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梯田人生
唐朝初期,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倾尽全族心力来挖筑梯田,梯田文化即是哈尼族的灵魂。一个哈尼人如何把他的一生与梯田缠绕在一起,通过他们的民俗“命名礼”就可以看出来:哈尼^出生时,家人要举行庆祝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抓黄鳝的动作,新生儿经过这一仪式,才有资格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哈尼入出生后将一生投放在梯田里,去世后仍然埋在梯田旁边的山坡上,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守望着梯田。哈尼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万壑都开垦成片片梯田。
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他们先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耕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在山坡垦荒,若是挖到巨大岩石,他们会堆上干柴焚烧石块,然后用竹简背来凉水淋上,让巨石崩坏后搬走。此景在哈尼古歌中传唱为“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
“水木刻”是各村寨梯田用水分配体系。根据各家需求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地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相对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设有牲畜便池。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便池中放水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耙搅动发黑的糊状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
哀劳山系岭高谷深,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处开垦大田,坡陡的地方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出簸箕大一块田。有时一座山坡竟有三千级梯田!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到元阳观览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 “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日月的梳妆镜
梯田蓄上水,就成了千万个镜面。它们倒映着日升月落,风起云涌。所以在冬春之交,梯田蓄水预备插秧的时候,是梯田最佳的观赏季节。从昆明驾车到个日,窗外春色无边,我们常为一株桃树、一片油菜花停车观景或拍照,磨磨蹭蹭,到元阳县城已是下午两点。因为是周末,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街口一株高大的梨树开满白花,路人说,这里是雨沙,离新街还有30公里。过去,元阳县城设在新街,由于地处山岭,没有开发拓展的空间,现在把行政中心迁到了开淘的南沙。
在此之后全是盘山路,急弯不断,路边峡谷里陆续出现一些梯田,田埂上一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牵着水牛。车子很快进入老城,我们决定先去著名的老虎嘴看日落,再回老城过夜。老虎嘴是游客习惯的叫法,当地称“勐品”,由于观景点在东梯田在西,因此这里是游客公认观日落的好去处。第一次到老虎嘴观梯田的人都会被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慑:在可容纳个中型村落的巨大坝子里,密布着层层梯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由于老虎嘴落差非常大,看到的景象呈现出航拍效果,但观景台距离坝底太远,几乎无法徒步走下去近观。 行人驻足观景台,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日落偏西,消失在山后。旁边的一位摄影者说,老虎嘴太阳落山后,马上赶到坝达,还能看到日落。我们尾随而至, 路上果然看到太阳还在地平线之上。老虎嘴是山景,日落得较早,找到开阔地的确可以再观次日落。
一行人像夸父一样紧追落日,很快来到坝达。与老虎嘴不同,这里的梯田近在咫尺,我们可以站在田埂上观景。而此时太阳离地平线还有一大截,我们看着落日的倒影沿着一级级梯田远去,最终消失在林间。
云深不知处
大部分的游客都会选择在新街过夜,但骨灰级的摄影师喜欢在20公里外的胜村过夜,一早赶往多依树观日出就只需走5公里。我们错过了预订住宿的时间,索性就在新街过夜。算到明早有25公里山路要赶,把闹钟定在了凌晨五点。
凌晨的新街,大雾弥漫,可见度不足5米。凭遥控器找到车子,缓缓驶上出城的公路,双眼紧紧盯着路两边的白线,这是唯能看到的参照物。不时有 只黑狗快速跑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驶出新街,往山顶走出四五公里,浓雾转淡,才敢提速赶路。
这么早就上路,应该头个占领观景点了吧々开到山路的尽头,居然已经停着大小几十辆车,路旁数百人默默守望东方,各种款式的三脚架早已架好,山坡上大片独眼镜头各自静待主人按下快门。一些当地孩子端着煮鸡蛋与烧洋芋,四处兜售。
天色渐渐明朗,已经能看清多依树周遭的状况这里仍是一片密布着梯田的坝子,只是没有老虎嘴那样的落差,不必用超广角镜头就能把日出与梯田中的倒影一并收入相片。梯田的边界与树林交错延伸,坝底积了厚厚的云雾,只看到几株大树露出顶部。远处山峦上放出朝阳的光辉,昭示众人翘首企盼的日出即将上演。同行的老王是职业摄影师,懂得分辨摄影器材,此时他正环顾四周同行的设备,连声感慨 “哈苏H3D,二十多万一台!禄莱!徕卡宽幅!配了鱼眼镜头的。”老王捅捅我:“看那台林哈夫!”我回头一看,一部小彩电大小的大画幅相机架在一个铁质云台上,折叠皮腔宛如手风琴卧放着,相机的主人一举一动都透着慈爱,看来与这部老机器相伴也有些年头了。老王说:“你信不信?这个山坡上的摄影器材总价值上千万!”
静默的人群哗然躁动,太阳露出一丝边缘,整个山谷立即洋溢着金色光辉,人们开始忙碌操作设备,少数只为观光的游客掏出卡片机与手机拍照。坝底的云雾似乎感受到了日照的活力,开始翻卷着云浪,一阵风吹过,云雾往西爬上山坡。尽管整个日出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人们仍为大量拍摄设备忙得不可开交,很多摄影师架设了三四台相机,跑来跑去照应。
回新街的路上,村民们迎着晨曦走向各自的梯田,背影消失在山谷云雾中。一条山脊没入云海,山上的树丛与梯田泡在白色的海浪中,像极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路边停了一辆雨燕,一个女孩在田间的台地上铺开垫子,在这大自然的舞台上做起了瑜珈。
唐朝初期,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倾尽全族心力来挖筑梯田,梯田文化即是哈尼族的灵魂。一个哈尼人如何把他的一生与梯田缠绕在一起,通过他们的民俗“命名礼”就可以看出来:哈尼^出生时,家人要举行庆祝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抓黄鳝的动作,新生儿经过这一仪式,才有资格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哈尼入出生后将一生投放在梯田里,去世后仍然埋在梯田旁边的山坡上,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守望着梯田。哈尼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万壑都开垦成片片梯田。
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他们先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耕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在山坡垦荒,若是挖到巨大岩石,他们会堆上干柴焚烧石块,然后用竹简背来凉水淋上,让巨石崩坏后搬走。此景在哈尼古歌中传唱为“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
“水木刻”是各村寨梯田用水分配体系。根据各家需求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地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相对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设有牲畜便池。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便池中放水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耙搅动发黑的糊状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
哀劳山系岭高谷深,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处开垦大田,坡陡的地方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出簸箕大一块田。有时一座山坡竟有三千级梯田!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到元阳观览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 “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日月的梳妆镜
梯田蓄上水,就成了千万个镜面。它们倒映着日升月落,风起云涌。所以在冬春之交,梯田蓄水预备插秧的时候,是梯田最佳的观赏季节。从昆明驾车到个日,窗外春色无边,我们常为一株桃树、一片油菜花停车观景或拍照,磨磨蹭蹭,到元阳县城已是下午两点。因为是周末,城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街口一株高大的梨树开满白花,路人说,这里是雨沙,离新街还有30公里。过去,元阳县城设在新街,由于地处山岭,没有开发拓展的空间,现在把行政中心迁到了开淘的南沙。
在此之后全是盘山路,急弯不断,路边峡谷里陆续出现一些梯田,田埂上一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牵着水牛。车子很快进入老城,我们决定先去著名的老虎嘴看日落,再回老城过夜。老虎嘴是游客习惯的叫法,当地称“勐品”,由于观景点在东梯田在西,因此这里是游客公认观日落的好去处。第一次到老虎嘴观梯田的人都会被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慑:在可容纳个中型村落的巨大坝子里,密布着层层梯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由于老虎嘴落差非常大,看到的景象呈现出航拍效果,但观景台距离坝底太远,几乎无法徒步走下去近观。 行人驻足观景台,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日落偏西,消失在山后。旁边的一位摄影者说,老虎嘴太阳落山后,马上赶到坝达,还能看到日落。我们尾随而至, 路上果然看到太阳还在地平线之上。老虎嘴是山景,日落得较早,找到开阔地的确可以再观次日落。
一行人像夸父一样紧追落日,很快来到坝达。与老虎嘴不同,这里的梯田近在咫尺,我们可以站在田埂上观景。而此时太阳离地平线还有一大截,我们看着落日的倒影沿着一级级梯田远去,最终消失在林间。
云深不知处
大部分的游客都会选择在新街过夜,但骨灰级的摄影师喜欢在20公里外的胜村过夜,一早赶往多依树观日出就只需走5公里。我们错过了预订住宿的时间,索性就在新街过夜。算到明早有25公里山路要赶,把闹钟定在了凌晨五点。
凌晨的新街,大雾弥漫,可见度不足5米。凭遥控器找到车子,缓缓驶上出城的公路,双眼紧紧盯着路两边的白线,这是唯能看到的参照物。不时有 只黑狗快速跑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驶出新街,往山顶走出四五公里,浓雾转淡,才敢提速赶路。
这么早就上路,应该头个占领观景点了吧々开到山路的尽头,居然已经停着大小几十辆车,路旁数百人默默守望东方,各种款式的三脚架早已架好,山坡上大片独眼镜头各自静待主人按下快门。一些当地孩子端着煮鸡蛋与烧洋芋,四处兜售。
天色渐渐明朗,已经能看清多依树周遭的状况这里仍是一片密布着梯田的坝子,只是没有老虎嘴那样的落差,不必用超广角镜头就能把日出与梯田中的倒影一并收入相片。梯田的边界与树林交错延伸,坝底积了厚厚的云雾,只看到几株大树露出顶部。远处山峦上放出朝阳的光辉,昭示众人翘首企盼的日出即将上演。同行的老王是职业摄影师,懂得分辨摄影器材,此时他正环顾四周同行的设备,连声感慨 “哈苏H3D,二十多万一台!禄莱!徕卡宽幅!配了鱼眼镜头的。”老王捅捅我:“看那台林哈夫!”我回头一看,一部小彩电大小的大画幅相机架在一个铁质云台上,折叠皮腔宛如手风琴卧放着,相机的主人一举一动都透着慈爱,看来与这部老机器相伴也有些年头了。老王说:“你信不信?这个山坡上的摄影器材总价值上千万!”
静默的人群哗然躁动,太阳露出一丝边缘,整个山谷立即洋溢着金色光辉,人们开始忙碌操作设备,少数只为观光的游客掏出卡片机与手机拍照。坝底的云雾似乎感受到了日照的活力,开始翻卷着云浪,一阵风吹过,云雾往西爬上山坡。尽管整个日出持续了二十多分钟,人们仍为大量拍摄设备忙得不可开交,很多摄影师架设了三四台相机,跑来跑去照应。
回新街的路上,村民们迎着晨曦走向各自的梯田,背影消失在山谷云雾中。一条山脊没入云海,山上的树丛与梯田泡在白色的海浪中,像极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路边停了一辆雨燕,一个女孩在田间的台地上铺开垫子,在这大自然的舞台上做起了瑜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