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南昌工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针对获得感的动态变化提出了三个假设,并设计了三个心理实验,分别为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心理实验、抢红包获得感心理实验、高考获得感心理实验,通过这三个心理实验证明了这三个假设,并得出了获得感的三种主要变化趋势,以期更加了解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动态模式。
【关键词】获得感;少數民族大学生;假设;动态研究
【基金项目】2016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6YB171。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征程中,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后,对获得感的研究方兴未艾。获得感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认同理论、临界点理论、边际效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它的基本模型为:具象抽象获得→神经元感受器→大脑信息加工→心理转化机制→产生获得感。
概括来说,获得感是一个以内外部刺激为前提,以认知神经学为生物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物质基础,以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为心理内部运行机制,以教育心理学为引导转化工具,以边际效应、对比效应理论为动态变化依据,以认知认同理论为内省依据的认知行为过程。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作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成立于2003年。十多年来,为部属、省属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因此,本文实验的对象选自南昌工学院的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有代表性的。
二、获得感动态研究的假设及证明
(一)获得感动态研究假设
假设1: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即获得感等于实际累积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正比例函数公式表示:获得感(y)=kx(临界点前)(k为不等于0的常数,x的次数为1),图形为“/”。
假设2: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在达到临界点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获得感(y)=-ax2(a为不等于0的常数,且a<0),图形为“∩”。
假设3:获得感在初始即达到临界点,此时获得感最高。此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反比例函数表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获得感(y)=k/x(k为不等于0的常数,x≠0),图形为“\”。
(二)获得感动态研究假设的证明
1.心理实验一: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观察法、对照法和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实验分为二组,第一组教10个新单词,第二组教20个新单词。两个组均采用讲授法教学。测试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听课率和学习注意力接近100%,大多数学生10个单词全部吸收。而第二组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听课率在讲到第15个单词左右开始逐渐下降,学生报告平均吸收单词13个。本实验证明了假设1,即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在未到达临界点之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
2.心理实验二:抢红包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并用量表记录下来。测量工具为李克特7级记分量表,从1到7代表1-7分,表示获得感从非常弱到非常强。调查工具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软件。
实验日期为2017年5月4日至5日,实验对象为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样本容量为46,测试内容为12个量表问题。主要问题为:“当你在网上抢到你有生以来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在一次连续的网上抢红包过程中,当你抢到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当你抢到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如表1。
结果分析:在未抢到红包时获得感为零。当抢到生平第1个红包时获得感最强,为6.72。当抢到第5个红包时,获得感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此时,数值达到了一个次高点6.57。此后,随着红包的增加,获得感反而逐渐下降,到了第N个红包时,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下降,即获得感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2。
3.心理实验三:高考获得感。
实验设计与调查工具:同心理实验二。
实验日期:2017.5.4-5.5
实验对象: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
样本容量:71人。
测试内容:由7个量表问题组成。
第1题:当你高考成功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时间约为2016.7),你的获得感。
第2题:一个月后(时间约为2016.8),你的获得感。
第3题:入学时(时间约为2016.9),你的获得感。
第4题:入学后三个月(时间约为2016.12),你的获得感。
第5题:入学后六个月后(时间约为2017.3),你的获得感。
第6题:入学后七个月(时间约为2017.4),你的获得感。
第7题:现在时刻(时间为2017.5),你的获得感。
测试的主要问题为:“当你高考成功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你的获得感;一个月后你的获得感;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七个月后、当前时刻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见表2。
结果分析:在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刹那,获得感最强,即一开始便达到了最高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感有明显逐渐走低的趋势,即获得感从一开始最高到逐渐降低。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3。
三、获得感的动态研究
由以上实验可以了解到获得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心理过程。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弱到强;第二种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第三种是由强到弱。并且发现获得感与时间关系最为紧密,其次可以通过个体和人为来加以调节转化。
(一)时间与获得感
影响获得感强弱的主要因素是时间,获得感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三种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记忆一样,刚产生的获得感最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化,但可以通过刺激来逐步加强。
(二)获得感的测量及临界点的界定
获得感是一个集合概念,由若干个典型维度组成。各个获得感典型维度之和便构成了整体获得感。通过心理量表、观察实验、自我报告等方法测量各个典型获得感维度,便可得到整体获得感。
获得感是一种建立在获得知觉基础上的情感,具有累积效应。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获得感与累积成正比,其图形为正比例函数图像。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达到峰值,就是临界点。之后,由于边际递减效应,获得感产生钝化现象,累积效果逐渐降低,直至为零,其图形为一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获得感产生的瞬间便达到了临界点(峰值),此刻获得感最强,之后逐渐弱化,其图形为反比例函数图像。
(三)获得感的升华与转化
获得感经过内外调节可以升华或者逆向转化为两种模式。
1.获得感的升华:获得感→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
2.获得感的逆向转化:获得感→挫折感→失败感→失落感。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获得感的动态研究,发现获得感与时间关系最为紧密,其次获得感可以通过个体内和外在因素来调节和转化,达到升华为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理想状态,也可能逆向转化为失败感和失落感。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升华获得感,使受教育者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亚东.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探析[J].教育界,2017(24):36-39,140.
[2]刘继青.基于“获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01):1-8.
[3]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18-28.
【关键词】获得感;少數民族大学生;假设;动态研究
【基金项目】2016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6YB171。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征程中,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后,对获得感的研究方兴未艾。获得感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认同理论、临界点理论、边际效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它的基本模型为:具象抽象获得→神经元感受器→大脑信息加工→心理转化机制→产生获得感。
概括来说,获得感是一个以内外部刺激为前提,以认知神经学为生物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物质基础,以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为心理内部运行机制,以教育心理学为引导转化工具,以边际效应、对比效应理论为动态变化依据,以认知认同理论为内省依据的认知行为过程。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作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成立于2003年。十多年来,为部属、省属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因此,本文实验的对象选自南昌工学院的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有代表性的。
二、获得感动态研究的假设及证明
(一)获得感动态研究假设
假设1: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即获得感等于实际累积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正比例函数公式表示:获得感(y)=kx(临界点前)(k为不等于0的常数,x的次数为1),图形为“/”。
假设2:获得感在未达到临界点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在达到临界点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获得感(y)=-ax2(a为不等于0的常数,且a<0),图形为“∩”。
假设3:获得感在初始即达到临界点,此时获得感最高。此后,如继续增加获得,获得感反而减少,与实际获得成反比,即获得感小于实际获得。该假设可用一个反比例函数表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获得感(y)=k/x(k为不等于0的常数,x≠0),图形为“\”。
(二)获得感动态研究假设的证明
1.心理实验一: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观察法、对照法和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实验分为二组,第一组教10个新单词,第二组教20个新单词。两个组均采用讲授法教学。测试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听课率和学习注意力接近100%,大多数学生10个单词全部吸收。而第二组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听课率在讲到第15个单词左右开始逐渐下降,学生报告平均吸收单词13个。本实验证明了假设1,即学习英语单词获得感在未到达临界点之前与实际获得成正比。
2.心理实验二:抢红包获得感。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认知心理学口头报告法,并用量表记录下来。测量工具为李克特7级记分量表,从1到7代表1-7分,表示获得感从非常弱到非常强。调查工具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软件。
实验日期为2017年5月4日至5日,实验对象为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样本容量为46,测试内容为12个量表问题。主要问题为:“当你在网上抢到你有生以来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在一次连续的网上抢红包过程中,当你抢到第一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当你抢到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红包时,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如表1。
结果分析:在未抢到红包时获得感为零。当抢到生平第1个红包时获得感最强,为6.72。当抢到第5个红包时,获得感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此时,数值达到了一个次高点6.57。此后,随着红包的增加,获得感反而逐渐下降,到了第N个红包时,获得感呈现明显的下降,即获得感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2。
3.心理实验三:高考获得感。
实验设计与调查工具:同心理实验二。
实验日期:2017.5.4-5.5
实验对象: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16级少数民族预科生。
样本容量:71人。
测试内容:由7个量表问题组成。
第1题:当你高考成功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时间约为2016.7),你的获得感。
第2题:一个月后(时间约为2016.8),你的获得感。
第3题:入学时(时间约为2016.9),你的获得感。
第4题:入学后三个月(时间约为2016.12),你的获得感。
第5题:入学后六个月后(时间约为2017.3),你的获得感。
第6题:入学后七个月(时间约为2017.4),你的获得感。
第7题:现在时刻(时间为2017.5),你的获得感。
测试的主要问题为:“当你高考成功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你的获得感;一个月后你的获得感;两个月后、三个月后、六个月后、七个月后、当前时刻你的获得感。”测试结果见表2。
结果分析:在得知被大学录取的那一刹那,获得感最强,即一开始便达到了最高峰。此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感有明显逐渐走低的趋势,即获得感从一开始最高到逐渐降低。实验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证明了获得感假设3。
三、获得感的动态研究
由以上实验可以了解到获得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心理过程。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弱到强;第二种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第三种是由强到弱。并且发现获得感与时间关系最为紧密,其次可以通过个体和人为来加以调节转化。
(一)时间与获得感
影响获得感强弱的主要因素是时间,获得感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三种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记忆一样,刚产生的获得感最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化,但可以通过刺激来逐步加强。
(二)获得感的测量及临界点的界定
获得感是一个集合概念,由若干个典型维度组成。各个获得感典型维度之和便构成了整体获得感。通过心理量表、观察实验、自我报告等方法测量各个典型获得感维度,便可得到整体获得感。
获得感是一种建立在获得知觉基础上的情感,具有累积效应。在到达临界点之前,获得感与累积成正比,其图形为正比例函数图像。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达到峰值,就是临界点。之后,由于边际递减效应,获得感产生钝化现象,累积效果逐渐降低,直至为零,其图形为一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获得感产生的瞬间便达到了临界点(峰值),此刻获得感最强,之后逐渐弱化,其图形为反比例函数图像。
(三)获得感的升华与转化
获得感经过内外调节可以升华或者逆向转化为两种模式。
1.获得感的升华:获得感→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
2.获得感的逆向转化:获得感→挫折感→失败感→失落感。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获得感的动态研究,发现获得感与时间关系最为紧密,其次获得感可以通过个体内和外在因素来调节和转化,达到升华为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理想状态,也可能逆向转化为失败感和失落感。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升华获得感,使受教育者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亚东.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探析[J].教育界,2017(24):36-39,140.
[2]刘继青.基于“获得感”思想的教育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7(01):1-8.
[3]曹现强.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