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已经进行了两月有余,就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来看,线上教学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一些家长反映,非常不适应线上教学的模式。线上教学的模式的确是给我们大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就不仅仅是少部分学生进入不了状态的问题,我们的部分家长朋友是不是进入了状态呢?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首先要高度重视线上教学,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更不应该推卸责任。
关键词:疫情环境;线上教学;家长角色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已经进行了两月有余,就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来看,线上教学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一些家长反映,非常不适应线上教学的模式,老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班主任”,孩子不在状态,家长经常要与孩子斗智斗勇,感到“压力山大”,“什么时候能够熬到头”。希望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状态。线上教学的模式的确是给我们大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就不仅仅是少部分学生进入不了状态的问题,我们的部分家长朋友是不是进入了状态呢?在正常情形下,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主要的工作也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样以来,家长的作用也就显得没有那样突出,甚至时间久了也给一些家长朋友带来误解,认为教学工作完全就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完全由老师来负责的。但是在当前线上教学条件下,教学活动由学校转移到了家庭,课堂变成了线上,这样以来家庭教育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原来许多原本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工作,必然就落在了家长的身上,也只能由家长来完成。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首先要高度重视线上教学,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更不应该推卸责任。
当下多数家长朋友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遇到问题时时积极主动的请教老师或其他家长;有的家长不仅能时刻陪伴孩子学习,还能主动检查学生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家长对“网课”也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为孩子找一些微课视频让孩子看;还有的家长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的家长就是线上教学情形下的逆行者,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学习营造一个可以专注的环境,让孩子在上网课之前、学习看书之前,把房间布置得整洁,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食品、摆饰、玩具、电玩、镜子等无关物品都收起来。让孩子尽量穿着正装,系上红领巾,使教学有仪式感。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学是神圣的,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从而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现实中,个别家长没有重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有的孩子穿着背心短裤上课;有的起床晚,脸不洗饭不吃,睡眼惺松就开始上课;甚至还有个别的孩子躺上床上听网课。这样的情形,孩子又怎么可能会进入状态呢?
其次,家长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自律性相对较差,或者是低年级的学生。在陪伴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提醒和约束,要做到尽量不去打扰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听课和思考时,他们正沉浸在自我进步的体验中,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远离,尽量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学习和思考。
再次,家長要学会静待花开,切不可拔苗助长。对待孩子,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有的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迷惑、可能会深究,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要允许他们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即便是失败,也能给他们体验和经历,家长切不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还有,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生活作息制度和学习计划。计划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更不能单纯是家长意志的体现;计划不要定的过细,要留有余地和空间;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娱乐和活动时间,要照顾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计划应落实到纸面上。总之计划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长期坚持,以便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律。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家长朋友切不可一味的推卸责任,一味的什么都不在乎,认为一切等到学校复课就都解决了,平时也不跟老师沟通,自己不会操作手机和电脑,也不向别人学习,就任由孩子去天马由缰,对孩子的当下学习不管不问,这必然会导致孩子的线上学习流于形式,甚至陷于无效,最终只能是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无论孩子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都是一样,只不过是三方面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不同,对孩子所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相同的一个,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新冠疫情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冲击,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理由。对于所有的家长朋友和孩子来说,线上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曾国藩讲过一句名言:自律者出众,不自律者出局。面对新冠疫情,谁是迎接挑战的逆行者,谁是怯战畏难的的逃兵,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马宽斌.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角色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
[2] 孙晓莉.当代小学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应对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5):106,102.
关键词:疫情环境;线上教学;家长角色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已经进行了两月有余,就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来看,线上教学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一些家长反映,非常不适应线上教学的模式,老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班主任”,孩子不在状态,家长经常要与孩子斗智斗勇,感到“压力山大”,“什么时候能够熬到头”。希望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状态。线上教学的模式的确是给我们大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就不仅仅是少部分学生进入不了状态的问题,我们的部分家长朋友是不是进入了状态呢?在正常情形下,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主要的工作也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样以来,家长的作用也就显得没有那样突出,甚至时间久了也给一些家长朋友带来误解,认为教学工作完全就是学校的事情,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完全由老师来负责的。但是在当前线上教学条件下,教学活动由学校转移到了家庭,课堂变成了线上,这样以来家庭教育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原来许多原本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工作,必然就落在了家长的身上,也只能由家长来完成。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首先要高度重视线上教学,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更不应该推卸责任。
当下多数家长朋友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遇到问题时时积极主动的请教老师或其他家长;有的家长不仅能时刻陪伴孩子学习,还能主动检查学生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家长对“网课”也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的为孩子找一些微课视频让孩子看;还有的家长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的家长就是线上教学情形下的逆行者,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学习营造一个可以专注的环境,让孩子在上网课之前、学习看书之前,把房间布置得整洁,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食品、摆饰、玩具、电玩、镜子等无关物品都收起来。让孩子尽量穿着正装,系上红领巾,使教学有仪式感。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学是神圣的,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从而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现实中,个别家长没有重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有的孩子穿着背心短裤上课;有的起床晚,脸不洗饭不吃,睡眼惺松就开始上课;甚至还有个别的孩子躺上床上听网课。这样的情形,孩子又怎么可能会进入状态呢?
其次,家长的陪伴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自律性相对较差,或者是低年级的学生。在陪伴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提醒和约束,要做到尽量不去打扰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听课和思考时,他们正沉浸在自我进步的体验中,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远离,尽量不要打扰孩子,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学习和思考。
再次,家長要学会静待花开,切不可拔苗助长。对待孩子,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有的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迷惑、可能会深究,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要允许他们成长,允许他们犯错误,即便是失败,也能给他们体验和经历,家长切不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还有,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生活作息制度和学习计划。计划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更不能单纯是家长意志的体现;计划不要定的过细,要留有余地和空间;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娱乐和活动时间,要照顾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计划应落实到纸面上。总之计划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长期坚持,以便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律。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家长朋友切不可一味的推卸责任,一味的什么都不在乎,认为一切等到学校复课就都解决了,平时也不跟老师沟通,自己不会操作手机和电脑,也不向别人学习,就任由孩子去天马由缰,对孩子的当下学习不管不问,这必然会导致孩子的线上学习流于形式,甚至陷于无效,最终只能是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无论孩子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都是一样,只不过是三方面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不同,对孩子所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相同的一个,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新冠疫情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冲击,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理由。对于所有的家长朋友和孩子来说,线上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曾国藩讲过一句名言:自律者出众,不自律者出局。面对新冠疫情,谁是迎接挑战的逆行者,谁是怯战畏难的的逃兵,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马宽斌.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角色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
[2] 孙晓莉.当代小学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应对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0(5):1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