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格物致知”思想简论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杨时作为二程弟子,完善并发展了二程的“格物致知”理论,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格物致知”体系。
  关键词 杨时 格物致知 道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91-01
  
  宋明理学从根源上说是道德哲学,它所有的论证与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如何从此岸的自然人到达彼岸的道德人,无疑成为了宋明理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宋史·道学传》中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二程开始了有宋一代“格物致知”理论的发微,对“格物致知”进行了理论构建,作为二程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一方面继承了二程的“格物致知”学说,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他并不拘于二程理论之圉,吸收了其他各家的精华,发展了二程的学说。
  一、理论体系
  在二程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求知,而知为何物、知在何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程认为知为人心所固有的“天德”,格物的目的就是求知于人心之中,程颐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①”程颢说:“人心莫有不知,惟蔽于人欲,则亡于天德。②”以此为基础二程构建了格物致知的前提和理论框架。
  格物、致知在二程处是“格万物——穷万理——致心知”的逻辑关系,杨时继承师说,并将其推向极致。
  第一,杨时对二程的继承。杨时十分重视“格物”,他说:“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然而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治天下国家之道,其原乃在乎物格,推之而已。”这里杨时明确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概念:诚、格物,首先他将诚定义为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对诚的认识在于格物致知,接着他从“八条目”入手提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格,其他的“七目”都是物格之后的推论演化而已。如果将其学说的基点与二程的基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都是将格物放在理论的起点,目的都是穷理致知。他说:“致知必先于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斯知止矣。此其序也。③”杨时“格物、致知”的逻辑路线可以简单描述为“格物——知至——知止——致知”,这与二程的“万物——穷万理——致心知” 相比,只是更为详细的将后者展开论述。在格物之后两者都是穷理,而杨时对二程的穷理进行了分解,分为了知至和知止两个阶段。从这个角度看二程只是提出了理论的框架,杨时对其进行了充实,穷万理只是一种理论构建,而杨时的知至而后知止则是对穷理过程的诠释。
  第二,杨时对二程的发展。二程将格物定义为穷尽事物之理的过程,这里的“物”即指向一切客观存在及一切的主观的人类活动,“物则事也”、“凡遇事皆物也”,“格”的意思是“穷”、“止”,因此二程认为要致心中之知,应当穷尽事物之理,这样才能致心中之知。杨时并没有在穷理上下功夫,而是注重于格自身而求诚。
  杨时看到了格万物的理论缺陷所在,“物固不可胜穷也”、”号物之多至于万,则物盖有不可胜穷者”,人不可能对数以万计的事物一一进行探究和认知。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杨时对气的态度,杨时认为天下万物由气而生,同时杨时认为气的存在只是客观的存在,没有讨论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气化而生的万物同样没有讨论的必要,唯一值得关注的只有人自身。对于这种情况,杨时将格物的对象指向了人自身,提出了“反身而诚”。
  二、方法和目的
  杨时将“格物致知”的定义为穷理求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反身而诚”。杨时提出:“从一己之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有规则可循,而皆以诚意为主”。他认为“诚意“为大学内圣外王的修行之根本,“格物致知”的功夫即是在诚意。他强调“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这样“诚”的落实便成为了杨时格物致知思想的重中之重。
  “诚”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杨时将这个概念引入自己的学说,在原有涵义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完善了二程在理论架构上的缺陷。杨时在论述“诚意”时强调了它的作用就像他所说的“尽其诚心而无伪焉,所谓直也”,诚意的作用就是使“心”直而无伪,这里的“心”是喜怒哀乐性情的展现。直伪的区别在于性情萌发过程中个人意识的参与与否,这样诚意状态的体现直接转换为直伪的鉴别,杨时认为这种鉴别的能力需要自己的体验,而语言、书籍是无法分析与描述的,对于如何体悟,杨时提出了一种方法,即燕园小屋、幽静之所、参悟体会、把握诚意,而这种方法在形式上与佛家坐禅相类,以致被后人视为杨时后落入佛道。明确了诚意的状态,杨时继而提出了体中,并将其作为达到诚意的方法。体中的作用在于在性情尚未萌发之际,即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认识尚未参杂个人意识的纯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执而勿失,便是达到了直,也就是达到了诚意的状态,诚便在此时得以落实。
  杨时的格物致知理论基本框架到此得以建立。虽然从理论源头上看,杨时几乎全盘接受了二程的相关理论,但是可以看出杨时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二程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调和了程颢、程颐之间存在的矛盾,将格物的内探与外求结合,将致知的内源性归结到人的诚意,为后来的朱熹集大成奠定了基础。
  
  注释: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 316页.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4页.
  杨时.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龟山集.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1页.
其他文献
冲突管理实质是对观点差异的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冲突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开放程度.具体实施课堂冲突管理的策略是培养冲突观念,正确引导冲突;转变评价
2005年《公司法》修订中明文规定了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制度并制定了比较严厉的规制措施,本文从自然人投资者的角度,通过对《公司法》这两个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认为其抽空了一
商用大飞机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2006年—2020年)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大飞机项目关乎国家科技实力的质的提升和国家战略地位的根本改善。积极、稳步地推进大飞机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精髓。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能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带给我们的魅力享受,本文做简要叙述。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方法 感受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71-01    临原赏云是一种情调,登山涉水也有别样的情趣。投入草原广阔的怀抱,卸去心灵久积的疲惫,于内心深处做一次忘我的深呼吸,让身心都
随着欧洲各国经济、政治的不断融合,市场对其法律的统一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与市场交易最为紧密的合同法首当其冲。欧盟委员会已着手拟定欧盟内部统一的合同法的范本,但是
自主学习是集学生、教师和技术人员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因而要求学习者具备相关的学习素质,要求教师和技术人员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并为学习者设计有效的学习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是华夏文化的浓缩,更是一种艺术,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呢?关键就是教会学生正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习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
摘 要 国家的基本权利中平等权涵盖国家尊荣权平等,尊荣权的内涵可从权利的客体、内容两个方面以及从横向、纵向角度作出界定。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屡屡参拜曾犯下滔天罪行的法西斯战犯,其行为性质是对受害国国家尊荣权的肆意且恶意的侵犯,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有必要通过国际公约以成文法的形式对国家尊荣权保护提出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及权利救济途径,使国家尊荣权成为实实在在、鲜活生动的权利。  关键词 尊荣权 国
[摘要]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不高,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来改变这个现状,重视以为专业服务为目的的数学教学思路。  [关键词]改变教学方法 培养自主能力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72-01    职业高中的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它内容严谨、抽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