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售价低至599元人民币的荣耀畅玩6,与小米最便宜手机价格处于同一价位;2018年,华为还针对非洲市场发布了售价低至80美元的手机产品;中端手机方面,华为持续丰富Nova和荣耀系列手机产品线……
和华为一样,vivo也开始重视中低端手机市场。2018年初,vivo先是推出了1 798元人民币的Z1,该手机采用了与旗舰手机X21一样的骁龙660处理器、“刘海”全面屏、双摄和面部识别技术等,但售价仅为1 798元人民币。随后,vivo又推出Y83,该机同样采用采用了类似X21的“刘海”全面屏,拥有面部识别技术,引入了AI功能,只是芯片和屏幕规格有所缩减,采用了联发科的P22芯片,屏幕分辨率为720P等,但价格下探到1 500元人民币以下。
随着中低端手机的陆续推出,华为和vivo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市场留给美图等小众手机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穷途末路的小众品牌
小米与美图达成的合作,虽然不是收购,但毫无疑问自主生存的手机厂商又少了一家,美图手机的时代结束了,从此成为一个副品牌。
而留给其他小众品牌的最后日子显然已经屈指可数。
有市场传闻称,锤子陷入资金荒,资金链极度紧张以至于不够支付员工工资,并称锤子实际已开启全公司裁员计划,最终只留下40%的人员,虽然经过罗永浩的“婉转”辟谣,但锤子挣扎在生死线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再来看360手机,据悉360正在解散位于西安的研发团队,而此前360手机在市场上的声音已经越来也小,一线城市也少见有用户使用,几乎成为一个被市场淡忘的品牌。此前与酷派合作纠缠的恩恩怨怨还尚未走远,更让360在手机圈本就不高的品牌影响力几乎消失殆尽。
与前两者相比,魅族手机勉强还能活着,出货量虽然由千万级别跌到了百万级别,但毕竟研发实力还在,一直在渴望通过最新旗舰产品拯救大幅度下滑的颓势。然而内乱之后的魅族元氣大伤,产品推陈出新频率开始下降,未来新旗舰能否拯救魅族于水火也是一个悬念。
即便是一向自我宣传在国外卖得很好的一加手机,由于没有真实数据公布,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前十的排名中从来没有过它的座次,销量只是在百万量级,同样在这个萧瑟的寒冬中活得艰难无比。
种种数据表明,锤子、360、魅族和一加等手机厂商在2018年普遍面临和美图一样的问题,手机业务体量小,无法降低成本去迎合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同时出货量下滑,成本上升,形成恶性循环。不过在2017年和2016年,这些品牌也曾经有过自己的巅峰时期,那么它们可以通过调整产品战略重回巅峰么?
然而,2016年和2017年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一个特殊时期,彼时三星手机逐步淡出市场;乐视手机迅速崛起又迅速消亡;华为强调利润,逐步淡化低端市场的布局,甚至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不惜为此得罪渠道商,余承东表示:“如果非要说(任正非)批评了什么,那就是批评我们盈利能力还是不足,利润增长太慢,太多利润都被渠道商赚走了,我们成了为渠道商打工了。” 魅族、锤子、一加、美图、360、努比亚……,正是在此时抓住市场空档,抢夺了这部分市场份额,此举使一众中小手机厂商赢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不过如前文所述,华为和vivo等厂商在夺取高端市场后,重新布局中低端市场,甚至比中小厂商更进一步—比你大牌的手机还比你便宜,瞬间让小众手机品牌踏上了集体流亡的征程。
以魅族为例,截至发稿前魅族官网售价最低的是799元人民币的魅蓝6T,而华为是599元人民币的荣耀畅玩7,小米是569元人民幣的红米6A,除了铁杆“魅友”,普通消费者将会如何选择呢?答案不言而喻。
无路可退无处可逃
美图“卖身”小米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使人们再次关注中小手机品牌的命运,但也许是最后一次—接下来,市场留给魅族、锤子、一加、美图、360和努比亚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018年的手机市场表明,面对着华为和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对中低端手机市场的进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手机品牌难以招架,同时出货量不断萎缩的它们将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成本问题,最终如美图一样,它们将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卖身”抑或艰难求生。
美图的选择是“卖身”,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抛弃不挣钱的硬件业务,虽然会有些许不舍,就如吴欣鸿,“卖身”后仍旧表示从未想过要放弃美图手机,但总归要走出这一步。
不过魅族、锤子、一加、美图和努比亚们则不同,手机业务是它们的主业甚至是唯一业务,它们能够下此决心么?
对于美图“卖身”小米后的手机市场格局,手机行业的高管们有着清晰的认识,甚至部分中小手机品牌高管已经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失望,比如魅族高级副总裁李楠就在知乎上表示,未来的手机行业会是“大集团 副牌”的战争了,细分市场独立品牌也的确机会不大了。而此前一直不服输,坚持认为金立手机依然还有挽回余地的金立副总裁俞雷,也在不久前办理了离职,远离了负面和债务缠身到已经无可救药的金立手机。
当“放下武器,举起手来”成为了一种沉默的共识,那么小众品牌们的机会还有几分?就像互联网领域中的创业者们心中的答案一样,或许做出一番规模以后卖给BAT阵营中的一家,是目前的环境下最佳的退出方案,那些“独立寒秋”笑看湘江北去的情怀已经成为了一种往事。
业界已经见过了太多资本强行撮合企业进行合并的故事,携程与去哪儿、“滴滴”与快的、美团与大众点评、58同城与赶集……。资本不相信眼泪,不相信情怀,只相信利益。对于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写在最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不我待,失不再来,放眼望去,在排队“卖身”的路上已经排起了长龙,小众手机品牌们的坚持到底还有没有意义,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