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本文论述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生态文明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破坏,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我们遭受惨痛损失之后,在全面反思社会发展得失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新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与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看出,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前提条件。因为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入手。要实现这些转变,则需要教育的引导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知识、态度、价值观与行为等层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为基础的工作。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们形成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
纵观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有力的宣传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也必将体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上。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实需要
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是调节个体自身关系,在人的行为中起中介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政治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品质;三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在个体行为中起规范约束作用的社会道德品质;四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人类生态环境中起保障作用的生态道德品质。”这四方面的品质缺一不可。尤其是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后的人类文明在空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匮乏,而实质却是人的异化和人类欲望的无休止的膨胀。所以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的扭曲,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人出发。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文明的基本意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些原则是在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及针对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习者从整体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形成综合的环境观,从而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这一原则是由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以及生态问题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又需要经济、法律手段的配合,还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需要借助社会上的其它力量来共同完成。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生态危机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遵循主体性原则时,要着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端正对自然的态度,提高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必要条件。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人们的生态行为进行评价,并通过参与生态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践行能力。生态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性。
(四)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当前很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育,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比如,对那些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要着重将他们培养成为先进典型,鼓励他们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对那些虽然具有生態文明意识,但是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积极性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和动员,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兴趣;而对那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首先是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要实施,具体地说,主要有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等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给学生讲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实施环境保护法的意义,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形成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向大学生讲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想和观点,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内,我们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比如,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研讨会;组织学生观看生态文明题材的影片、图片展和画展等,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更能让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以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评价指标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查,不能仅凭一张试卷,还应对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实践提出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当前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并没有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制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并作为实践评价指标。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出具体要求,比如,每学期至少参加一至两次绿色环保行动。这样才能督促大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地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文明人类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破坏,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我们遭受惨痛损失之后,在全面反思社会发展得失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新思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与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看出,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前提条件。因为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入手。要实现这些转变,则需要教育的引导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知识、态度、价值观与行为等层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为基础的工作。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们形成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
纵观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有力的宣传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也必将体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上。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实需要
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是调节个体自身关系,在人的行为中起中介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政治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品质;三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在个体行为中起规范约束作用的社会道德品质;四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人类生态环境中起保障作用的生态道德品质。”这四方面的品质缺一不可。尤其是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在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后的人类文明在空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匮乏,而实质却是人的异化和人类欲望的无休止的膨胀。所以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的扭曲,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人出发。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态文明的基本意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些原则是在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的原则有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及针对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习者从整体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形成综合的环境观,从而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这一原则是由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以及生态问题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又需要经济、法律手段的配合,还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需要借助社会上的其它力量来共同完成。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生态危机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遵循主体性原则时,要着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端正对自然的态度,提高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必要条件。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人们的生态行为进行评价,并通过参与生态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践行能力。生态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性。
(四)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当前很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育,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比如,对那些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要着重将他们培养成为先进典型,鼓励他们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对那些虽然具有生態文明意识,但是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积极性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和动员,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兴趣;而对那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首先是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要实施,具体地说,主要有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等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给学生讲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实施环境保护法的意义,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形成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向大学生讲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想和观点,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内,我们应该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比如,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的讲座、研讨会;组织学生观看生态文明题材的影片、图片展和画展等,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更能让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以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评价指标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查,不能仅凭一张试卷,还应对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实践提出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当前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并没有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制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并作为实践评价指标。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出具体要求,比如,每学期至少参加一至两次绿色环保行动。这样才能督促大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地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