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之心永远绽放异彩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fox_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学会感恩,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家庭、社会的需要。有了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健康、亲切、和谐,生命也必将得到滋润。
  担任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每次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老师,麻烦您在我家孩子身上多费点心吧,我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要孩子能学习好,我们怎么做都行……”每当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就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大爱无痕,为了孩子,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力、人力、财力;但同时也体会到了孩子对这份爱的漠然,品味出了辛勤付出的苦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殷切的期望,不懂得感恩与回报。
  作为班主任,我深切地感受到: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而要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习惯,最直接最具体的行动,莫过于感恩父母了。于是,我决定和家长一起,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系统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要真正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家庭应该是第一课堂。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他人付出或者回报,自己爱的付出为孩子做出知恩感恩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我尝试对学生进行以下的感恩教育。
  一是着手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利用每周一的班会时间,我给学生讲解“乌鸦反哺”、“羊跪乳”的传统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连动物都有感恩、报恩的心,何况是我们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动的主题班会唤醒了孩子们冷漠的情感,培养了孩子们感恩的意识。
  接着对孩子进行亲情熏陶。结合学校开展的大阅读活动,我鼓励孩子回去品读有关亲情描写的文章,同时特别推荐:朱自清的《背影》等,让孩子用心去读,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翻看着孩子们一篇篇饱含真情的读后感,我隐隐感到欣慰:孩子的感恩之情已被激活。
  二是将这份情感落实在行动中。
  首先,我要求学生做一次亲情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把观察到的记录在日记本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在班会上交流, 学生的体会和情感进一步升华。
  其次,让学生进行亲情体验。“今天我当家”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了到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同样让学生集体交流,学生在感恩的心进一步升温。
  再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上新近出现的一些感恩的故事,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尚之如此,我之如何?孩子们在反思、在成长。
  此后,我顺势组织开展用实际行动进行亲情回报活动。我启发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从点滴小事做起,父母也会知足了。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用点滴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亲人、师长、同学做起,进而感恩社会、自然,逐步培养起了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我同时在家长中开展“走进孩子世界,学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安排家务”活动。实践了一阶段后,不少学生和家长减少了代沟,消除了隔阂,多了一份沟通、理解和尊重,增进了亲情,彼此感受到了快活、和谐的家庭氛围。
  另外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交融作用,每每家长到来之前,我便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传达给自己的家长,同时也让家长把自己的心思传递给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沟通了思想,增进了情感。
  “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老师,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最近一下子长大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我很激动,很感谢你们”。而从孩子们的“我的心里话”记录本上,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真的懂事了,长大了,能知恩感恩了。有一个孩子写道:“爸爸、妈妈身上虽然有缺点,但我相信,有再多的缺点的父母永远都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只要我们要多和父母交流,就一定能感受到他们那浓浓的爱”。读着孩子一段段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感动,我欣喜,我一定要把感恩教育活动坚持下去,让心高歌,让爱飞扬。
  当然,孩子感恩的心能否真正形成,还有对社会的印象。一个崇尚感恩的社会,一定能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走向感恩。像我们青岛的“微尘”、 “红丝带”……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感恩”,向世界展示着我们青岛人的形象,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不会去爱别人,爱家乡的”。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孩子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山东青岛胶南市张家楼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了,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
期刊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语没有固定的格式,要依据课文内容变化而变化,只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可。本文介绍了热点历史故事导入法、新闻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影视作品导入法、音乐渲染导入法、引用广告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等常用的导入方法和课堂导入作用及原则。  关键词:课堂导入 激发兴趣 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提要: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创设情境 语感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在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素质教育呼声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参与意识差,依赖心理强,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的被动学习方式。下面就《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忽视这么一个问题,哪就是作业如何分类、如何分层ABC布置、分类有哪些要求、如何分层评价。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常见的,但其实,作业要求书写“每课一得”,内容包括每节课认知结构,自己的疑难与质疑,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三方面。章节结束完成章节或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重组。在单元形成性测试后,运用统计学中标准分的概念和思想,指导学生在完成“个人
期刊
我们天天接触数学,但是很少有人对数学语言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譬如数学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有哪些不同,具有哪些特殊性;数学语言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学好数学语言等等。从而使数学语言象汉语语言学那样成为一门独特的语言学科——数学语言学。本文只研究数学语言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更多地是与一般语言(汉语语言)进行比较而言的。下面只从数学符号的科学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二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五六年了。五六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
期刊
现代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堆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时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
期刊
叶圣陶是把略读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来认识的。1923年叶老亲自拟订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把略读作为与精读一样列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略读也就以课程标准的形式确定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略读有自己的学分(占6学分)、课时、书目和评价。这样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由精读和略读共同承但。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阅读书籍不能仅仅靠单篇短什的精读指导,还要把从精读中得到的经验
期刊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则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但是,有了这片沃土和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