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它个片甲不留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m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我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呆了六年,这六年最大的建树就是以坚忍不拔外加死皮赖脸的精神吃遍了分别以本部和分部为中心,方圆两公里之内的饭店、餐馆、路边摊。我这样吃吃喝喝的结果是体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狂飙至……(考虑到写出真实体重吓人且丢人,在此暂空,)与此同时,油水太好,填上了大脑里部分沟回,导致智商急转直下,已濒临弱智的边缘。以上两条教训之惨痛,足以警示后人。在此我决定,就拿自己现身说法,说说这六年吃的经历,造福后人。
  
  食堂寿司&西楼长廊下的幸福时光
  
  我相信,当年学校食堂出售寿司一定海赚了一笔。看到大家抢购寿司的热情,我决定:如果将来找不到工作,就在我们学校后门开家寿司店。回想当时大家狂吃寿司的情景,着实有土匪打家劫舍的气势。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刚开始的时候,食堂的寿司的确做得精致又可口。糯米颗粒圆润饱满,卷夹着的酸萝卜粒咸酸适中,粉红色火腿肠粒又鲜又韧,翠绿色黄瓜粒爽脆清新,墨绿的海苔很服帖地包裹在雪白的糯米外面,光是颜色就让人垂涎三尺。涂在海苔表面的薄薄一层麻油最功不可没,它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饱受煎熬,闻足了香气,下课抢起寿司来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吃起寿司来更是唇齿留香,欲罢不能。
  可是,世间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寿司也不例外。在全校抢购寿司的狂潮之下,我们深爱着的,能一口吃下一个的小巧寿司在一夜之间疯长了n个数量级。据我目测,一个寿司里被卷进了相当于原来两倍的米饭,而可悲的是,包裹着寿司的海苔却没有水涨船高地跟着增加,这导致海苔包不住米饭,白花花的米很难看地从小尺码的海苔两边挤出来,犹如一细皮嫩肉的白胖子硬是挤进了一件小号黑色紧身衣,其状惨不忍睹。最要命的是,大概由于时间太仓促,萝卜粒还没来得及痛痛快快地发酵,就被卷进了寿司,原来的酸萝卜粒变成了咸水萝卜,再后来大概是萝卜脱销了,连咸水萝卜都没得吃了,干脆出动了萝卜干,着实叫我捶胸跺足,痛心不已。
  现在回想当时大家吃寿司的情景,仍想窃笑。有时候课上了一半,会突然间有麻油香气四溢,随后听到教室某个角落传来咀嚼黄瓜萝卜的清脆声响,之后是满足的咂嘴声和嚣张的打嗝声,最后定是充溢于整个教室的忿恨的骂声,“没良心的东西!上课搞得这么香,吃就吃了,还嚼出那么大声音挑衅,下课就让你死得难看!”这些由小小一块寿司引出来的嬉笑怒骂,荡漾在我们心里,全都化成了浓浓的情意和单纯美好的企望,醇厚如酒,愈久愈浓,会让我们在多年以后仍然难以忘怀。
  有的时候,手捧一盒寿司,和狐朋狗友们站在长廊下面大吃大嚼,样子野蛮,但是心情开朗。也是这样的春天,也是这样的中午,透过紫藤新叶洒下来的阳光,有嫩绿的颜色,斑驳地落在抓着寿司的油腻腻的手上,嘴里一小块酸酸的萝卜粒碎在齿间,抬头看看天空,觉得心底满满的全是幸福,真的希望时间定格在那一刻,这样的感觉永远别走。
  
  鸭血粉丝&羽毛球上飞翔的热情
  
  学校对面,一街之隔,有家鸭血粉丝店。每天中午,必是南外包场,简直就是食堂分部。不大的店面里人头攒动,支撑着这些脑袋的,无一例外是穿着南外校服的身躯,不知每天要有多少只鸭子惨死并被放血,来养育南外的莘莘学子(在此,请大家脱帽,为死在我们嘴下的鸭子们默哀一分钟)。说到鸭血粉丝的味道,实际上无异于味精汤,我曾经亲眼目睹了卖鸭血粉丝的小姐迅速撕开两袋味精,哗哗哗倒进煮汤的大锅,在半分钟之内完成了清水变鸡汤的全过程,着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外加下巴脱臼。但是对于学生阶级———这个由于经济不独立而具有典型的妥协性和软弱性的新生阶级来说,只要它价格便宜量又足,即使是味精汤也是可以当成鸡汤来喝的。所以鸭血粉丝店开在南外的对面,实在是开对了地方。据我长期吃鸭血粉丝的经验,一碗鸭血粉丝里最最精华的部分,不是鸭血,也不是粉丝,更不是咸得要出人命的鸭肝和臭烘烘的没洗干净的鸭肠,而是那又小又不起眼的油豆腐果,我亲切地称它们为“果子”。它们汲取了汤汁的咸鲜,鸭子的香醇味道,加上豆制品软糯的口感,真是妙不可言!所以我们每次去端鸭血粉丝时,都要本着果子至上的原则,出动几个人里最可爱的一个,挤出一脸的讪笑向盛鸭血粉丝的小姐多要一点果子。小姐会面无表情地抄起硕大的汤勺,在汤锅里轻轻一撇,浮在汤表面的众多果子就纷纷落网,这时,端汤的那个人心中必定是一阵狂喜,对自己魅力的自信程度猛增,同时向不远处座位上等待中的我们示以成功的V字手势;可一转身,却又见小姐手腕娴熟地一抖,果子又纷纷逃回锅里,手起勺落,就只剩下可怜的两三个果子最终被分配在三四个碗中,端汤的人一脸无奈地自认失败。
  高一的时候,当很多刻苦学习的小朋友在奋力完成《化学课课练》的时候,我正在与朋友们奋力地打着羽毛球(羽毛球是不是鸭毛做的?如果是,我要再次向鸭子们忏悔)。挥汗如雨几乎虚脱时,再拼出小命奔到马路对面的鸭血粉丝店,坐在油腻腻的桌前吃很多很多鸭血粉丝,之后又因为咸要喝下很多很多冰水,像饮了水的马,肚子里会有咕咚咕咚的响声。然后心满意足地擦擦油嘴,带着一身汗臭和鸭血粉丝店里腥腥腻腻的味道离开。从春天到盛夏,我挥霍着我所有的热情和汗水,近乎疯狂地打球,宣泄我的快乐和忧愁。天,那些属于高一的记忆呵。每每想起那些打球后狂吃鸭血粉丝的畅快淋漓的日子,想起自己挥洒青春的直率和坦然,想起打球后鸭血色的脸,就会有一种感动瞬间涌上心头。
  
  市委食堂&翠绿色的爱情
  
  有一段时间,我和我的三个最称职的酒肉朋友每天中午到市委食堂吃饭。从学校出发,车程十分钟,当然,是自行车。但如果充分考虑到我们四个人两辆破车的情况,十分钟也是很痛苦的。每天去时,是四双泛着绿光的矍铄的狼眼睛,眼中写着同一个字:饿!每次回来时是八只冒着傻气透着满足的呆滞的鱼眼睛,眼中也写着同一个字:胀!
  市委食堂环境很好,没有其他食堂里惯有的油腻味道,只有新鲜饭菜的香气。空调很足,任凭外面烈日当头,这里也是一片清凉世界。市委食堂一楼卖酸奶和蛋挞,味道颇佳。荤菜里面,我们最爱糖醋小排。每天像这样,享受充足的冷气,吃挺清爽但也挺贵的饭菜、甜点,小日子过得还蛮滋润。
  但是到市委食堂吃饭,以我们的懒惰程度,每天很辛苦地走那么远,即使说是冲着市委食堂的千般好处去的,大概还是有人能看出我们动机不纯。因为,有高我们一届的一帮南外的同志每天也杀到市委去吃饭,由于他们中间的某几个人的存在,即便空调打得再凉,我们的脸也时常因为兴奋、紧张或者难得的羞涩而发烫(可见当时我们的脸皮还是比较薄的),空调房间里的红脸,嗬嗬,倒是和烈日下翠绿的树叶相映成趣。我想,我们的傻乎乎的爱情———如果可以算是爱情的话,应该是翠绿色的,它们真诚单纯,很是新鲜,但是有一点点不耐看。
  现在想来,仍觉得那种翠绿色很美好很可爱,就是有点傻。当时像是在艰难地趟着一条河,我知道,终究会到达对岸,却也经常被河底的淤泥牵绊住,迷迷糊糊地绕着圈子,好在踉踉跄跄的总算是平安无事地上了岸,回头看看还在河里转悠着的小朋友们,常常想喊上一嗓子,别转悠了,没什么好玩的。看这篇文章的各位同志不要骂我,我绝不会喊大话说:千万不要在中学里谈恋爱,早恋是没有好结果的———这样写实在是很欠揍,我会死得很难看。其实每次想提及这些感受时,又会突然觉得没什么好写的,犯过花痴之后,一切都会像云烟,消散去的时候连自己都不曾察觉,只是在这其中,会隐隐地体会到成长的力量。
  
  西北面王+贵州米线
  &找不着北的理想
  
  高中之前,我从不翘课;高二之前,我偶尔翘课;高二一年,我翘课的次数比之前四年加起来还要多(我深感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爹娘),而我翘课一般都是为了到距本部一站多路的地方去吃午饭,那里有让我们魂牵梦萦的西北面王和贵州米线。牛肉拉面和米线这两样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吃,经过改良之后,既美味又能填满肚子,关键是,这两家店离学校有点远,可以让我们有暂时脱离学校的轻松。而且,当时学校实行凭证出门的制度,所以我们成群结队的,出门时亮一亮真的或是自制的出门证,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学校,可以享受叛逆违规后的快感。西北面王里普通的牛肉拉面不是他们的特色,我觉得那里最好吃的是炒凉皮。炒凉皮的灵魂是肉,凉皮这个东西少了肉,光是素炒是提不出鲜味儿的,所以点炒凉皮的时候,要特别再加一份干切牛肉,叮嘱大厨把牛肉和凉皮一起炒,加上孜然粗犷的香味,才会很有味道(我觉得我有必要开家凉皮店)。红红的凉皮,透亮地泛着油光,蔬菜青翠的颜色和牛肉的鲜香,都让人很有食欲。
  米线,不同于面条,面条泡久了就会粘,失去了韧劲,所以我吃面条对速度要求很高。而要想吃面条吃得快,就得一不怕烫,二有超大肺活量。这对我来说难度较大,我怕以我的肺活量要在短时间内吃光一碗面会变成气胸。而米线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只要汤好,米线泡一小会儿会更入味,所以我也更钟爱米线。贵州米线最好吃的一种大概是水煮肉米线,就是分量忒足,碗也很大,比我的头还大两圈,大概那也不该叫碗了,跟脸盆似的,所以吃这玩意儿时吃相会很丑陋,只见后脑勺不见脸,这也是我往往只和熟知我秉性的密友一起吃米线的原因。
  整天想方设法吃吃喝喝,吃得脑满肠肥,油光满面,灵魂空虚,精神荒芜,高二一年是过得最浑浑噩噩的一年,我们很少想到我们的理想,具体地说是,“理想”这个东西没有凉皮和米线好吃,所以常被我忽略。而我们也迷失在这种理想的危机中,“郁闷”二字常挂在嘴边。人空虚的时候容易害怕,我害怕的时候就拼命长膘,所以高二过得有点糟糕。细想的时候,觉得人还是要有点精神,有一个清晰的理想的时候,才不会迷路。
  
  棉花糖+冰糖葫芦
  &自娱自乐的高三生活
  
  高三是令人振奋的,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努力改掉高二时的一身臭毛病(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不是太优秀了,就是太无畏了),我也是认认真真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我们每天中午到食堂吃饭,除了有时候犯点儿小毛病,和初三小朋友明争暗斗地抢一抢偌大汤桶中的零星的排骨(还多以失败告终)之外,过得还算安分守己。高三的生活充实,苦中作乐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的道行不够,只会自娱自乐。心情不好就做《课课练》,做着做着就会进入忘我的圆满境界;心情好就做物理考卷,做着做着就会看到上帝向我招手。在简单得近乎枯燥的生活里,一点点的乐趣也会成为生活中的亮色,比如午饭后,从食堂回教室,路过学校后门口的小街时,看到有个卖棉花糖的,正呼哧呼哧地做着棉花糖,大家———一群可爱的高三学生,就会围上去,买几个胀得大大的粉色的棉花糖,你一块我一块地揪着吃,顺便讨论一下离心力问题。我还很喜欢冰糖葫芦,最喜欢买一串看上去脏兮兮的冰糖葫芦,回到班上之后,仍有很多人持着“不脏不好吃”、“眼不见为净”的荒诞理论来分享我的糖葫芦。这是一种默契,一种对于简单生活的认可,这不是屈服,这是勇敢。
  
  离开&还在继续的梦
  
  最后那段写高三的明显比上几段短,因为我的高三生活也比高一高二短,我只过了一个学期的高三生活就被赶到阶梯教室去了。有时一觉醒来,陡然发现自己已经是即将离开南外的人了,会觉得脑子里空空的,心里发慌。我不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不感叹六年的短暂———这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在这将近六年的时间里,我长高了十来公分,长了点胖肉,小毛病不断,大错误不犯,磕磕碰碰也算平平安安,有时稀里糊涂但也认认真真地努力成长着。六年里面,“南外”和“家”均分了我的生活,现在当我发现我生活的一半即将被抽去的时候,一时间有一点找不准感觉;六年里面,有很多事我记不得了,有很多事我想忘也忘不掉;六年里面,我期待毕业,我很多次对着镜子模拟自己毕业时的情景,就像演员彩排,可是真的要上演这出戏的时候,我却忘掉了台词。
  我知道,不久之后,会有一所大学充实我生活的另一半;我也知道,学校这个地方也是标准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迎来送往;我还知道,毕业应该是件让人高兴的事,而离开让人伤感———我不要伤感,因为伤感之后会是忘却。
其他文献
羊群静静地吃草  风轻轻地吹  抬头时鸟正飞过  暖暖的阳光撒满我一脸  忽然想抱抱身边的小羊羔  喊他一声:弟弟
期刊
幸福专卖店    我有一间专卖店  叫做幸福专卖店  其实幸福是挺简单的东西  就像那些气球  肚子里盛满快乐  所以就飞得好高  我可以免费送给你  你想要的幸福  是要装满糖果的那只呢  还是要充满卡通的那只  或者你可以贪心一点  每一只都要  可你一定要抓牢呀
期刊
父亲是有名的使牛把式。然而,最能证明父亲把式身份的不是被调教得规规矩矩的牛,也不是被犁铧翻开的平整匀称的泥浪,而是一根一米二、三长短,系着一条棕绳的实竹鞭棍。  父亲现在已是古稀年纪,精神虽然好,牛是使不动了。那条实竹鞭棍也挂在堂屋的板壁上被尘封,它能留给人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想当日,父亲在生产队里用牛时候,剃着板刷头,短衣短裤,手持一条实竹鞭棍,就像一幅画。那鞭棍像战士怀中的枪,像书生指间的笔,
期刊
离乡后的三年里,我无数次地想起母亲,想起她在院门口亲手栽种的小核桃树,每年春天,它在风里招手。  树该是长高也长老了吧,旁边应该会有不经意间生根发芽的小苗,有无人照料却倔强地抵挡风雨侵袭的花花草草。可是,当年亲手布置这一切的母亲,却从老树繁密的年轮里,慢慢淡去。  母亲是生病死的,四十五岁的年龄———一个让许多人惋惜的数字。  母亲走时正是腊月,风雪交加的日子。我从学校赶回来,手里攥着一份加急电报
期刊
某天在公交车上丢失了一个本子  那上面有一些分行的句子  涂抹着曾经懵懂的心思  在站牌下走来走去  可是  究竟  是在哪一站  遗落了我斑驳的往事    那些关于Z的黄昏  那些指缝中流走的光阴  从喧嚣到宁静    时间的刀锋  割裂了谁的青春
期刊
天阴沉沉的,淡墨似的乌云浸满了整个天空,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在天地之间。我翻阅着初二(2)班交上来的作文,心里很不痛快。  为了参加市里的作文竞赛,学校规定每班选送一篇进行校级初选。初二(2)班的杨老师请病假,由我代了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刚接手还不满一个星期,对学生也不太了解,所以,我就让每个学生都交一篇。可翻到这会儿,一篇略微出彩的作文也没见着。  我站起来好泡了杯茶。在逐渐弥散起的茶香中,我一
期刊
我最喜欢的时光是清晨的四五点钟。窗外的天色已经发白,我躺在床上,看着天空渐渐地明亮起来,像被擦去了雨水的玻璃,带着湿润和模糊的气息。有凉凉的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露水和树叶的清香。然后路上的车子开始多起来,有阳光透过树枝星星点点地洒下来,有人开始大声说话。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那段奇异、平静的时光,仿佛只是瞬间。
期刊
王曼雯是个聪明乖巧的女生。她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曼雯的母亲佟丽杰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个出色的女人:在单位里,她是颇有名气的心外科主任医师,受到患者与同行的尊敬和推崇;在家里,她是绝对的主宰,不仅丈夫对她惟命是从,女儿的教育权也由她独享,她几乎谢绝了所有的应酬,一心一意地培养女儿。佟丽杰固执地认为,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格、严厉甚至是严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温情只会让
期刊
这两年空气很好,我们奔跑;这两年云淡风清,我们争吵。那走了成千上万遍的宽阔楼梯,再走一遍有说不出的温馨;那路过无数次的你的教室,再回头张望有难言的关心;那在节日里唱过的老歌曲,再弹唱时仿佛仍见我们的激情;那从教室上空掠过的纸飞机,再折一遍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珍惜;那些在废弃的墙面写下的话语,很快会被学弟学妹们新的涂鸦代替;那些寂寞中发明出的纯真游戏,再温习一遍犹如温习永远无法遗忘的回忆……  岁月的车
期刊
我和姐姐阿米丽互相疼爱,每次分别后都期待着再次见面。我们常常在网上聊天,有时也会用语音聊,能够听到对方的真实声音感觉是很美妙的。我给姐姐寄《少年文艺》,因为她看不懂汉字,上次通电话时我就把我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文章内容告诉了她。这引起了她浓厚的兴趣,因为其中一些事情她没有听过,是父母无意中对我说的。阿米丽感叹地说,父母的这些故事从未被系统地记录过,像外婆、奶奶年纪那么大的亲戚也有很多故事是我们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