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首要要求。本文就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义与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旨在引起广大同仁的共鸣,并一起来探讨。
【关键词】 需要 化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达成这一学习目标,“探究”无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具有哪些意义?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呢?下面本人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 探究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法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1.2 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探究的方法
2.1 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设计、操作实验的愉悦情绪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活跃自己的思维,形成并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一般按如下流程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案例一: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主动与老师和组内的同学讨论和交流,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组内共识,并与其他小组沟通。同样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和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方案。
2.2 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很难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再加上有些内容也确实不适于进行实验探究(如一些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不失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非实验手段进行,时间、空间得到延伸,学习的宽度与深度也得到了拓展。
案例二:某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对周边地区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设计:①举办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关环境污染的状况;参观化工厂,对其产品及工业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②指导选题。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分小组自己确立一课题,如附近作物的生长情况,周边水质情况等,以便进行下一步探究。③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各小组分别对其它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也完善自己的计划。随后各小组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网,利用双休日等各种课余时间实施研究。④处理结果,撰写报告。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⑤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了解某化工厂的周边环境,并提出改善该地区环境的合理化建议。
分析: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取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增加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自己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期待与更多的同仁在此此方面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高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
所
【关键词】 需要 化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达成这一学习目标,“探究”无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探究”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具有哪些意义?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呢?下面本人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1 探究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法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1.2 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教师在参与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探究的方法
2.1 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设计、操作实验的愉悦情绪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活跃自己的思维,形成并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一般按如下流程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案例一: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主动与老师和组内的同学讨论和交流,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组内共识,并与其他小组沟通。同样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方案。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和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方案。
2.2 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很难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再加上有些内容也确实不适于进行实验探究(如一些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不失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非实验手段进行,时间、空间得到延伸,学习的宽度与深度也得到了拓展。
案例二:某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对周边地区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设计:①举办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上有关环境污染的状况;参观化工厂,对其产品及工业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②指导选题。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分小组自己确立一课题,如附近作物的生长情况,周边水质情况等,以便进行下一步探究。③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各小组分别对其它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也完善自己的计划。随后各小组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网,利用双休日等各种课余时间实施研究。④处理结果,撰写报告。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⑤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了解某化工厂的周边环境,并提出改善该地区环境的合理化建议。
分析: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取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增加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自己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期待与更多的同仁在此此方面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高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