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孩子的事情很繁杂,很琐碎,加上教育的效果需若干年后才能表现出来,那么怎能做到当前的教育有利于孩子若干年后融入社会后进一步地发展呢?健全孩子良好的个性,提高孩子的素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教育有利于孩子走向社会后进一步发展。但是如何把这些教育落在实处,让孩子后劲十足呢?关键是教育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什么是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对孩子施加的教育既能满足孩子当时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构成隐患,坚持今天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在关心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德智体全面的健康成长,坚持孩子身心整体协调发展;允许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长大,最终求得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要让今天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今天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明天更好地发展。那种只顾当前分数、识字计数的教育,它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和急功近利的需要,却对孩子成长无益,甚至有害。就像快餐,只能满足填饱一时,却对身体一点营养也没有。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首先要抓基础性的素质培养。重视道德启蒙,做到“以德为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积极响应“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学校的事情主动做。
其次要为孩子明日顺利进入社会而进行教育。明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社会创造财福的建设者,那么就需要具备丰富的动手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第三要为孩子的进一步发展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对劳动的需要、求知的兴趣和崇高的人生观,培养孩子喜欢探索、文明礼貌、善于合作、动作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独立勇敢,以及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在遇外来挫折和困难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面临无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时具有择良汰莠的能力。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社会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以不变应万变,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孩子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要让孩子身心整体协调发展,首先要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那种“网其一眼”的做法应该摒弃。有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进入重点大学作为孩子的终极目标,他们认为只有“高分”才能让孩子进入重点大学,于是他们把孩子的成长锁定为“争分夺数”上,多争点分,让分数尽量高一点。如果把孩子的素质比作一张网,那么应试能力,也就是“分数”,便是这张网上的一只眼。不同高考分数决定孩子进入不同等级高校,于是家长老师把分数作为孩子考入大学的唯一。可想而知,一只眼的网是无法网住鱼的!孩子单一的应试能力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重点大学时而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与“网其分数一眼”有着直接的原因。
其次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孩子身心整体协调的发展是结果,要达到这个结果,须若干个教育点的内容在若干具体时间里的实施,然后在积极情绪主导下,进行掌握消化运用,通过日积月累地形成。一个点在一个具体时间里的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须放在孩子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早期识字”好不好?这要看具体情况下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识字”那么这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孩子的积极情绪强化了孩子的求知欲;如果孩子“识字”是在老师或是家长的要求下,长时间枯燥“识字”,孩子累了,但迫于成人的高压手段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本想是玩的,却被要求“识字”,孩子就不高兴了,这种不高兴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是重复次数的增多,逐渐转变成讨厌“识字”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若持续至入学,那么极易转变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无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它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随之“差生”与之俱来。
“点的教育”对孩子身心整体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除了科学的施教内容,还需要孩子在接受点教育时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的情绪积极、心情舒畅,那么这个点的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衡量“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对孩子的身体的影响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但是须保证孩子足够睡眠,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否则,这种“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是有碍的。如2003年轰动全国的长春女中学生“周晓旭事件”与透支生命有很大的关系,晓旭在“努力学习”的要求下,睡不踏实,后因脑出血在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
衡量“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对孩子的心理的影响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孩子准确无误地背诵课文是需要的,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诵,把孩子的游戏时间、思考时间、想像时间、观察时间、自理时间全都占用,那么对孩子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都有碍。如中科院硕博连读生魏永康退学事件,魏永康有着复印机一样的记忆力,书面考试常得高分,可是他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弱化,结果导致退学。学习需要时间,有的家长把孩子所有的事情全包下来,为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学习,结果剥夺了孩子有益的体验,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亲身经历是孩子学习的感觉经验,这对孩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家长、老师、社会),引起儿童内心的需要,这种需要与儿童现有的学识及能力的条件进行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刚开始,对于外界的要求,家长、老师的要求,孩子都会在内心产生需要,只是由于能力不一样,因此导致解决矛盾的方式不一样:孩子的能力在胜任其要求的情况下,这一矛盾便得到孩子妥善的解决;如果孩子的能力还不能胜任其要求,那么这一矛盾就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初,一般情况下孩子按家长、老师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常常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错误的态度,决定着孩子从此后对待外界要求是否能产生内心需要的关键因素。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和老师宽容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从犯错误的经历中悟出做好事情的道道,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尝到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又促使孩子对家长、老师要求产生积极反应,在家长和老师新的要求下,孩子又会从内心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导致孩子努力去达到外界的要求。由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种状态是孩子成长最有利的矛盾运动。
现实中,我们有相当多的家长和老师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当孩子在努力地按照家长、老师的要求去做时,由于能力的原因,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结果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家长和老师的骂声、责备、甚至是棍棒相待,如此反复,孩子对外界的要求就会失去兴趣,慢慢地孩子对外界的要求便从内心失去了需求。只有外界要求,没有孩子内心需要的教育是很难有结果的。孩子作业错了,有的老师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罚孩子把写错的作业重写100遍;有的家长则责骂孩子……这些做法会使孩子认为大人们提出的学习要求太可怕了,达不到就要遭罚。于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对成人提出的学习上的要求再也不会有积极的响应了,“惧学”的差生由此而生。
犯错误也是一种学习。首先,犯错误是与人相伴终生的一种行为。只要是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人,就会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就会犯错误。遇到挫折,一些天之娇子的自残行为,是不曾犯错留下的后遗症。
其次,犯错误让人刻骨铭心。犯错误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像自责、懊悔。犯一次错抵得上教十遍甚至百遍的效果。
第三,犯错误容易触及掌握事物的本质,“失败乃成功之母”。
坚持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让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有些小时调皮的孩子,敢想敢干,大错天天有,小错时时犯,长大后进人社会常常成为中流砥柱,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为了我们孩子明天的幸福,为了把我国建成优良的人力资源大国,让我们用可持续发展观善待孩子的成长!
什么是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对孩子施加的教育既能满足孩子当时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构成隐患,坚持今天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在关心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德智体全面的健康成长,坚持孩子身心整体协调发展;允许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逐渐长大,最终求得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要让今天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明天的发展。今天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明天更好地发展。那种只顾当前分数、识字计数的教育,它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和急功近利的需要,却对孩子成长无益,甚至有害。就像快餐,只能满足填饱一时,却对身体一点营养也没有。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首先要抓基础性的素质培养。重视道德启蒙,做到“以德为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积极响应“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重视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学校的事情主动做。
其次要为孩子明日顺利进入社会而进行教育。明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社会创造财福的建设者,那么就需要具备丰富的动手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第三要为孩子的进一步发展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对劳动的需要、求知的兴趣和崇高的人生观,培养孩子喜欢探索、文明礼貌、善于合作、动作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独立勇敢,以及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在遇外来挫折和困难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面临无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时具有择良汰莠的能力。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社会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以不变应万变,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孩子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
要让孩子身心整体协调发展,首先要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那种“网其一眼”的做法应该摒弃。有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进入重点大学作为孩子的终极目标,他们认为只有“高分”才能让孩子进入重点大学,于是他们把孩子的成长锁定为“争分夺数”上,多争点分,让分数尽量高一点。如果把孩子的素质比作一张网,那么应试能力,也就是“分数”,便是这张网上的一只眼。不同高考分数决定孩子进入不同等级高校,于是家长老师把分数作为孩子考入大学的唯一。可想而知,一只眼的网是无法网住鱼的!孩子单一的应试能力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重点大学时而出现的学生自杀事件,与“网其分数一眼”有着直接的原因。
其次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孩子身心整体协调的发展是结果,要达到这个结果,须若干个教育点的内容在若干具体时间里的实施,然后在积极情绪主导下,进行掌握消化运用,通过日积月累地形成。一个点在一个具体时间里的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须放在孩子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早期识字”好不好?这要看具体情况下孩子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识字”那么这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孩子的积极情绪强化了孩子的求知欲;如果孩子“识字”是在老师或是家长的要求下,长时间枯燥“识字”,孩子累了,但迫于成人的高压手段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本想是玩的,却被要求“识字”,孩子就不高兴了,这种不高兴随着时间的延长或是重复次数的增多,逐渐转变成讨厌“识字”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若持续至入学,那么极易转变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厌学情绪无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它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随之“差生”与之俱来。
“点的教育”对孩子身心整体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除了科学的施教内容,还需要孩子在接受点教育时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的情绪积极、心情舒畅,那么这个点的教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
衡量“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对孩子的身体的影响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但是须保证孩子足够睡眠,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否则,这种“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是有碍的。如2003年轰动全国的长春女中学生“周晓旭事件”与透支生命有很大的关系,晓旭在“努力学习”的要求下,睡不踏实,后因脑出血在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
衡量“点教育”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对孩子的心理的影响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孩子准确无误地背诵课文是需要的,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背诵,把孩子的游戏时间、思考时间、想像时间、观察时间、自理时间全都占用,那么对孩子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都有碍。如中科院硕博连读生魏永康退学事件,魏永康有着复印机一样的记忆力,书面考试常得高分,可是他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弱化,结果导致退学。学习需要时间,有的家长把孩子所有的事情全包下来,为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学习,结果剥夺了孩子有益的体验,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亲身经历是孩子学习的感觉经验,这对孩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家长、老师、社会),引起儿童内心的需要,这种需要与儿童现有的学识及能力的条件进行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刚开始,对于外界的要求,家长、老师的要求,孩子都会在内心产生需要,只是由于能力不一样,因此导致解决矛盾的方式不一样:孩子的能力在胜任其要求的情况下,这一矛盾便得到孩子妥善的解决;如果孩子的能力还不能胜任其要求,那么这一矛盾就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初,一般情况下孩子按家长、老师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常常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错误的态度,决定着孩子从此后对待外界要求是否能产生内心需要的关键因素。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和老师宽容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从犯错误的经历中悟出做好事情的道道,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尝到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又促使孩子对家长、老师要求产生积极反应,在家长和老师新的要求下,孩子又会从内心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导致孩子努力去达到外界的要求。由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种状态是孩子成长最有利的矛盾运动。
现实中,我们有相当多的家长和老师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当孩子在努力地按照家长、老师的要求去做时,由于能力的原因,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结果以犯错误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家长和老师的骂声、责备、甚至是棍棒相待,如此反复,孩子对外界的要求就会失去兴趣,慢慢地孩子对外界的要求便从内心失去了需求。只有外界要求,没有孩子内心需要的教育是很难有结果的。孩子作业错了,有的老师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罚孩子把写错的作业重写100遍;有的家长则责骂孩子……这些做法会使孩子认为大人们提出的学习要求太可怕了,达不到就要遭罚。于是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对成人提出的学习上的要求再也不会有积极的响应了,“惧学”的差生由此而生。
犯错误也是一种学习。首先,犯错误是与人相伴终生的一种行为。只要是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人,就会遇到新情况,碰到新问题,就会犯错误。遇到挫折,一些天之娇子的自残行为,是不曾犯错留下的后遗症。
其次,犯错误让人刻骨铭心。犯错误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像自责、懊悔。犯一次错抵得上教十遍甚至百遍的效果。
第三,犯错误容易触及掌握事物的本质,“失败乃成功之母”。
坚持矛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让孩子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完善人格。有些小时调皮的孩子,敢想敢干,大错天天有,小错时时犯,长大后进人社会常常成为中流砥柱,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为了我们孩子明天的幸福,为了把我国建成优良的人力资源大国,让我们用可持续发展观善待孩子的成长!