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的核心,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改变长期以来为应对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新领域,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学习;教学资源;学科壁垒;语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外国文学、古典名著、诗词歌剧、生物科学等,应有尽有。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阅读之后吸收到的知识不同,所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同,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个性上的差异,给学生一定程度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的目标。
1.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
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几次提问非常精彩:“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别深刻?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特别深,而有的学生则在《草船借箭》里描写的四个人物身上下足了工夫,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努力从故事情节中找答案,从语言文字描写中找证据,学生各显本领,读得津津有味。要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进行再造,使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去。借助这一个个人物的形象,使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去。
2.重视课本的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曾指出語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不可忽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多种方法的整合使学生视野得到开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进行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白鹅,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白鹅的活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真实近距离地感受白鹅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积累素材,增长见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打破学科壁垒,搭建拓展桥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活力,应注重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并结合跨学科知识和科技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开阔视野,多方面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欣赏古诗文,品读描写风景名胜的文章,给学生画面的美感,事半功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称。读王维的诗,配上图画,学生更易于理解。借助媒体,播放诗歌画面,学生不仅很轻松地理解诗意,更能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有个直观的认识,因此,对文章也会有很好的理解。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进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走进学生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随时随地需要实践。“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就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学校。
首先,走出课堂,就是学生在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开发有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接着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力。其次,以多种方式开展课外拓展延伸。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阅读文本,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开发语文课程的学习空间。在给学生提供阅读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拓展更多方式:如让学生试着当小记者,去了解身边有意义的事情;联系课堂内容给学生播放影片、短片、名曲;组织课外春游,班集体游览名胜古迹,切身体会人文情怀等,这样做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语文综合素质方面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最终实现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由课堂向生活的拓展和延伸。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时候,要让学生领悟到其精妙之处,让他们了解拓展延伸的方法、方向,以及目的,进而才能自觉地向课外不断扩展,由被动变为主动求知。这一切的实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课外延伸的兴趣之外,还应该给予合理的方式指导。比如优美文章段落摘抄、美文欣赏、记录身边精彩瞬间、举办小辩论赛等各种有用的活动。如此一来,日积月累,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参考文献:
[1]杨晓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成才之路,2013(14).
[2]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3(4).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学习;教学资源;学科壁垒;语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外国文学、古典名著、诗词歌剧、生物科学等,应有尽有。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阅读之后吸收到的知识不同,所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同,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个性上的差异,给学生一定程度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的目标。
1.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
著名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几次提问非常精彩:“你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别深刻?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孩子谈到他对赵云七进七出为了救刘禅那种奋不顾身的印象特别深,而有的学生则在《草船借箭》里描写的四个人物身上下足了工夫,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努力从故事情节中找答案,从语言文字描写中找证据,学生各显本领,读得津津有味。要感悟形象、树立形象、再现形象、描绘形象,那就必须品读课文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进行再造,使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去。借助这一个个人物的形象,使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去。
2.重视课本的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曾指出語文教学“应注重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不可忽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科技手段的运用,多种方法的整合使学生视野得到开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进行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白鹅,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白鹅的活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真实近距离地感受白鹅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积累素材,增长见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打破学科壁垒,搭建拓展桥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活力,应注重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并结合跨学科知识和科技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开阔视野,多方面吸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欣赏古诗文,品读描写风景名胜的文章,给学生画面的美感,事半功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称。读王维的诗,配上图画,学生更易于理解。借助媒体,播放诗歌画面,学生不仅很轻松地理解诗意,更能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有个直观的认识,因此,对文章也会有很好的理解。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进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三、走进学生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随时随地需要实践。“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就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学校。
首先,走出课堂,就是学生在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开发有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接着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力。其次,以多种方式开展课外拓展延伸。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阅读文本,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开发语文课程的学习空间。在给学生提供阅读为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拓展更多方式:如让学生试着当小记者,去了解身边有意义的事情;联系课堂内容给学生播放影片、短片、名曲;组织课外春游,班集体游览名胜古迹,切身体会人文情怀等,这样做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语文综合素质方面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最终实现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由课堂向生活的拓展和延伸。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时候,要让学生领悟到其精妙之处,让他们了解拓展延伸的方法、方向,以及目的,进而才能自觉地向课外不断扩展,由被动变为主动求知。这一切的实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课外延伸的兴趣之外,还应该给予合理的方式指导。比如优美文章段落摘抄、美文欣赏、记录身边精彩瞬间、举办小辩论赛等各种有用的活动。如此一来,日积月累,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参考文献:
[1]杨晓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成才之路,2013(14).
[2]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3(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