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祝贺你获得“年度精英奖”,你在致辞中提到评委会在“用文化褒奖一家企业”,怎么理解这句话?
丁当:在这个社会,金融行业需要文化的引导,为社会创造更多有帮助的、美好的产品,为形成一个“好的社会”做出贡献。文化价值对于一个企业非常重要,因此平安人寿近年来致力于保险业慈善文化的推广。1980年代做诗人时的那种理想主义情怀,现在依然在我的心中,我管理的企业也一定是坚持着理想,强调文化,对社会友好的作用。
记者:商业为“好的社会”形成做贡献,这听上去和传统文化中对商业的认识似乎有偏差?
丁当:作为企业负责人,我承认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同时我也认为利润不应该是所有的目的。把企业比喻为人,利润就如同人所需的氧气、食物、水一样,但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根本。利润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中间过程,是手段而非结果。办企业或者说商业更高层次的追求,我认为是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但是不是看重精神,就不赚钱了呢?《基业长青》一书中有个有趣的发现,恰恰是那些不把利润作为第一追求的企业,往往创造了远超市场的利润。这个逻辑很有意思。
应该说我很幸运,在平安这二十年走下来,渐渐从自己管理的企业,从一些可以进入伟大企业之列的组织,比如沃尔玛、苹果等身上,看到商业的“真、善、美”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换句话说,追求利润并不一定要生产假冒伪劣、败坏社会德行、牺牲自然环境。商业,包括保险金融业,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职业、一种不断进行中的创新,应该能够帮助人们达成平等社会的终极目标,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出一个“好的社会”。
记者 :中国现在有不少企业包括平安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什么样的企业有进入伟大企业行列的可能?
丁当:“大”企业与“伟大”企业之间的距离还很远。衡量一家企业是否跻身伟大之列,仅商业价值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要看其对社会价值观、对公民社会建构上的贡献。平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问: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向社会传递了什么,对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公民社会塑造做了什么?我们把这样的追问,视作企业“求善”的过程。
“求善”境界的企业,一定是拥有使命感的企业。这种企业具备社会责任感,希望能为公众生活带去改善与改变,让大众生活更简单、便捷,让人们脸上充满笑容、心底储存暖意,让社会安宁,让良善的价值观无处不在。这样的企业深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拥有承载更大财富与资源的潜力,才有可能与“伟大”二字沾边。
记者 :平安为进入“伟大”企业有什么行动?
丁当:是否伟大,关乎社会、公众、资本市场的评判,不是自说自话。但中国平安正努力迈向这个方向。
首先,我们积极履行好本职。我们现在为5500多万客户承保了8万多亿的保额,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器”作用。2013年截止11月,我们总赔付超过75.8亿元,让超过126万名客户真切体会到保险的价值。其次,平安在教育、红十字、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所努力。尤其在教育方面,我们投入很大。
我们在平安以及行业内倡导、推行“执善心”的职业信仰与理念。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心语》中曾提到,“不论平安的现在和将来是多么庞大的企业,我们都要以客为尊,让客户在平安体验到专业、完善的保险服务、与众不同的综合金融服务”。这两年,平安在马董带领下向互联网金融快速靠近,也是期望能借助科技力量服务好客户,把这种服务精神所蕴含的“善意”更好传递给客户。
每个人去践行的这种“小善”,我个人认为比千万或过亿的捐助更显慷慨,它更让人体验到责任真意,慈善真心,应是每个普通人有能力实践并可用心体验的。集腋可以成裘,聚小善可以成大业,社会的正向价值正是由此细微之处慢慢凝成。
记者 :你多次提企业“不作恶”这一经营理念,“不作恶”和“好的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当:“不作恶”其实是Google提出来的。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影响太深,如果人人“以个人为中心”,可以为个人的私利漠视别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中国出现了“毒奶粉”、“毒香肠”事件,就是这样催化出来的,加之“集体沉默”—食品厂生产时所有参与的工人都知道东西有毒,自己不吃自己制造的东西,但是也不站出来说话,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沉默的大多数”,结果让这个社会和谐度越来越差。如果企业真正能够恪守“不作恶”底线,那人类离理想中的“好的社会”也就大大地进了一步,我们也会感觉幸福很多,社会也会和谐很多。
记者 :企业“不作恶”的自我约束力从何而来呢?
丁当:一方面当然是法律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其实更能从根本上实现改变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中国有句老话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讲德行愈厚重,一个人承载的资源才能更多,担当的责任才能宏大,企业也一样,“厚德”的企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事业也更长久。从个人到企业,再到一个国家、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这个。中国那么大一个经济实体,排行世界第二了,如果没有一个足够的德行来承载的话,国家早晚会出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敌视,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克服,这也可能是“文革”余毒。我看过《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人和人之间一开始是非常警惕的,非常敌意的,到最后彼此友善,经过了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到今天,中国跟西方文明非常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在电梯里或别的场合见面很少彼此有善意的问好,都好像有种敌意、防备,是这么一种文化。好像萨特讲的:他人就是地狱。这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记者 :平安的企业文化里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儒家的东西有文化竞争力吗?
丁当:有。我一直很推崇孔子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也把它评为东方文明对世界的非常大的贡献,把这句话列为人类生活的道德准则。如果整个社会拿这个准则来行事,会和谐得多。这是我非常喜欢,讲了无数次的一个理念,听起来简单,很难做到。
记者 :马云说商人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尊重,你同意吗?
丁当:中国那么多年来的传统都是官本位,和官员比较起来,肯定是这样。如果像美国,一个公司的CEO一下可以被任命为财政部长,那就不一样了。中国那么多年来一直是轻商的,中央集权轻商,中国经济一直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为什么那么快,我觉得就是中央集权加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把经济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并没有改变官本位绝对的权威。
记者 :请评价一下“幕天讲坛”公益活动。
丁当:最好的慈善和公益活动,要和企业本身的企业经营文化结合,把慈善当成营销模式背离了慈善的本意。我常常见到一些企业,一方面在进行着慈善捐赠,另一方面又被曝光生产了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公益到底意义何在?“慈善文化”固然要求我们在公益方面有所作为,但其首要是履行好本职,要在企业经营的根本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服务,这样企业的德行更厚,承载的物才能更多更大。
丁当:在这个社会,金融行业需要文化的引导,为社会创造更多有帮助的、美好的产品,为形成一个“好的社会”做出贡献。文化价值对于一个企业非常重要,因此平安人寿近年来致力于保险业慈善文化的推广。1980年代做诗人时的那种理想主义情怀,现在依然在我的心中,我管理的企业也一定是坚持着理想,强调文化,对社会友好的作用。
记者:商业为“好的社会”形成做贡献,这听上去和传统文化中对商业的认识似乎有偏差?
丁当:作为企业负责人,我承认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同时我也认为利润不应该是所有的目的。把企业比喻为人,利润就如同人所需的氧气、食物、水一样,但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根本。利润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中间过程,是手段而非结果。办企业或者说商业更高层次的追求,我认为是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但是不是看重精神,就不赚钱了呢?《基业长青》一书中有个有趣的发现,恰恰是那些不把利润作为第一追求的企业,往往创造了远超市场的利润。这个逻辑很有意思。
应该说我很幸运,在平安这二十年走下来,渐渐从自己管理的企业,从一些可以进入伟大企业之列的组织,比如沃尔玛、苹果等身上,看到商业的“真、善、美”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换句话说,追求利润并不一定要生产假冒伪劣、败坏社会德行、牺牲自然环境。商业,包括保险金融业,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职业、一种不断进行中的创新,应该能够帮助人们达成平等社会的终极目标,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出一个“好的社会”。
记者 :中国现在有不少企业包括平安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什么样的企业有进入伟大企业行列的可能?
丁当:“大”企业与“伟大”企业之间的距离还很远。衡量一家企业是否跻身伟大之列,仅商业价值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要看其对社会价值观、对公民社会建构上的贡献。平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问: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向社会传递了什么,对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公民社会塑造做了什么?我们把这样的追问,视作企业“求善”的过程。
“求善”境界的企业,一定是拥有使命感的企业。这种企业具备社会责任感,希望能为公众生活带去改善与改变,让大众生活更简单、便捷,让人们脸上充满笑容、心底储存暖意,让社会安宁,让良善的价值观无处不在。这样的企业深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拥有承载更大财富与资源的潜力,才有可能与“伟大”二字沾边。
记者 :平安为进入“伟大”企业有什么行动?
丁当:是否伟大,关乎社会、公众、资本市场的评判,不是自说自话。但中国平安正努力迈向这个方向。
首先,我们积极履行好本职。我们现在为5500多万客户承保了8万多亿的保额,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器”作用。2013年截止11月,我们总赔付超过75.8亿元,让超过126万名客户真切体会到保险的价值。其次,平安在教育、红十字、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方面也有所努力。尤其在教育方面,我们投入很大。
我们在平安以及行业内倡导、推行“执善心”的职业信仰与理念。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心语》中曾提到,“不论平安的现在和将来是多么庞大的企业,我们都要以客为尊,让客户在平安体验到专业、完善的保险服务、与众不同的综合金融服务”。这两年,平安在马董带领下向互联网金融快速靠近,也是期望能借助科技力量服务好客户,把这种服务精神所蕴含的“善意”更好传递给客户。
每个人去践行的这种“小善”,我个人认为比千万或过亿的捐助更显慷慨,它更让人体验到责任真意,慈善真心,应是每个普通人有能力实践并可用心体验的。集腋可以成裘,聚小善可以成大业,社会的正向价值正是由此细微之处慢慢凝成。
记者 :你多次提企业“不作恶”这一经营理念,“不作恶”和“好的社会”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当:“不作恶”其实是Google提出来的。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影响太深,如果人人“以个人为中心”,可以为个人的私利漠视别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中国出现了“毒奶粉”、“毒香肠”事件,就是这样催化出来的,加之“集体沉默”—食品厂生产时所有参与的工人都知道东西有毒,自己不吃自己制造的东西,但是也不站出来说话,成为另一种意义的“沉默的大多数”,结果让这个社会和谐度越来越差。如果企业真正能够恪守“不作恶”底线,那人类离理想中的“好的社会”也就大大地进了一步,我们也会感觉幸福很多,社会也会和谐很多。
记者 :企业“不作恶”的自我约束力从何而来呢?
丁当:一方面当然是法律法规的约束,另一方面,其实更能从根本上实现改变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中国有句老话叫“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讲德行愈厚重,一个人承载的资源才能更多,担当的责任才能宏大,企业也一样,“厚德”的企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事业也更长久。从个人到企业,再到一个国家、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这个。中国那么大一个经济实体,排行世界第二了,如果没有一个足够的德行来承载的话,国家早晚会出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敌视,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克服,这也可能是“文革”余毒。我看过《文明的进程》这本书,人和人之间一开始是非常警惕的,非常敌意的,到最后彼此友善,经过了很漫长的过程。但是到今天,中国跟西方文明非常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在电梯里或别的场合见面很少彼此有善意的问好,都好像有种敌意、防备,是这么一种文化。好像萨特讲的:他人就是地狱。这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记者 :平安的企业文化里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儒家的东西有文化竞争力吗?
丁当:有。我一直很推崇孔子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也把它评为东方文明对世界的非常大的贡献,把这句话列为人类生活的道德准则。如果整个社会拿这个准则来行事,会和谐得多。这是我非常喜欢,讲了无数次的一个理念,听起来简单,很难做到。
记者 :马云说商人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尊重,你同意吗?
丁当:中国那么多年来的传统都是官本位,和官员比较起来,肯定是这样。如果像美国,一个公司的CEO一下可以被任命为财政部长,那就不一样了。中国那么多年来一直是轻商的,中央集权轻商,中国经济一直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为什么那么快,我觉得就是中央集权加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把经济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并没有改变官本位绝对的权威。
记者 :请评价一下“幕天讲坛”公益活动。
丁当:最好的慈善和公益活动,要和企业本身的企业经营文化结合,把慈善当成营销模式背离了慈善的本意。我常常见到一些企业,一方面在进行着慈善捐赠,另一方面又被曝光生产了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公益到底意义何在?“慈善文化”固然要求我们在公益方面有所作为,但其首要是履行好本职,要在企业经营的根本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服务,这样企业的德行更厚,承载的物才能更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