶马古道,武夷山则一度是中国茶的代名词。
一间茶馆里的茶叶梦
记者:您发起了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在对茶文化的回归与传播中,您的茶叶梦是什么?能谈谈您的收获吗?茶文化目前传承的现状如何?
周重林:百年前,英国、日本加入世界茶业版图后,华茶格局便捉襟见肘、四面楚歌,跌入百年的衰退之中。1935年,吴觉农先生与胡皓川先生出版《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在满目苍夷的中国,茶业是文化与实业救国的一大通途。
百年后,国家主义被超级托拉斯公司所取代,华茶要直面立顿、星巴克、雀巢、可口可乐等巨头的竞争与挤压,在自身支离破碎的格局里寻找出路。华茶举国之力不敌立顿一家公司的实力构成我们茶业新复兴的全部语境,更不要说星巴克已经开始的全球茶业布局。当下中国,茶业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华茶如果持续退步,我们将无颜面对这个存活了上千年的产业。
知耻而后勇,就像咀嚼茶叶,我们不希望它一直是苦涩的,我们还要回味其甘甜。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既是向先贤致敬,更重在勾稽历史、检典得失,唤醒当下茶人与国人之责,倡导华茶自强不息、众志成城。
记者:您的文字很有诗性智慧,这与茶对您的陶冶有直接关系吗,写作与品茶在您生活中占是怎样完美相容的?
周重林:我大学主要是靠稿费存活,后来做记者,又创办了《普洱》杂志,接着进入云南大学做专业研究,现在投身新媒体,没有变化一直是写作,换了不同的传播媒介,更聚焦在茶的书写。写作,首先要看别人写了什么,自己有无突破的可能,这需要大量研究与阅读,我想每个书写领域都存在这个情况,只是我比较幸运一些。
记者:如果茶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开启未来的一把锁,您最希望开启的是什么?
周重林:传统文化断层,用茶生活来修复很有希望。以前我说,开100家孔子学院不如开一家茶馆,要解决人坐下来,接着才是谈什么。一个传统茶馆,我们从建筑以及家具去了解古代的建筑工艺,了解树木生长环境以及生态。我们在瓷器上了解冶炼术,在挂画中了解国画以及书法,在琴棋中陶冶性情,通过诵读,阅读以及讲座来谈国学,一个空间,可以把中国大部分文化囊括其中,中国实际上的文化复兴,是由大大小小的茶馆来承担的,至少我是这么开。我希望未来我们借由茶来打造一个真正的茶香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