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杂文的反讽艺术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讽修辞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艺术手法,在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中,被广泛的使用于小说的创作。王小波的创作经常使用反讽修辞,他在杂文也使用了大量的反讽修辞。本文立足于王小波的杂文创作,就其使用的反讽修辞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反讽修辞在杂文中的独特体现,更大限度的发掘王小波杂文的价值。
  关键词:王小波;杂文;反讽
  一、反讽的内涵
  反讽是西方文论中一种古老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被广泛使用。反讽起初是作为一种说话的技巧而用于政治演讲,从十八世纪以后,被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
  广义的反讽定义非常宽泛,一般涉及到众多领域,哲学、美学和语言符号学,甚至包括心理学,因此使用领域也非常广泛。狭义的反讽专指创作批评方式,指文学作品语言的修辞风格,尤其是用在小说杂文的写作之中。王小波杂文中使用非常多。
  二、王小波杂文语言的反讽
  2.1语言幽默化
  使用幽默有趣味的语言来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是杂文写作者都会使用的形式。王小波通过在一定的语境下,使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褒义贬用,甚至不乏自嘲的方式,引人发笑,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脱离一定语境,意思就会含混不清。
  例如《积极地结论》里:“但我认为,北京城原来是个很安全的地方,经过这些学生的努力之后,在他的西北郊出现了一大片枪炮轰鸣的交战地带。”“努力”这个词就是褒义贬用。“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我直到现在也没有认真考校一下自己的心脏是否因此更红了一些。这当然也是个很特别的时期”,“红”色代表革命,心脏更“红”就是革命的忠诚度更高,作者是要讽刺文革时期的荒诞生活。这样的话听着风趣幽默,放在特殊的语境里,幽默之外是深深地讽刺与批判。《救世情节与白日梦》1中:“现在有一种‘中华文明将拯救世界’的说法正在一些文化人中悄然兴起,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年轻时的豪言壮语:我们要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进而解放全人类。”这里也是自嘲的语言,讲述文革时期荒唐的社会人生。
  他能将自己亲身经历文革的痛苦回忆像笑话一样讲出来,通过幽默的语言,甚至自黑自嘲,他在讲述一代人的不幸过往,有荒谬,有可笑。他就是这样寓庄于谐,从而达到批判和讽刺的目的。
  2.2语言通俗化
  王小波以通俗的、大众的语言进行杂文写作的这种语言特色,打破了文学语言书面化、文雅化的权威标准。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王小波的成就,就在于能从生活中提炼出适当的语言,并且以这种语言方式将生活的真实面貌成功的还原在作品之中,他不是在破坏文学的纯洁,而是追求生活的真和艺术的真,他将文学作品活化了。他打破了文学虚假浪漫的传统,将真理作为第一权威。他的通俗甚至粗暴的语言,与本该严肃的话题形成讽刺的艺术效果。他将国学的传承比喻成口香糖反复嚼,反讽意味很突出。在有些文章中还存在一些粗话,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是低俗趣味的字眼。《我看老三届》2中 “比我们小的也直接上大学,就我们非得先挖坑后上学,真他妈的不公平”,语言通俗与话题的严肃性形成对立,达到反讽效果。
  类似的语言有许多,有些甚至严厉的谩骂。例如他说如果当今使用韵文写作,就是“神经病”的做法。他的语言通俗甚至低俗,使读者在视觉上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与其说是因为对“美”的伤害,不如说读者心理上对作品展示的现实的拒绝接受。真实就注定是不完全美好、甚至有些残酷的。大多数人宁愿活在美好的谎言里,王小波就是要对现实进行真实的复现,无情的揭露一切虚假丑恶,然后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美好的东西。在真实与幻境、美与丑的对立之中,达到反讽的艺术效果。
  三、语义的反讽
  反讽修辞无论通过何种语言方式展现出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言语所包含和传达的意义服务,反讽修辞的最终归宿就是让读者明白作者的匕首是指向谁,但为了实现反讽的目的,在作品中不能直接陈述观点。王小波使用曲折表意的方式,就是在使用反讽修辞时,不直接介入讽刺的对象,一般是先言他物,谈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看到最后,再联系前文语境,才会看出真正的目的。一般作者事先为读者设定一种语境,使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前进,接下来,作者才会进入正题。或者表面意思和实际内涵相违背,看似肯定,实际否定,或者看似否定实际肯定。作者在叙述中营造一种假象,让读者相信,然后在文章的最后,读者却能够看出作者的真实态度。这种真伪肯否的对立也更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反讽修辞的艺术效果。
  例如《盖茨的紧身衣》前半部分一直解释什么事盖茨的紧身衣这个话题,最后转向叙事艺术问题,两者之间毫无关联。最后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像杜拉斯这样的作家的敬仰和无比赞美,杜拉斯认为,唯有书写文本才可以实现叙事艺术的精髓,这就是作者的态度,直到读完才能明白作者是在讽刺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创作的轻视和多余的担忧有直接的批判和明确表达态度的表述,但意思却不言而喻。电影艺术和盖茨的紧身衣纵然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有着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但还有向杜拉斯这样真正的小说家的存在,就总有书写文本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果不是放在正片文章的语境之中,根本不会理解盖茨的紧身衣与后文有什么关系,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一位思维跳跃性极大地作家,读者必须紧跟作者,否则,无法捕捉到作者曲折传达的内涵。
  结语
  王小波是现代文学史中独特的一位。从“王小波热”的高峰到现在,对于他的研究讨论始终未曾断绝,其在读者中的欢迎度也有增无减。他的小说更加备受关注,他的杂文的成就也值得研究,本文在对其杂文的反讽修辞的研究讨论,进一步发掘出王小波杂文的价值。王小波特立独行,敢于追求自由精神,追求真善美。他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将他的志趣体现在作品里,让我们看到他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王小波对科学真理的维护,是很多人想要表达而不敢表达的,他站在自我的立场,表达的是对历史和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王小波杂文中的反讽修辞,是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实现对现实的批判和严酷讽刺,这也是王小波独特的语言风格。
  注释:
  [1]王小波.思维的乐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
  [2]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韓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2]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
  [3]李银河.王小波十年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5月
  [4]王小波.王小波全集[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5]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J].贵州大学学报,2005,01:87-90
  [6]张伯存.中国社会批评家——评王小波杂文[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4:85-9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污水处理厂负责水质检测任务,并且水质检测结果对于污水处理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为提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水平,提升水质检测质量控制就变得极为重要。污水处理厂需要积极优化其管理体系,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提升水质检测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水质检测工作,以从根本上提升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的质量,这对于我国水资源保护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污水处理;水质检测;研究
期刊
摘 要: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楚文化历史刺绣纹饰研究,包容性特色、浪漫文化艺术特征研究。从历史基础上研究荆楚文化发展演变,刺绣的艺术特色。探索楚国刺绣术流传现状。通过历史角度观察与分析,楚国刺绣现如今对当代刺绣的影响分析,阐述其未来发展复原起了深远影响。楚国刺绣艺术是民族之瑰宝,是古老的传统刺绣技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的传承与楚文化活化石。  关键词:价值;艺术特色;工艺  一、研究荆楚文化刺绣文化
期刊
摘 要:《草房子》是导演徐耿执导的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其叙事方法独特,故事题材简单却又不落俗套,在电影场景的设置上也别出心裁,这一切艺术特质的表现都使它具有了较高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尤其是电影中交织的爱与成长的主题,更是增加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儿童电影;散文特征;童年镜头;成长  1998 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儿童电影《草房子》一上映就引起了各界的热烈反响。这部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民间如何理解灶王图像这一主题展开。这一图像体现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信仰、希望与恐惧,这一特点决定了这类图像呈现出来的所谓的“艺术”特点。从这一角度思考贴在千家万户中的灶王图像更能理清其外在的特征和内涵。  关键词:灶王图像;题记;内涵  一、灶神图像的特点  民间通常根据画幅大小分称大灶王、小灶王。就布局看,无论幅面大小通常水平地分成上下两层或三层,两层是最常见的形式。上层布置灶王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复杂和深入,传统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已渐渐无法应对实践中大量出现的第三人问题,若无视仲裁中的第三人问题,会使很多复杂纠纷无法通过仲裁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无法实现仲裁制度的实践价值,因此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热点。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仲裁协议第三人;仲裁第三人  一、仲裁第三人的概念  对于仲裁第三人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学界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有学者认为,仲裁第
期刊
摘 要:如今,陶艺产品备受大家关注,陶艺产品实质上是艺术对不同历史文化时期条件下,人类对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满足。陶艺作品与陶艺产品都是造物形式,只是侧重的点不同,其实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区别,传统陶艺以实用为目的,而现代陶艺更多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新语”组在创作中继承传统陶艺文化语言的基础之上与现代文化生活相结合,并简述陶艺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继承与发展,以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特有的事物形象为
期刊
摘 要:卷草纹是中國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造型特征,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制约着卷草纹样的形式特点。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于唐代的卷草纹,主茎由典型的“S”型波状骨架,枝叶由形式多变的“C”型构成了造型简练,主茎分明的结构规律。最终卷草纹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广阔的传播范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装饰纹样艺术中的一支独秀。  关键词:卷草
期刊
摘 要:中国画本身对后人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意义。而中国画在创作构思上面,讲求构图,意在笔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精与神的合二唯一。这也恰恰符合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佛,儒,道”的思维构想。尤其是文人画,在强调书画创作的同时,又要讲求画家个人的基素养。或者说,绘画是社会环境下诞生的上层建筑,表达画家个人对社会的基本诉求,以及自我对艺术的认知。文人画是艺术家对社会认知,自我修养极致下的必然产
期刊
摘 要: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经过法定程序给予因遭受严重犯罪侵害而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及其家属一定帮助,保护刑事被害人相关权益的一项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构建。针对该制度尚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从建立专门的救助机构作为救助主体、明确限定救助对象的范围、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具体规定救助标准以及细化完善救助程序等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关
期刊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讲述陌生女人把自己痴狂的爱情奉献给了从不曾想起自己的作家R。这种爱恋可以看做“本我”无意识无限放大。两个人肉体的一次次接近,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更加疏离,性爱与情爱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本文将从爱欲与文明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爱欲;文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高中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