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是目前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形势对国有企业是非常巨大的考验。尽管中央企业已经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入。
2008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17.9%,利润下降了34.1%。今年1到4月,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2008年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9%,利润总额下降24%。今年1到4月,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实现利润下降58.1%。今年的情况应该说比去年严重的多,尤其是营业收入的下降是这么多年的第一次,这反映出我们外部市场环境非常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萎缩又通过出口影响国内市场,并从出口产业向上游延伸。这种延伸,使得我们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供过于求的状态造成了过度竞争,造成了价格更大幅度跳水,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开工不足以及赢利大幅下降。
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托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或者说中国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所形成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所对应的需求实际已经不存在了。这种需求是从出口加工产业到它的上游产品再到它更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现在是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的状态。作为一种判断,现在问题的性质,或者说是需求萎缩,或者说是生产能力过剩,而这两件事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情,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就在这里。
存在挑战
面对金融危机,国务院果断地采取了及时措施,做了4万亿元的投资规划启动内需,现在看来各个方面感觉到中国经济有一点企稳的现象。这是好事情,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不过,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消失的需求和启动起来的需求不一定能够匹配。很明显,跟启动内需直接所对应的产业,比如说建材、建筑业的回暖就明显一点,就会大一些,但是出口加工产业基本上没有回调。具体到一个产业,不同层次也不一样。
第二,我们启动内需政策的持久性。毕竟,我们现在启动内需的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首先,我们是靠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启动内需的,而我们同期的财政收入是负增长。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能不能持久地增长,有没有后劲是问题。其次,我们是货币的超常态投放。大家知道现在信贷非常宽松,也知道国务院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的90%已经用出去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如果经济危机是短期的,可能我们顶一下就过去了,如果经济危机是长期的,确实需要研究我们支撑内需或者是启动内需政策的可持续问题。从企业的角度讲,至少从今年的形势看,形势还不容乐观,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思想准备。
这种特殊和严峻的形势,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我们感觉大概有几个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要从管理和创新入手,强化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成本问题对竞争性国有企业来讲,现在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非常尖锐的考验。因为成本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它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它的性质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在经济扩张时期,企业成本的高低是赢利高还是赢利低的问题,是挣钱多还是挣钱少的问题。成本高的企业少挣一点,成本低的企业多挣一点。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尤其是在同质化的市场里面竞争,最后的结果是成本高的出局。这意味着什么?在经济衰退时期,成本的高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前一阶段,我们的企业长期处在扩张的通道里面,所以,我们并不是非常注意成本问题。但是现在,成本问题对于我们来讲就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是有一些先天的难处。我们不能够靠裁员去降成本,我们不能靠不规范的用工去降成本,因为我们对社会承诺是不裁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面临着成本能不能撑得下去的考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我们觉得在当前的情况下,可能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努力。一方面是自主创新。第一,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去降低成本,这是第一个可能的途径。第二个可能的途径,拉高我们产品的技术档次,跟其他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是发挥管理的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把成本降下来。有一些管理可以非常明显地见效,比如说集中采购和资金集中管理。只要一个大企业集团主要资金实现集中管理,财务费就可以下来,只要集中采购,财务成本马上就降了。可见,管理方面的作用很重要。
加强改革
当然,管理的问题从实际上看还有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年了,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不到位不是方法的问题,不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而是企业做不到位,是企业的机制没有比较彻底的改革。我们讲三项制度改革,“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是不到位的。
在三项制度改革当中,干部人事制度是打头阵的,不做这项改革后面几项改革都没有办法起步。这个方面,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决心的问题,是力度的问题。现在的难点在于用工制度,在于现在的人出不去。这个我们得改,在人出不去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 如果我们仅仅说收入能增能降,增上去大家一块儿增上去,降是一块儿降下来,回到平均的起点上,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方向。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能引入竞争机制,第二能够适当地引入市场价位。我们通过升降的过程,能够优化结构,能够优化企业。原先讲三项制度的改革主要的标志是人能进能出,现在我们实际上做不到。这样的前提下,怎么样把握我们的分配机制,怎么样把握我们的竞争机制,都需要我们具体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问题。对相当一部分城市来讲,可能优化和集中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在现阶段,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就特别的重要。第一,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平台,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对分散的国有资产进行企业化的处置,加速退出和集中的过程。第二,通过配套改革的办法能够系统性地解决国有企业的各类负担,以及它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好前一段改革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城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特别需要重视的方向。
(本文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09第五届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编辑|吴杰 [email protected]
2008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17.9%,利润下降了34.1%。今年1到4月,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9.2%,利润下降36%。2008年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9%,利润总额下降24%。今年1到4月,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4%,实现利润下降58.1%。今年的情况应该说比去年严重的多,尤其是营业收入的下降是这么多年的第一次,这反映出我们外部市场环境非常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市场萎缩,国际市场萎缩又通过出口影响国内市场,并从出口产业向上游延伸。这种延伸,使得我们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供过于求的状态造成了过度竞争,造成了价格更大幅度跳水,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开工不足以及赢利大幅下降。
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托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或者说中国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所形成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所对应的需求实际已经不存在了。这种需求是从出口加工产业到它的上游产品再到它更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现在是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的状态。作为一种判断,现在问题的性质,或者说是需求萎缩,或者说是生产能力过剩,而这两件事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情,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就在这里。
存在挑战
面对金融危机,国务院果断地采取了及时措施,做了4万亿元的投资规划启动内需,现在看来各个方面感觉到中国经济有一点企稳的现象。这是好事情,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不过,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消失的需求和启动起来的需求不一定能够匹配。很明显,跟启动内需直接所对应的产业,比如说建材、建筑业的回暖就明显一点,就会大一些,但是出口加工产业基本上没有回调。具体到一个产业,不同层次也不一样。
第二,我们启动内需政策的持久性。毕竟,我们现在启动内需的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首先,我们是靠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启动内需的,而我们同期的财政收入是负增长。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能不能持久地增长,有没有后劲是问题。其次,我们是货币的超常态投放。大家知道现在信贷非常宽松,也知道国务院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的90%已经用出去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如果经济危机是短期的,可能我们顶一下就过去了,如果经济危机是长期的,确实需要研究我们支撑内需或者是启动内需政策的可持续问题。从企业的角度讲,至少从今年的形势看,形势还不容乐观,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思想准备。
这种特殊和严峻的形势,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我们感觉大概有几个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要从管理和创新入手,强化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成本问题对竞争性国有企业来讲,现在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非常尖锐的考验。因为成本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它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它的性质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在经济扩张时期,企业成本的高低是赢利高还是赢利低的问题,是挣钱多还是挣钱少的问题。成本高的企业少挣一点,成本低的企业多挣一点。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尤其是在同质化的市场里面竞争,最后的结果是成本高的出局。这意味着什么?在经济衰退时期,成本的高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前一阶段,我们的企业长期处在扩张的通道里面,所以,我们并不是非常注意成本问题。但是现在,成本问题对于我们来讲就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有企业是有一些先天的难处。我们不能够靠裁员去降成本,我们不能靠不规范的用工去降成本,因为我们对社会承诺是不裁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面临着成本能不能撑得下去的考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我们觉得在当前的情况下,可能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努力。一方面是自主创新。第一,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去降低成本,这是第一个可能的途径。第二个可能的途径,拉高我们产品的技术档次,跟其他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是发挥管理的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把成本降下来。有一些管理可以非常明显地见效,比如说集中采购和资金集中管理。只要一个大企业集团主要资金实现集中管理,财务费就可以下来,只要集中采购,财务成本马上就降了。可见,管理方面的作用很重要。
加强改革
当然,管理的问题从实际上看还有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年了,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不到位不是方法的问题,不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而是企业做不到位,是企业的机制没有比较彻底的改革。我们讲三项制度改革,“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是不到位的。
在三项制度改革当中,干部人事制度是打头阵的,不做这项改革后面几项改革都没有办法起步。这个方面,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决心的问题,是力度的问题。现在的难点在于用工制度,在于现在的人出不去。这个我们得改,在人出不去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引入竞争机制的问题。 如果我们仅仅说收入能增能降,增上去大家一块儿增上去,降是一块儿降下来,回到平均的起点上,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方向。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能引入竞争机制,第二能够适当地引入市场价位。我们通过升降的过程,能够优化结构,能够优化企业。原先讲三项制度的改革主要的标志是人能进能出,现在我们实际上做不到。这样的前提下,怎么样把握我们的分配机制,怎么样把握我们的竞争机制,都需要我们具体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是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问题。对相当一部分城市来讲,可能优化和集中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在现阶段,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就特别的重要。第一,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平台,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对分散的国有资产进行企业化的处置,加速退出和集中的过程。第二,通过配套改革的办法能够系统性地解决国有企业的各类负担,以及它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好前一段改革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城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特别需要重视的方向。
(本文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09第五届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编辑|吴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