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百万砸六本书,首批画集下印两万册,两个月卖了四万本⋯⋯苏静做到了,零竞争,高利润,这个关于奈良美智的生意,挺赚。
文治图书的苏静常年在招日文翻译,他说,应聘者中文功底要好,要喜欢惊悚推理小说。
不得不说,文治图书在行内的气质也颇具日风,在追求GDP大干大建的亚洲,日本另辟蹊径的文化产业,毫不逊色。
苏静把一本标价183元的画册2个月内卖到了图书畅销榜上的4万册。
这是他老板、擅长把书当鞋卖的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都没想到的事。
前前后后不到2个月,卖出4万册(一年5万册的销量被认为是畅销书的基本定义),这一殊荣多发轫于大众文化土壤——沈浩波擅长啃这块市场。苏静手上的这本2011年7月出版的《奈良美智·横滨手稿Drawing File》属于极其小众的那一类。“这是一个信号”,台湾的出版商开始嗅到气味,他们开始关注大陆的排行了。
只有了解奈良美智的人才懂得它的价值,生于青森县的“治愈系”奈良是日本当下美术界重要的一位。画册虽然只有160页,却惊人的厚,里面插有77幅奈良美智在2005年横滨三年展中展出的作品,沿着裁切线撕下来,可以展开成17寸电脑屏幕大小的画,用画框装裱。原作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蔡康永曾在《艺术里的金钱游戏》一书中反复提起奈良美智的画品投资,2001年的《沉睡公主》(Princess of Snooze)在2007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中以150万美金的价格成交。
苏静的另外一本大卖的杂志书也跟奈良美智有关。《知日》是文治按双月出刊的新读本——向年轻一代介绍日本。豆瓣友邻热情评论这是本既不是书,也不是杂志的怪读物——知日是一个全媒体品牌,有关日本纪录和报道的系列产品,定价35元,第一期销量超过6万册,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同类型杂志书、也堪比一流杂志发行。尽管它仍旧是一本正在奔向畅销路上的小众读物,但豆瓣友邻们却对它的评级很极端,觉得好,盛赞它的另辟蹊径和文化味,因为“太多大陆货,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杂志可读”。觉得差,抨击它的阅读门槛和生硬,谓之“匠气太重”。
但除却文化产业的角度的外衣,它毕竟是一个生意。这个看起来像个高中生的男生其实很清楚,他的杂志和书籍在中国走的是小众市场——虽然并不认同“小众”的分类,因为看印量已经远不是小众了,不过生意赚钱还得看销量和投入,前者取决于长尾够不够肥、竞争者多寡,后者则需要赌一把了。
因为,奈良美智很贵。
在引进他最崇拜的奈良美智的出版权时,苏静也很仔细的算了一笔账。苏静说,文治图书首期投资二百万元预付买下了奈良美智6本书的版权。目前海外版权费普遍尚在个位数,好一点的书引进来也就十几万,二百万在业界绝对是一个炸弹,这是国内引进版权的绝对高点。
“必须要有超级产品”。这是磨铁2008年第一轮风投对赌时苏静总结的教训,当时,磨铁图书沉浸在“即便我们没有超级产品,只要能看住产品平均数的基本面就可以成功”的经营幻想中,结果导致2009年上半年退货率高攀。优酷上的一段视频让苏静认识了“贫得有营养的哥们”袁腾飞,促成了《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系列,这套销量上百万册的超级产品成功拉动磨铁在整个市场上的低迷表现。“别觉得出版行业是玩文化,其实我们是在做产品。”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奈良美智一直没来中国。苏静说。
“喜欢奈良那么多年。肯定想引进他的书。奈良美智本身是一个受认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佳士得拍卖已经达到几百万美金,但出版方面已经不是他的主要收入。我们购入海外版权是几万人民币或者十几万人民币,对国内版权来说已经出手很高,但这个层面的报价无法进入他们的视野。之后我就换了套语言。一方面真金白银提高报价。另外一方面,就是进入艺术圈沟通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想法。其他的就没有难度了,后来在东京面对面的接触,他们很惊讶,反馈说所有中国版权的谈判没有认真进行过。”
“07、08年我做了两年准备,2009年第一次去和图书代理谈,最焦灼的时候,我孤注一掷直接杀到他们的代理小山登美夫画廊去,直接去跟奈良的经纪人面对面,很顺利就谈下了这个项目。重要的谈判还是要当面,邮件和电话对你的对家来说不可能产生存在感。”
如果从一个传统出版人的角度,奈良美智的引进跟其他的书确实不一样,前期会担心奈良美智画册在国内没有销路。苏静的尝试也许在给传统出版行业提个醒:肥尾很肥。
“当时我是逼着公司下印,这么贵的书大概卖3千册就很多了。我当时想,印的越少成本会越高,综合考虑,两万要是卖不掉的话,我也别做了。现在看来已经买卖了4万册了,还加印了几次,大概能卖到十万册,大家都不相信这么小众的画集能卖到这么多,有点畅销书的架势了。”
统计学上把小众的选择叫做长尾(Long tail),区别于大众的可口可乐,小众们或者偏爱加胡椒的咖啡,或者喜欢醋味的伏特加——在正态分布图中,他们是很小的一群,形状更像长长的尾巴,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小众消费者的确存在,而且市场份额增大。
苏静对奈良的判断更感性一些:“我是学美术出身的,我知道和理解他的价值在哪里。他的画最难得的是把大众和小众直接打通了,是不需要解释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能理解画的情绪,放在艺术圈里也觉得不差。有些艺术过于需要一个行家解读,他的画不同,谁都能理解其中的情绪,是可以被大众喜欢的。我们一共签了6本,第一批要做3本,原打算是自传放在第1本,最后这本大画集放前面完全是是因为印制的周期。之后包括自传和画集,大概是在10月份出。”
苏静最后又算了一笔账,一本183元的书,相当于5本定价30块钱的书,10万册就相当于买了50万册⋯⋯那几本的定价会比较低,小画集和自传也更符合大家的阅读习惯,单纯的销量会翻倍很多,后面难度很小了。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还挺笃定。
M:他是传说中的乖癖青年吗?
S:奈良本人经常不在日本,谈判并不需要他出场,在他身边的私人朋友口中,奈良美智很害羞是真的。他们一起出席活动,他旁边有一杯水,他很难跟助理说出“你帮我拿过来”这样的话,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来。我觉得他很真诚,虽然“真诚”这个词很多人用,但是用在他身上很贴切。
M:怎么看奈良作品,现在值得一投吗?
S:从艺术品投资的角度,买他的画肯定比很多泡沫更值得。他是一个比较难得的人。艺术类别里有一个波普艺术,涵盖流行与艺术的链接是最厉害的。虽然村上在国内的评论还没入法眼,从这个角度来类比和理解,他们都能被大众理解的东西,代表了一种普遍的价值。他的画只会越来越值钱。有人开玩笑说我是最应该买他画的人,因为会有内幕,最近我也在考虑收藏几幅原稿。
文治图书的苏静常年在招日文翻译,他说,应聘者中文功底要好,要喜欢惊悚推理小说。
不得不说,文治图书在行内的气质也颇具日风,在追求GDP大干大建的亚洲,日本另辟蹊径的文化产业,毫不逊色。
苏静把一本标价183元的画册2个月内卖到了图书畅销榜上的4万册。
这是他老板、擅长把书当鞋卖的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都没想到的事。
前前后后不到2个月,卖出4万册(一年5万册的销量被认为是畅销书的基本定义),这一殊荣多发轫于大众文化土壤——沈浩波擅长啃这块市场。苏静手上的这本2011年7月出版的《奈良美智·横滨手稿Drawing File》属于极其小众的那一类。“这是一个信号”,台湾的出版商开始嗅到气味,他们开始关注大陆的排行了。
只有了解奈良美智的人才懂得它的价值,生于青森县的“治愈系”奈良是日本当下美术界重要的一位。画册虽然只有160页,却惊人的厚,里面插有77幅奈良美智在2005年横滨三年展中展出的作品,沿着裁切线撕下来,可以展开成17寸电脑屏幕大小的画,用画框装裱。原作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蔡康永曾在《艺术里的金钱游戏》一书中反复提起奈良美智的画品投资,2001年的《沉睡公主》(Princess of Snooze)在2007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中以150万美金的价格成交。
苏静的另外一本大卖的杂志书也跟奈良美智有关。《知日》是文治按双月出刊的新读本——向年轻一代介绍日本。豆瓣友邻热情评论这是本既不是书,也不是杂志的怪读物——知日是一个全媒体品牌,有关日本纪录和报道的系列产品,定价35元,第一期销量超过6万册,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同类型杂志书、也堪比一流杂志发行。尽管它仍旧是一本正在奔向畅销路上的小众读物,但豆瓣友邻们却对它的评级很极端,觉得好,盛赞它的另辟蹊径和文化味,因为“太多大陆货,我们其实没有多少杂志可读”。觉得差,抨击它的阅读门槛和生硬,谓之“匠气太重”。
但除却文化产业的角度的外衣,它毕竟是一个生意。这个看起来像个高中生的男生其实很清楚,他的杂志和书籍在中国走的是小众市场——虽然并不认同“小众”的分类,因为看印量已经远不是小众了,不过生意赚钱还得看销量和投入,前者取决于长尾够不够肥、竞争者多寡,后者则需要赌一把了。
因为,奈良美智很贵。
在引进他最崇拜的奈良美智的出版权时,苏静也很仔细的算了一笔账。苏静说,文治图书首期投资二百万元预付买下了奈良美智6本书的版权。目前海外版权费普遍尚在个位数,好一点的书引进来也就十几万,二百万在业界绝对是一个炸弹,这是国内引进版权的绝对高点。
“必须要有超级产品”。这是磨铁2008年第一轮风投对赌时苏静总结的教训,当时,磨铁图书沉浸在“即便我们没有超级产品,只要能看住产品平均数的基本面就可以成功”的经营幻想中,结果导致2009年上半年退货率高攀。优酷上的一段视频让苏静认识了“贫得有营养的哥们”袁腾飞,促成了《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系列,这套销量上百万册的超级产品成功拉动磨铁在整个市场上的低迷表现。“别觉得出版行业是玩文化,其实我们是在做产品。”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奈良美智一直没来中国。苏静说。
“喜欢奈良那么多年。肯定想引进他的书。奈良美智本身是一个受认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佳士得拍卖已经达到几百万美金,但出版方面已经不是他的主要收入。我们购入海外版权是几万人民币或者十几万人民币,对国内版权来说已经出手很高,但这个层面的报价无法进入他们的视野。之后我就换了套语言。一方面真金白银提高报价。另外一方面,就是进入艺术圈沟通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想法。其他的就没有难度了,后来在东京面对面的接触,他们很惊讶,反馈说所有中国版权的谈判没有认真进行过。”
“07、08年我做了两年准备,2009年第一次去和图书代理谈,最焦灼的时候,我孤注一掷直接杀到他们的代理小山登美夫画廊去,直接去跟奈良的经纪人面对面,很顺利就谈下了这个项目。重要的谈判还是要当面,邮件和电话对你的对家来说不可能产生存在感。”
如果从一个传统出版人的角度,奈良美智的引进跟其他的书确实不一样,前期会担心奈良美智画册在国内没有销路。苏静的尝试也许在给传统出版行业提个醒:肥尾很肥。
“当时我是逼着公司下印,这么贵的书大概卖3千册就很多了。我当时想,印的越少成本会越高,综合考虑,两万要是卖不掉的话,我也别做了。现在看来已经买卖了4万册了,还加印了几次,大概能卖到十万册,大家都不相信这么小众的画集能卖到这么多,有点畅销书的架势了。”
统计学上把小众的选择叫做长尾(Long tail),区别于大众的可口可乐,小众们或者偏爱加胡椒的咖啡,或者喜欢醋味的伏特加——在正态分布图中,他们是很小的一群,形状更像长长的尾巴,只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小众消费者的确存在,而且市场份额增大。
苏静对奈良的判断更感性一些:“我是学美术出身的,我知道和理解他的价值在哪里。他的画最难得的是把大众和小众直接打通了,是不需要解释的,十几岁的孩子也能理解画的情绪,放在艺术圈里也觉得不差。有些艺术过于需要一个行家解读,他的画不同,谁都能理解其中的情绪,是可以被大众喜欢的。我们一共签了6本,第一批要做3本,原打算是自传放在第1本,最后这本大画集放前面完全是是因为印制的周期。之后包括自传和画集,大概是在10月份出。”
苏静最后又算了一笔账,一本183元的书,相当于5本定价30块钱的书,10万册就相当于买了50万册⋯⋯那几本的定价会比较低,小画集和自传也更符合大家的阅读习惯,单纯的销量会翻倍很多,后面难度很小了。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还挺笃定。
M:他是传说中的乖癖青年吗?
S:奈良本人经常不在日本,谈判并不需要他出场,在他身边的私人朋友口中,奈良美智很害羞是真的。他们一起出席活动,他旁边有一杯水,他很难跟助理说出“你帮我拿过来”这样的话,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来。我觉得他很真诚,虽然“真诚”这个词很多人用,但是用在他身上很贴切。
M:怎么看奈良作品,现在值得一投吗?
S:从艺术品投资的角度,买他的画肯定比很多泡沫更值得。他是一个比较难得的人。艺术类别里有一个波普艺术,涵盖流行与艺术的链接是最厉害的。虽然村上在国内的评论还没入法眼,从这个角度来类比和理解,他们都能被大众理解的东西,代表了一种普遍的价值。他的画只会越来越值钱。有人开玩笑说我是最应该买他画的人,因为会有内幕,最近我也在考虑收藏几幅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