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的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心理学家也说过,任何一个下沉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新能力。纵观近年中考,也出现了不少主意深刻、创设情景新颖的题目。因此,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至高点的关键。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应如何依据数学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我们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整天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改作业、辅导。却很少在课堂教学上、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如此传统做法,不符合课改精神。当前,必须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从头到尾保持高度的热情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主要有轴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还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课堂上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对称美,给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只要充分挖掘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在教学中,创设质疑,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讲到绝对值的定义时,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这位同学马上说:“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教师即问,这样回答正确吗?另一同学脱口回答:“完全对了。”另外一同学说:“不对。”各抒己见,相互争论。老师又让同学仔细想一想。得出正确的说法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种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而由学生去想、去争论、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即通过探索得出“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教师的“导”来代替学生的“学”。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让每位同学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又能自己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巧用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除了教学方法要创新外,尤其是教学内容要创新。有些数学题目,要善于“改头换面”,变成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或提出一些只给条件不给结论的问题。例如:已知RtABC中,∠A=90°,∠B=30°,AD为高,可推出哪些结论?假如是中线呢?再如:在讲到“浓度配比问题”后,可把课本的题目改进一下,例:把含盐40%的盐水制成含盐50%的盐水,有什么办法?对于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从而归纳出提高浓度的方法,一是加盐、二是蒸发;然后再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加盐,需加多少盐?如果蒸发,需蒸发多少水?这样的出题方式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为学生的构想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因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形成创新习惯。
六、调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上台演讲或讲课。激励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都是由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长期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每周可利用一节课来训练学生,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叫学生准备一下,叫学生上讲台进行三分钟演讲。老师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解的?你能详细地对同学们陈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并引导学生在自我展示后老师又补充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疑问吗?”有时即使学生讲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此教学,不仅体现教学的民主和平等,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无形中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续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另一圆由远及近向固定圆慢慢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这间的五种位置关系。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精心组织,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新型人才。的精神,深入探究的意志,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我们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整天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改作业、辅导。却很少在课堂教学上、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如此传统做法,不符合课改精神。当前,必须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从头到尾保持高度的热情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主要有轴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还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课堂上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对称美,给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只要充分挖掘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在教学中,创设质疑,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讲到绝对值的定义时,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这位同学马上说:“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教师即问,这样回答正确吗?另一同学脱口回答:“完全对了。”另外一同学说:“不对。”各抒己见,相互争论。老师又让同学仔细想一想。得出正确的说法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种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而由学生去想、去争论、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即通过探索得出“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教师的“导”来代替学生的“学”。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让每位同学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又能自己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巧用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除了教学方法要创新外,尤其是教学内容要创新。有些数学题目,要善于“改头换面”,变成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或提出一些只给条件不给结论的问题。例如:已知RtABC中,∠A=90°,∠B=30°,AD为高,可推出哪些结论?假如是中线呢?再如:在讲到“浓度配比问题”后,可把课本的题目改进一下,例:把含盐40%的盐水制成含盐50%的盐水,有什么办法?对于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从而归纳出提高浓度的方法,一是加盐、二是蒸发;然后再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加盐,需加多少盐?如果蒸发,需蒸发多少水?这样的出题方式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为学生的构想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因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形成创新习惯。
六、调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上台演讲或讲课。激励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都是由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长期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每周可利用一节课来训练学生,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叫学生准备一下,叫学生上讲台进行三分钟演讲。老师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解的?你能详细地对同学们陈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并引导学生在自我展示后老师又补充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疑问吗?”有时即使学生讲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此教学,不仅体现教学的民主和平等,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无形中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续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另一圆由远及近向固定圆慢慢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这间的五种位置关系。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精心组织,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新型人才。的精神,深入探究的意志,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