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李德美在葡萄酒消费专家论坛上的演讲稿整理,有删节)
推广误区
现在当我们一提起来葡萄酒,都说它是健康的,是时尚的,它是很神圣的、神秘的。这就远离了广大的民众、普通的消费者,葡萄酒不过是一种酒精饮料而已。其被赋予了过于神圣的东西,也阻碍了葡萄酒的大发展。
我们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过于强调舶来的文化,面对中国消费者,你去讲葡萄酒文化的时候,跟他们讲古埃及,又是希腊怎么样,罗马时代怎么样,法国又怎么样,当听众最后精疲力竭的时候,才讲到中国怎么样,那个时候消费者早失去耐心了。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在满腔热情地讲,但是下面好像没有人回应,你讲的内容没有本地元素,我们本地的文化就这么薄弱,不值得我们将其与葡萄酒联姻吗?没有人否认我们拥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足以做一些文章,之所以尚未形成体系,是因为我们太懒了,我们没有去开发。
还有一点,当我们讲到葡萄酒推广的时候,人人都要讲葡萄酒配餐,这也是一个误区,在西餐中葡萄酒始终是要配餐的。但是在中国酒精饮料的消费都是干杯。为什么要忽视这种现状的存在,为什么要改变他这种习惯呢?除非你掏钱给他。如果你想挣他钱,还说让他要听你的,这是一个矛盾。中餐在我们的餐桌上味道已经极其丰富,酸甜苦辣,凉热,在这个餐桌上你已经可以获得丰富、满意的享受了,跟西餐大不一样,酸甜苦辣一块上,怎么配酒?非要改变中国几千年的饮食习惯来搞一个酒会餐,强迫消费者改变习惯接受它?
这或许也是阻碍葡萄酒消费扩大的另一个原因。
葡萄酒市场的推广,需要媒体方面的大力配合,在国外,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希望中国的媒体能发挥这个作用,加快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进口酒与国产酒的博弈
这个话题应该说不止一次有人问过我,我的观点也很明确,那就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绝对数量会越来越大,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其他葡萄酒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类似的规律性。因为随着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产品与品牌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广泛,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既然讲博弈,我们先来看看进口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本土葡萄酒在销售网络渠道等方面有优势,对本地市场的把握和饮食文化更加了解,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本土葡萄酒的发展。但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较短,在产品与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补充和提高的领域还有很多,先不和欧洲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国家相比,与新世界的葡萄酒国家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产品本身也不具有优势。进口葡萄酒在葡萄酒文化和葡萄品种方面内容更加丰富,但很多进口葡萄酒商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不了解,这是进口葡萄酒迅速发展的短板。
现在进口酒商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谁会在未来的几年占据上风?我个人的观点是,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应该有很大的潜力,从地理位置上说,这几个国家都在南半球,在葡萄的收成时间上和中国不同,当年的葡萄酒就能供应中国市场当年的市场需求,加之这几个国家在葡萄酒的口感品质方面都做得符合中国人的需要,葡萄酒的性价比也很高。智利的葡萄酒关税很低,而且会越来越低,未来可能会出现零关税,智利、澳大利亚具有生长葡萄的先天优势,他们的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未来会发展很好。
但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随着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需求的增加,欧洲的传统葡萄酒国家在中国市场上也将有更好的表现。
进口葡萄酒商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运营葡萄酒的公司中还没有特别适合中国模式的。
目前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本地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在生产和销售本地葡萄酒的同时做一些进口葡萄酒销售,这种模式往往在产品的选择上会有一些盲点;还有另外一类型的纯粹外国背景的公司在经营进口葡萄酒,目前他们的销售对象主要还局限在具有经常消费葡萄酒的人,这些人主要包括国外消费者以及在葡萄酒国家生活过的中国人,另外是大中城市的有消费实力和葡萄酒消费习惯的人群,而这些对象数量有限,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受到限制。相对来说,大的进口酒公司,ASC、富隆和桃乐丝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富隆,比较了解和尊重中国本地的饮食文化和思维习惯,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现在,有一批进口酒经销的后起之秀开始出现,他们虽然介入时间不如ASC那么早,但他们有自己的渠道优势,这些企业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品牌、包装和价格,口感表现还没有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而在品牌、包装和价格的掌控上,这些后起的企业因为有操作白酒、国产葡萄酒的经验,加上渠道力非常强,所以他们的发展会很快,当然,他们的专业化程度需要逐步提高。
寄语国产酒
中国葡萄酒要做好自己产品的品质质量,要研究本地消费者的口感倾向,不能去复制别人的东西甚至盲目跟风。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炒概念,借助一些概念进行销售,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但是概念的背后一定要有支撑的内容,如果仅有概念没有内容,很容易被消费者抛弃,目前由于本地酒和进口酒还没有到达短兵相接的状态,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很突出;但是如果有一天,进口葡萄酒与本地葡萄酒需要去爭夺共同的某一个市场,甚至是具体到某一个消费者的时候,那么我们本土葡萄酒的短板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推广误区
现在当我们一提起来葡萄酒,都说它是健康的,是时尚的,它是很神圣的、神秘的。这就远离了广大的民众、普通的消费者,葡萄酒不过是一种酒精饮料而已。其被赋予了过于神圣的东西,也阻碍了葡萄酒的大发展。
我们在宣传葡萄酒文化的时候,过于强调舶来的文化,面对中国消费者,你去讲葡萄酒文化的时候,跟他们讲古埃及,又是希腊怎么样,罗马时代怎么样,法国又怎么样,当听众最后精疲力竭的时候,才讲到中国怎么样,那个时候消费者早失去耐心了。这也是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在满腔热情地讲,但是下面好像没有人回应,你讲的内容没有本地元素,我们本地的文化就这么薄弱,不值得我们将其与葡萄酒联姻吗?没有人否认我们拥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足以做一些文章,之所以尚未形成体系,是因为我们太懒了,我们没有去开发。
还有一点,当我们讲到葡萄酒推广的时候,人人都要讲葡萄酒配餐,这也是一个误区,在西餐中葡萄酒始终是要配餐的。但是在中国酒精饮料的消费都是干杯。为什么要忽视这种现状的存在,为什么要改变他这种习惯呢?除非你掏钱给他。如果你想挣他钱,还说让他要听你的,这是一个矛盾。中餐在我们的餐桌上味道已经极其丰富,酸甜苦辣,凉热,在这个餐桌上你已经可以获得丰富、满意的享受了,跟西餐大不一样,酸甜苦辣一块上,怎么配酒?非要改变中国几千年的饮食习惯来搞一个酒会餐,强迫消费者改变习惯接受它?
这或许也是阻碍葡萄酒消费扩大的另一个原因。
葡萄酒市场的推广,需要媒体方面的大力配合,在国外,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希望中国的媒体能发挥这个作用,加快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进口酒与国产酒的博弈
这个话题应该说不止一次有人问过我,我的观点也很明确,那就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绝对数量会越来越大,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其他葡萄酒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类似的规律性。因为随着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产品与品牌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广泛,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既然讲博弈,我们先来看看进口葡萄酒和中国葡萄酒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本土葡萄酒在销售网络渠道等方面有优势,对本地市场的把握和饮食文化更加了解,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本土葡萄酒的发展。但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较短,在产品与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补充和提高的领域还有很多,先不和欧洲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国家相比,与新世界的葡萄酒国家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产品本身也不具有优势。进口葡萄酒在葡萄酒文化和葡萄品种方面内容更加丰富,但很多进口葡萄酒商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不了解,这是进口葡萄酒迅速发展的短板。
现在进口酒商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谁会在未来的几年占据上风?我个人的观点是,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应该有很大的潜力,从地理位置上说,这几个国家都在南半球,在葡萄的收成时间上和中国不同,当年的葡萄酒就能供应中国市场当年的市场需求,加之这几个国家在葡萄酒的口感品质方面都做得符合中国人的需要,葡萄酒的性价比也很高。智利的葡萄酒关税很低,而且会越来越低,未来可能会出现零关税,智利、澳大利亚具有生长葡萄的先天优势,他们的生产成本低,性价比高,未来会发展很好。
但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随着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需求的增加,欧洲的传统葡萄酒国家在中国市场上也将有更好的表现。
进口葡萄酒商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运营葡萄酒的公司中还没有特别适合中国模式的。
目前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本地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在生产和销售本地葡萄酒的同时做一些进口葡萄酒销售,这种模式往往在产品的选择上会有一些盲点;还有另外一类型的纯粹外国背景的公司在经营进口葡萄酒,目前他们的销售对象主要还局限在具有经常消费葡萄酒的人,这些人主要包括国外消费者以及在葡萄酒国家生活过的中国人,另外是大中城市的有消费实力和葡萄酒消费习惯的人群,而这些对象数量有限,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受到限制。相对来说,大的进口酒公司,ASC、富隆和桃乐丝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富隆,比较了解和尊重中国本地的饮食文化和思维习惯,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现在,有一批进口酒经销的后起之秀开始出现,他们虽然介入时间不如ASC那么早,但他们有自己的渠道优势,这些企业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品牌、包装和价格,口感表现还没有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而在品牌、包装和价格的掌控上,这些后起的企业因为有操作白酒、国产葡萄酒的经验,加上渠道力非常强,所以他们的发展会很快,当然,他们的专业化程度需要逐步提高。
寄语国产酒
中国葡萄酒要做好自己产品的品质质量,要研究本地消费者的口感倾向,不能去复制别人的东西甚至盲目跟风。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炒概念,借助一些概念进行销售,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但是概念的背后一定要有支撑的内容,如果仅有概念没有内容,很容易被消费者抛弃,目前由于本地酒和进口酒还没有到达短兵相接的状态,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很突出;但是如果有一天,进口葡萄酒与本地葡萄酒需要去爭夺共同的某一个市场,甚至是具体到某一个消费者的时候,那么我们本土葡萄酒的短板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