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对幼儿的活动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指导时往往抓不住重点与难点 。因此,区角活动中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努力让区角活动“活”起来,并对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解决,使区角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区角活动;“活”;指导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东走走西看看,很少直接参与游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幼儿的活动情况无法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只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却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因此指导时往往抓不住重点与难点 ,要么指导不了,任其发挥;要么避重就轻,蜻蜓点水;要么过多干预,影响自主,同时幼儿在游戏时因得不到恰当的指导而显得按部就班,毫无生气。因此,我们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然,努力让区角活动“活”起来。
1.幼儿在游戏中“活”起来
“活”即活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总则第五条作了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区角活动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中介,教师必须要给幼儿以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要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
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应尽量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真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由王国”。 幼儿只有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才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的活跃与情感的投入。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和大胆表现的过程。因此区角活动的重点是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因为太注重活动的结果,而限制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活动中,教师要突破自我的需要,为幼儿设置比较大的自由活动与创造的空间,使幼儿不受成人的限制,不需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模仿他人,也不必制造出一批既定的“产品”。这样幼儿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有了如此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孩子的兴趣、好奇心自然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
2.教师在指导时“活”起来
“活”即灵活,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恰当、灵活的介入游戏,指导幼儿。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2.1当幼儿不愿参与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想办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把握操作活动难易程度,并用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激起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2.2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他一些帮助,他不但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的浓浓关爱,有可能对他的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影响。
2.3当孩子操作马虎,不能反复尝试操作,甚至游离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强调活动规则,并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新活动材料。
2.4当幼儿不能独立思考,在区角活动中受同伴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影响时。教师首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其次鼓励幼儿独立操作,另外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2.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2.6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情况灵活、巧妙地化解矛盾,或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情境中,促使游戏继续进行。
《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 因此,游戏中,教师的身份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灵活变化。当幼儿对活动缺乏热情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进行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
3.材料在变化中“活”起来
“活”即鲜活,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同时保证材料的鲜活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3.1根据既定计划,逐步丰富。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的思维。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注重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和探索。同时为保证区角活动深入的开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提供充足的新鲜、生动的游戏材料,持续的支持幼儿延伸和拓展区角活动的内容。
3.2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预先投入的区角活动材料随着幼儿游戏的深入与情节的拓展,已不再能够满足幼儿实际活动的需要,这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
3.3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变化。游戏结束要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而不断变化、调整游戏材料及学习内容,以此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游戏在评价中“活”起来
“活”即活力,区角活动后的游戏评价可以推动区角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让区角活动富有生命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因此,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引导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幼儿交流的过程是幼儿享受己知、表现己知、升华己知的过程,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幼儿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幼儿体验得到了成功、满足的快乐;感受到了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活力,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教师也应该及时的分析和反思,在观察和指导的基础上,做好及时的观察纪录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一是游戏的预设: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游戏的效果: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增加活动的生命力,促进幼儿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总之,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无止境。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参与、组织好区角游戏活动,多方面考虑幼儿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幼儿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游戏论》丁海东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教育科學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收稿日期:2011-09-14
【关键词】幼儿;区角活动;“活”;指导
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在幼儿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东走走西看看,很少直接参与游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幼儿的活动情况无法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只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却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因此指导时往往抓不住重点与难点 ,要么指导不了,任其发挥;要么避重就轻,蜻蜓点水;要么过多干预,影响自主,同时幼儿在游戏时因得不到恰当的指导而显得按部就班,毫无生气。因此,我们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然,努力让区角活动“活”起来。
1.幼儿在游戏中“活”起来
“活”即活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总则第五条作了明确阐述:“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区角活动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中介,教师必须要给幼儿以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要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
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应尽量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真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由王国”。 幼儿只有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才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的活跃与情感的投入。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和大胆表现的过程。因此区角活动的重点是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因为太注重活动的结果,而限制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活动中,教师要突破自我的需要,为幼儿设置比较大的自由活动与创造的空间,使幼儿不受成人的限制,不需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模仿他人,也不必制造出一批既定的“产品”。这样幼儿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有了如此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孩子的兴趣、好奇心自然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幼儿在游戏中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
2.教师在指导时“活”起来
“活”即灵活,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恰当、灵活的介入游戏,指导幼儿。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2.1当幼儿不愿参与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想办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把握操作活动难易程度,并用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激起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2.2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他一些帮助,他不但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的浓浓关爱,有可能对他的一生的发展都会有影响。
2.3当孩子操作马虎,不能反复尝试操作,甚至游离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强调活动规则,并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新活动材料。
2.4当幼儿不能独立思考,在区角活动中受同伴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影响时。教师首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其次鼓励幼儿独立操作,另外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2.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2.6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情况灵活、巧妙地化解矛盾,或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情境中,促使游戏继续进行。
《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 因此,游戏中,教师的身份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灵活变化。当幼儿对活动缺乏热情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进行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
3.材料在变化中“活”起来
“活”即鲜活,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同时保证材料的鲜活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3.1根据既定计划,逐步丰富。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的思维。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注重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和探索。同时为保证区角活动深入的开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提供充足的新鲜、生动的游戏材料,持续的支持幼儿延伸和拓展区角活动的内容。
3.2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预先投入的区角活动材料随着幼儿游戏的深入与情节的拓展,已不再能够满足幼儿实际活动的需要,这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
3.3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变化。游戏结束要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而不断变化、调整游戏材料及学习内容,以此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游戏在评价中“活”起来
“活”即活力,区角活动后的游戏评价可以推动区角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让区角活动富有生命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因此,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引导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幼儿交流的过程是幼儿享受己知、表现己知、升华己知的过程,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幼儿相互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幼儿体验得到了成功、满足的快乐;感受到了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活力,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教师也应该及时的分析和反思,在观察和指导的基础上,做好及时的观察纪录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一是游戏的预设: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游戏的效果: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增加活动的生命力,促进幼儿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总之,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无止境。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参与、组织好区角游戏活动,多方面考虑幼儿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幼儿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游戏论》丁海东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幼儿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教育科學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收稿日期: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