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生存智慧:天地山水一方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nd54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早已脱离了传统的农耕文化,生产力的极大提升,物质的极大丰富,互联网的无限便利,让我们随时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需求。但是僻处深山的大丘脊,依然以一个村落独立单元的形式,传承着“靠山吃山,耕织采集,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只有走进这个村落,才会真正明白“天人合一”在中国人的生存中有着如何根深蒂固的烙印。
  守天时,便是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大丘脊的村民会严格按照天时安排一年的生活事务,从每个季节的耕种农活安排,到什么节气种哪些蔬菜,养哪些家畜,采哪些药材,吃哪些节令果子小食,做哪些决定,都有着完整的秩序。
  每天凌晨四五点钟,鸡鸣二遍,天刚刚有了一丝亮色,寂静无声的大丘脊开始苏醒了。村里亮起疏落的灯盏,在空旷漆黑的山野中显得有些微弱,人们陆续起床,开始了一天的生计。
  女人们生起火灶开始忙碌,一家人要吃饭,鸡鸭鹅猪犬羊兔要饲喂,家事要擦抹干净,院落要洒扫,衣服要缝缝补补,鞋子要亲手来做,蔬菜要种植采摘,药材要按时采集……忙得陀螺一般。男人们则吃过饭立即上山,开始农活劳作,一年一季的稻子,家里需要的五谷杂粮,都要按时种植收割,修梯田,引泉水,整理山路,挖笋,伐毛竹,打理果树,修整木屋……也有着做不完的活计。直到天色暗下来,人们陆续回家,吃罢晚饭,村子就再次沉沉睡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规律就像是基因传承一样,代代遵守,直至如今。
  得地力,靠山吃山,则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
  深山土地贫瘠,要在山上小块的土地靠稼穑生活,无疑极为困难。这里山势陡峻,几乎没有大块的平整土地可供耕种,村民们需要修筑梯田,引山泉浇灌,才得以种植稻米庄稼。梯田之中无法使用农业机械,所以直至现在,村里依然靠人力种植,即便种植成本已经高于市场购买,大家依然会坚守这片土地,相信一方稻米养育一方人。
  种植之外,采集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山里物类丰盛,毛竹漫山遍野,各类可供食用的笋类,蔬菜,果子,菌类,几乎俯拾皆是,平日治疗疾病的草药,也可以自山中采得。“伐木为屋,采集为食”,世世代代的大丘脊村民,靠着祖先积累下来的智慧,世世代代生活下来。


  村中有一户人家,过着更深山淡远的日子,他们是山里的养蜂人。养蜂人大部分时间住在村落远处的深山木棚里,靠着不曾工业开发的环境,遍野的野花,酿出了附近十里八乡都挑指称赞的好蜜。
  蜂蜜,是山里必须的食材,逢年过节,做来供神和家庭食用的各类小零食,都需要加入蜂蜜,一些口口相传的神秘医药配方,也离不了蜂蜜,养蜂人因此获得了一家人的重要收入来源。如今,有个蜂蜜厂家“地主家的”收购了他的大部分蜂蜜,家里有了更好的收成。
  村里的生活是辛劳而清苦的,也是平和快乐的,村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很多老人从出生到终老,不曾走出过村子周边30公里。山清水秀的生存环境,稳定的原始生活秩序,让这个与世隔绝远离城市的小村落,有着天然生成的满足感,这份天地之间的自由,无所挂碍的生活,正是都市里可羡而不可及的。
  天时,地力,山水,让这个古老的村落在自给自足中世代生存,也形成了独特的原始村落文化:平静,稳定,不觉世苦,无执无著,无欲无求。天地给了人类生存的机会,人类也在天地之间扎下根来,就这样繁衍相续,既不向外界孜孜以求,也无谓内心忧思愁苦——一切都这样自然而然,天人相安,代代轮回的生活下去。
其他文献
空山遗幽客,云深闭松门。  心闲万籁静,一炉草木真。  疏烟凝清意,溪月映泉林。  独坐寂为乐,时有访香人。  初识幽客是在山寺中。  那时刚刚得了香,对昌殊兄的和香技艺又十分向往,便有些急不待,闭门净手,扫炉,调息而坐,青烟一缕,和着山川鸟鸣的幽香便直沁心脾而来,甘露般清灵爽澈。眼前遂出现一幅月下清斋图,空山新雨,林泉妙趣,弹琴复长啸,心之所往却素日难寻。今得妙手郁然出之,应了明代藏书家俞弁在《
期刊
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着点;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冻”着点,这样,就不容易得病,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应该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符合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并非人人皆宜。哪些人该用,哪些人不能用,尚需仔细斟酌。抛开“春捂”不说,单说“秋冻”,就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病、支气管及肺病、胃病、糖尿病、关节炎等五种内科慢性
期刊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  当年,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任职的时候,对他说:“你老爸我虽然地位尊贵,德高望重,但我从来都是礼贤下士,比如我正在家里洗头,一听说有人来找我,就赶紧把头发握起来去见他,有时候洗一次头要洗三次才能洗完;还比如我正在吃饭,一听说有人来提意见,我就赶紧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去听听他想说什么,有时候吃一次饭也要被打断
期刊
晋商的成功,靠的自然不只是某个力挽狂澜的商业奇才更是它的制度创新。一代创业,代代承传,百年不衰,晋商在50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建了一套“可大而又可久”的组织管理制度,解决了家族商业持续发展的难题。  笔者欲解读晋商,窥视其间种种奥秘,上下求索,苦寻不得,精诚所至,夜来灯下掩卷投笔之时,有智者自书中起,口称吾为晋商君,与笔者挑灯夜谈,揭开晋商崛起中最重要的奥秘……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笔者:现代
期刊
西安,是印度总理莫迪访华的第一站。西安人为他举行盛大的仿古入城仪式——这是古城人对尊贵客人的最隆重礼遇。在外人眼中,西安太“古老”。其实,西安在近现代中国作为“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将抓住机遇,打造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和物流中心,这里的风景,亦古亦今。  震撼的美东方式的写实之美  上世纪70年代对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在中国文化界乃至世界的文化界都是一件大事,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期刊
中国的古代典籍,总给人一种感觉,用西汉司马迁的话说“微妙难识”,《道德经》亦如此。东汉时期,张陵创建道教,把老子奉为道祖,把《老子》尊为最高经典“道德真经”,而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则把《老子》与《周易》《庄子》尊为“三玄”。  今天的我们初读此书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二十多年来对作者本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开启了作者的心灵,让他感受平凡的生活带给来的幸福感,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人真正的“文化
期刊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也称“纨扇”“宫扇”“绮扇”“合欢扇”,起源于中国汉代,自古便与美人有着形象上的紧密联系,它常执于佳人手中,除了可招凉祛暑,驱虫扑蝶,还可掩面遮羞,帮助构成传统闺秀的理想形象。其实团扇不仅是中国传统女性的角色道具,同时也被众多男士使用。  缂丝团扇,就是缂丝为扇面制作
期刊
5月24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举办首届汉式集体婚礼,24对新人身着汉式婚礼袍服,依次进行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结发、执手礼等,再现了中华传统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  来源/新华网  广西三江:校园传承非遗文化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将侗戏、侗歌、侗画等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教育格局,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
期刊
古琴是件从骨子里透着安宁和婉的乐器,它多数的曲子亦是这样,调长音转,曲润声悠。仿若是回回落落、叠叠弄弄间,一支香才恰恰燃到尽头,半缕轻烟随着律声缭绕七弦,方寸间就静了心怀。  而风流从来出自魏晋,其中一位奇人就敢于把酒七弦拟疏狂一番,他将琴中那水之深、月之静、梅之幽的恬淡雅然都抛了去,唯留下一夜清风,浇上坛坛烈酒,于醉中弦动如风翻林舞,琴诉如且啸且吟,情仇浓郁泼洒曲间,今日听来犹能闻得那夜酒狂、魏
期刊
也许沉睡数百年的因缘,竟让我梦境中与茶圣陆羽相遇。这是一次意外的邂逅,让我深深进入茶的境界,茶是物,茶是灵,茶是人,人在茶中。陆羽先生羽扇纶巾,似乎正当年,意气风发,一边梦中传授茶经智慧,一时娴熟泡制茶汤。袅袅香气,茶汤醇厚,一席在高山之巅云雾重重的梦境中,我拜倒在茶圣陆羽的茶席前。一场扣人心弦的时空对话即将展开,一次对于我和当下众生的茶经洗礼,一方茶的盛宴,一遭人生的变局。也许梦幻,其实真实,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