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门严谨的集体协调艺术,它对音量、音准和音色三方面有着特性与共性的要求,以求达到合唱的协调统一,如果三者关系处理不当,合唱将会出现嘈杂难听的声音。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合唱教学中,应以声音的均衡与和谐统一为练习目标,以追求完善的合唱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合唱 中职 协调 统一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群体艺术,它作为一个群体合作的歌唱活动,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互相配合、烘托地进行演唱,它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合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的声乐技巧,声乐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最完善的表现。
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歌唱教学中,合唱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学生和声感的培养、音乐表现手段的发展、音乐知识的拓宽和互相配合协作习惯的形成等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合唱声音的和谐统一,是合唱训练中最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职学校,校园里的合唱教学面临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在中小学时音乐科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音准概念都没有,要他们唱好一首歌曲,特别是合唱歌曲,在音准与和谐两方面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进行合唱的协调训练,如何使学生通过歌声来表现合唱音乐的魅力,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合唱艺术的训练,主要是合唱的协调训练。合唱的协调是指在合唱中对合唱音量、合唱音准和合唱音色三方面关系的处理。
一、合唱应在各声部的音量中求得均衡
合唱的总体音量是由各声部音量汇合而成,而各声部的音量在合唱中不应是简单的音量混合,而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调控。将各声部的歌唱音量编排成错落有致、相互协调的合唱总体音量。这种合唱各声部之间的音量协调关系即称为合唱的均衡。
由于合唱中各声部所处的地位与功能不同,各声部的处理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主旋律声部的主导地位。主旋律声部处于合唱各声部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合唱作品的核心声部,故在处理合唱音量关系时,主旋律音量需要适当突出。同时,它又与其他各声部音量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如果过分突出主旋律声部音量,将其放在合唱音量的绝对中心位置,势必会淹没其他声部的音量,使歌曲总体和声音响显得单薄空洞,进而影响合唱和声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础训练,通过听琴声进行音程对比、听示范演唱、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多声部配合的实际音响效果,尤其要学生注意聆听低音声部,平时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音程的听音训练,从单音开始逐步进入到旋律音程,再到和声音程;先由单声部齐唱开始,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逐步进行轮唱和简单的二声部配合,也可以是教师弹或唱一个声部,引导学生唱另一声部,练习中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音量,要求学生刚开始时不要完全放开喉咙来唱,而是要将音量放小,以能听到另一个声部为准,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同时倾听歌唱时的整体感觉,体会声部间相互配合的效果。在进行分声部训练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合唱音量调控能力的练习,加强从弱音到强音之间各种音量的保持、变化对比和衔接过渡。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逐渐克服只能齐唱的习惯,锻炼声部独立和相互配合的能力,防止越唱越响,以至出现“赛歌”“喊歌”的不良现象,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各声部的声音相协调,以求得声部间的均衡。
二、合唱应在准确与适度中营造和谐
准确是指音高、节奏的准确。适度是指速度、力度以及各种表情变化的适度。
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作为演唱者,应严格按照曲谱上音符和记号,准确无误地歌唱,因为少许误差都会将原本的曲调弄得面目全非,而缺乏音乐系统学习的中职学生音唱不准、节奏不稳的现象更是突显,因此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尤显出其必要性了。
1. 掌握合唱音准的唯一准则就是要达到合唱的和谐。在音准教学中,可先从范唱导入,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后,再从单音开始练习旋律并单音伴奏,熟练后到只伴奏乐句的首音,再到无伴奏合唱,这样逐步脱离伴奏,对于集体演唱时独立掌握音准有很好的帮助。其次,可多进行音阶模唱、音程模唱等练习,教师先在琴上弹出各调音阶或旋律音程,要求学生细心听出各音音高,再以“la”音按音高进行模唱,特别是音程的模唱,通过多次的练习,待学生心里形成各音程的音高概念模式时,教师再弹奏根音或冠音,要求学生按指定音程模唱另一个音,通过如此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音的高低、音的和谐有个总体认识,才得以把握音准,为合唱训练打下基础。再次,可用母音代替唱名练唱,如在唱旋律音程时用“la” “lu” “wu”等音代替唱名,这样可突出听觉集中的优点,减少唱名变化的困难而把音唱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视唱练习,视唱曲目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较为简单易唱的二度、三度级进、跳进旋律歌曲开始,慢慢过渡到跳跃跨度较大的六、七度跳进的旋律歌曲,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从中感受各旋律音程的距离和高度,从而把握各音的音高概念,掌握音准。
2. 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中声音和谐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决定音乐风格的作用,是音乐作品速度的直接体现。在音乐歌唱中节奏与音准两者紧密相连,都是不可或缺的两方面。歌唱中,每一位歌唱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速度和节拍,只有“心拍”一致,才能实现节奏的统一,若有一个人节奏不齐就会破坏合唱艺术的完美。
由于学生起点低、底子薄,在节奏训练时可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具有一定特点的節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接触节奏,如从手表秒针“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行走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从救护车“滴~杜~滴~杜”的鸣笛声中让学生感受八分音符的节奏;从啦啦拉队“加—油/加—油”的呐喊声中感受四分音符的节奏等等;训练时要先从简单单一的、可以均等划分的基本节奏开始,如全音符、二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开始,进而到附点音符节奏,再到较为复杂的变化节奏,这样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更好地掌握各不同时值音符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1)基本节奏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组合,要求打拍时速度一致、准确均匀。如:4/4
(2)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准确的三比一的时值关系。如: 2/4
(3)切分音节奏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正确掌握节奏的特殊划分。如:2/4
除此外,还可以进行变化节奏训练及两声部交错节奏训练等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如:3/4
练习中,教师应该因人制宜,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条件自行编配其他节奏练习,从起点开始逐步深化学习,以提高合唱队伍的综合水平。
听众常常从一个合唱队音高概念的准确、节奏整齐的进与结束和演译歌曲的表现力来衡量这个合唱队队员的音乐素质如何。因此,有经验的合唱队员深深懂得唱好音准,把握好节奏与歌曲表现力的重要性。
三、合唱应在音色的平衡中达到声音的共性
在合唱队里什么是好声音?不是唯有音量大、音色明亮就是好的,而主要是看歌唱者的声音是否个性太强,能否与别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在合唱里对和谐融洽的集体声音是否起破坏作用,所以,对合唱队员的声音训练不同于独唱者,它不像独唱要求歌者音色的独特性,相反,它追求和强调的却是声音的共性。“合唱音色”是由各声部的不同音色综合形成。虽然歌唱者本身的自然音色总是因人而异,但在合唱时,每位合唱队员的歌唱音色必须首先服从其所在声部的音色特征,而不能各行其是。一个好的合唱队,它的每一个声部和谐就犹如一个人一般,几个声部浑然一体。它要求合唱队员在歌唱中必须收起自己特有的音色,依靠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统一的发声状态,才能使声音和谐统一。
合唱艺术寻求共性的主要手段靠的是共鸣位置,只有解决好各部位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的共性。训练中应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歌唱姿态,口腔内部做到“上提下放”,就是要求将上腭提起,下腭、舌根自然放松下送,以打哈欠的状态、口里含着半口水的感觉打开喉咙进行发声练习。发声时要注意气息的正确运用,歌唱艺术就是气息运用的艺术,依靠的是气息的支撑以达到声音位置的支持,因此,可通过“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气息练习,既要“气沉丹田”,又要注意歌唱中气息运用的灵动性。而在声音的统一上,咬字吐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练唱中出现咬字吐字不清、咬字吐字断断续续或生硬的毛病,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平时重乡音轻母语,歌唱时口腔动作不正确使嘴巴张合不灵活而导致的,在合唱训练中纠正此毛病的有效方法是练念白、练唇舌、练字音,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模仿摸索,必能做到歌唱要求中的字正腔圆,使学生逐渐达成歌唱方法的一致。
总之,合唱是一门严谨的集体协调艺术,对音量、音准和音色三方面有着特性与共性的要求,要在相互倾听、倾诉的情况下达到和谐,在相互融合中求得共性,唱声又唱情,这样才能有统一的音色、层次分明的和声,才会有均衡、和谐、柔美、悦耳的合唱效果,产生和谐美,合唱也才会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魅力。
【参考文献】
[1]曹理. 音樂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韩德森. 合唱指挥教程[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秋里. 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合唱 中职 协调 统一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群体艺术,它作为一个群体合作的歌唱活动,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互相配合、烘托地进行演唱,它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合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的声乐技巧,声乐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最完善的表现。
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歌唱教学中,合唱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学生和声感的培养、音乐表现手段的发展、音乐知识的拓宽和互相配合协作习惯的形成等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合唱声音的和谐统一,是合唱训练中最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职学校,校园里的合唱教学面临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在中小学时音乐科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音准概念都没有,要他们唱好一首歌曲,特别是合唱歌曲,在音准与和谐两方面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进行合唱的协调训练,如何使学生通过歌声来表现合唱音乐的魅力,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合唱艺术的训练,主要是合唱的协调训练。合唱的协调是指在合唱中对合唱音量、合唱音准和合唱音色三方面关系的处理。
一、合唱应在各声部的音量中求得均衡
合唱的总体音量是由各声部音量汇合而成,而各声部的音量在合唱中不应是简单的音量混合,而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调控。将各声部的歌唱音量编排成错落有致、相互协调的合唱总体音量。这种合唱各声部之间的音量协调关系即称为合唱的均衡。
由于合唱中各声部所处的地位与功能不同,各声部的处理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主旋律声部的主导地位。主旋律声部处于合唱各声部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合唱作品的核心声部,故在处理合唱音量关系时,主旋律音量需要适当突出。同时,它又与其他各声部音量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如果过分突出主旋律声部音量,将其放在合唱音量的绝对中心位置,势必会淹没其他声部的音量,使歌曲总体和声音响显得单薄空洞,进而影响合唱和声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础训练,通过听琴声进行音程对比、听示范演唱、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多声部配合的实际音响效果,尤其要学生注意聆听低音声部,平时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音程的听音训练,从单音开始逐步进入到旋律音程,再到和声音程;先由单声部齐唱开始,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逐步进行轮唱和简单的二声部配合,也可以是教师弹或唱一个声部,引导学生唱另一声部,练习中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音量,要求学生刚开始时不要完全放开喉咙来唱,而是要将音量放小,以能听到另一个声部为准,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同时倾听歌唱时的整体感觉,体会声部间相互配合的效果。在进行分声部训练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合唱音量调控能力的练习,加强从弱音到强音之间各种音量的保持、变化对比和衔接过渡。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逐渐克服只能齐唱的习惯,锻炼声部独立和相互配合的能力,防止越唱越响,以至出现“赛歌”“喊歌”的不良现象,努力使自己的声音与各声部的声音相协调,以求得声部间的均衡。
二、合唱应在准确与适度中营造和谐
准确是指音高、节奏的准确。适度是指速度、力度以及各种表情变化的适度。
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作为演唱者,应严格按照曲谱上音符和记号,准确无误地歌唱,因为少许误差都会将原本的曲调弄得面目全非,而缺乏音乐系统学习的中职学生音唱不准、节奏不稳的现象更是突显,因此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尤显出其必要性了。
1. 掌握合唱音准的唯一准则就是要达到合唱的和谐。在音准教学中,可先从范唱导入,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后,再从单音开始练习旋律并单音伴奏,熟练后到只伴奏乐句的首音,再到无伴奏合唱,这样逐步脱离伴奏,对于集体演唱时独立掌握音准有很好的帮助。其次,可多进行音阶模唱、音程模唱等练习,教师先在琴上弹出各调音阶或旋律音程,要求学生细心听出各音音高,再以“la”音按音高进行模唱,特别是音程的模唱,通过多次的练习,待学生心里形成各音程的音高概念模式时,教师再弹奏根音或冠音,要求学生按指定音程模唱另一个音,通过如此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音的高低、音的和谐有个总体认识,才得以把握音准,为合唱训练打下基础。再次,可用母音代替唱名练唱,如在唱旋律音程时用“la” “lu” “wu”等音代替唱名,这样可突出听觉集中的优点,减少唱名变化的困难而把音唱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视唱练习,视唱曲目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从较为简单易唱的二度、三度级进、跳进旋律歌曲开始,慢慢过渡到跳跃跨度较大的六、七度跳进的旋律歌曲,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从中感受各旋律音程的距离和高度,从而把握各音的音高概念,掌握音准。
2. 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中声音和谐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决定音乐风格的作用,是音乐作品速度的直接体现。在音乐歌唱中节奏与音准两者紧密相连,都是不可或缺的两方面。歌唱中,每一位歌唱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速度和节拍,只有“心拍”一致,才能实现节奏的统一,若有一个人节奏不齐就会破坏合唱艺术的完美。
由于学生起点低、底子薄,在节奏训练时可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具有一定特点的節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接触节奏,如从手表秒针“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行走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从救护车“滴~杜~滴~杜”的鸣笛声中让学生感受八分音符的节奏;从啦啦拉队“加—油/加—油”的呐喊声中感受四分音符的节奏等等;训练时要先从简单单一的、可以均等划分的基本节奏开始,如全音符、二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开始,进而到附点音符节奏,再到较为复杂的变化节奏,这样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更好地掌握各不同时值音符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1)基本节奏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组合,要求打拍时速度一致、准确均匀。如:4/4
(2)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准确的三比一的时值关系。如: 2/4
(3)切分音节奏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正确掌握节奏的特殊划分。如:2/4
除此外,还可以进行变化节奏训练及两声部交错节奏训练等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如:3/4
练习中,教师应该因人制宜,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条件自行编配其他节奏练习,从起点开始逐步深化学习,以提高合唱队伍的综合水平。
听众常常从一个合唱队音高概念的准确、节奏整齐的进与结束和演译歌曲的表现力来衡量这个合唱队队员的音乐素质如何。因此,有经验的合唱队员深深懂得唱好音准,把握好节奏与歌曲表现力的重要性。
三、合唱应在音色的平衡中达到声音的共性
在合唱队里什么是好声音?不是唯有音量大、音色明亮就是好的,而主要是看歌唱者的声音是否个性太强,能否与别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在合唱里对和谐融洽的集体声音是否起破坏作用,所以,对合唱队员的声音训练不同于独唱者,它不像独唱要求歌者音色的独特性,相反,它追求和强调的却是声音的共性。“合唱音色”是由各声部的不同音色综合形成。虽然歌唱者本身的自然音色总是因人而异,但在合唱时,每位合唱队员的歌唱音色必须首先服从其所在声部的音色特征,而不能各行其是。一个好的合唱队,它的每一个声部和谐就犹如一个人一般,几个声部浑然一体。它要求合唱队员在歌唱中必须收起自己特有的音色,依靠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统一的发声状态,才能使声音和谐统一。
合唱艺术寻求共性的主要手段靠的是共鸣位置,只有解决好各部位的共鸣位置,才能取得合唱的共性。训练中应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歌唱姿态,口腔内部做到“上提下放”,就是要求将上腭提起,下腭、舌根自然放松下送,以打哈欠的状态、口里含着半口水的感觉打开喉咙进行发声练习。发声时要注意气息的正确运用,歌唱艺术就是气息运用的艺术,依靠的是气息的支撑以达到声音位置的支持,因此,可通过“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气息练习,既要“气沉丹田”,又要注意歌唱中气息运用的灵动性。而在声音的统一上,咬字吐字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练唱中出现咬字吐字不清、咬字吐字断断续续或生硬的毛病,这些都是因为学生平时重乡音轻母语,歌唱时口腔动作不正确使嘴巴张合不灵活而导致的,在合唱训练中纠正此毛病的有效方法是练念白、练唇舌、练字音,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模仿摸索,必能做到歌唱要求中的字正腔圆,使学生逐渐达成歌唱方法的一致。
总之,合唱是一门严谨的集体协调艺术,对音量、音准和音色三方面有着特性与共性的要求,要在相互倾听、倾诉的情况下达到和谐,在相互融合中求得共性,唱声又唱情,这样才能有统一的音色、层次分明的和声,才会有均衡、和谐、柔美、悦耳的合唱效果,产生和谐美,合唱也才会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魅力。
【参考文献】
[1]曹理. 音樂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韩德森. 合唱指挥教程[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秋里. 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